李旭華
摘 要:教育需要愛,教師須有愛,面對個性不同、成分復雜、背景各異的學生,教師光有愛是不夠的,有愛是本能,懂愛會愛才是智慧,才能在師生之間搭起溝通的橋梁,并彼此走進對方心里,在班級管理中才能贏得主動。教師的“四體”,即體貼學生的身心健康、體察學生的內心世界、體驗學生的喜樂得失、體諒學生的行為過失,真正詮釋了什么是有愛和會愛。
關鍵詞:有愛;會愛;學生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教育根植于愛”。一位著名的外國教育家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沒有了愛就沒有教育”的說法。德國著名的教育學家福祿貝爾也說過:“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崩蠋煇圩约旱膶W生,就如同父母愛自己的兒女一樣,這既是教師的神圣天職,也是教育的亙古良知。但是,教師只“有愛”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會愛”,真正的愛是“有智慧的愛”,是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的愛,是能夠激發(fā)學生真情與人性的愛,一句話,要有愛、懂愛、會愛,才能在師生交往與互動中贏得主動,換得真心,教師對學生的愛無他,唯“四體”而已。
一、體貼學生的身心健康
老師對學生的關愛,不在于做什么轟轟烈烈的大事上,而在于細微精致的關懷體貼,特別是對那些身體狀況不佳的孩子,更應關懷備至。由于各種原因,身體虛弱、心理脆弱的學生越來越多,給生病的學生一句問候,給周末回家的孩子一句叮囑,給長期住校身體不適的孩子一句忠告、一個建議,無不感動著他們脆弱的心靈。此時教師的言行在折射人性的光輝的同時,也如同春風化雨般感化著每個學生,他們一方面感受著、感動著這種“陌生”的愛,另一方面在潛移默化地學習和模仿著來自自己尊敬和崇拜的人的關愛,他們需要的不是聲色俱厲的恐嚇,也不是喋喋不休的說教,他們需要的是能夠理解他、信任他,與他平等對話,伴他成長的引路人和解惑者。心理學研究發(fā)現,“學生有著強烈的向師性,向師性是指學生對老師有特殊的依賴感的心理狀態(tài),都有模仿、接近、趨向于教師的自然傾向,班主任的一言一行無不影響著學生的成人與成才”。教師親和、嚴謹、細致,學生就會善良、知中、守正,才能“親其師,信其道”,教育效果才會事半功倍。
二、體察學生的內心世界
一個正常的中學生,除了生理上的成熟健康外,心理健康更重要,尤其是高中學生,在面對一個全新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時,由于不能適應新環(huán)境,沒有新方法,學習上往往會面臨種種困難,人際關系上也許會遭遇前所未有的困擾,在處理異性的情感與學習的關系上還會面臨難以訴說的困惑,久而久之會喪失信心,甚至產生逆反心理,或焦慮,或憂郁,或自卑,這時候,班主任的一句問候、一個眼神、一次談心,都會觸動每個脆弱而不堪重負的心。對于十幾歲的孩子,他們總是自以為已經長大,試圖掙脫父母的呵護,卻又總是渴望父母以外的人的關愛,比如來自老師的、同學的,甚至異性的愛;有些學生說話隨意大方,做事任性沖動,口無遮掩,固執(zhí)偏激,卻總希望別人關注他,尊重他,這些矛盾心理引發(fā)的不良后果往往體現在人際關系緊張,包括與父母的沖突、與同學的過節(jié)、與老師的不和等。有些學生性格內向,言語不多,在班級里表現出只和少數同性同學交往,基本上不跟異性和老師交流;有的則只和一兩個固定的同學在固定的地點說悄悄話,看見老師遠遠地就避開,對這樣的學生,班主任要主動地接近,努力和他們做朋友,以期最終走進他們的心里。對于個性張揚的學生,班主任對他們不壓制、不排擠,不把他們當作“另類”看待,而是真誠地尊重他們的個性,使他們在民主、和諧、融洽的氛圍中自由成長。學習成績和行為表現都一般的學生,最容易被老師忽視,這些學生其實特別需要老師的鼓勵,一個欣賞的眼神,一句贊賞的語言,一聲親切的問候,都可能使他們信心倍增,即使在犯錯時,他們也會因為老師的鼓勵而樂于接受批評,積極主動地改正錯誤,爭取進步。教師的責任和使命告誡我們要把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偠灾?,和學生打交道最重要的是要投入愛和精力,排除恨和阻力,憂他所憂,急他所急,想他所想,經過長此以往的情感交流,師生關系就會平等和睦、親密無間。
因性格的差異,開朗的學生喜歡跟老師親近,表現出極強的向師性,他們對老師的關愛樂于接受,他們坦誠直率、喜怒哀樂溢于言表,老師極易走近他們心里。相反,性格內向的學生防范意識比較強,老師太熱情、太主動則往往適得其反,這些學生非常在意別人的評價,對周邊的環(huán)境很敏感,即便是談話,地點、場合、時間的選擇也非常重要,應選擇比較清靜,不受外來干擾,并且讓學生感到親切、自在的地方,在教室面對所有學生,會傷學生自尊,在辦公室老師太多,易造成學生情緒緊張,采用適時、適地、適宜的談話方式方法,師生溝通會更順暢,問題才能迎刃而解,交談方式無疑是班主任開啟這些學生心靈之鎖的一把鑰匙。
三、體驗學生的喜樂得失
正值青春期的高中生對成長過程中的成功與失敗、獎勵與懲罰都比較敏感,而且都很看重,班主任對學生的哪怕是點滴進步,都不能視而不見,成績與優(yōu)點要大張旗鼓地宣傳表揚,并要表現出由衷的喜悅、欽佩和贊賞。對學生學習上的失誤、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人際關系中的困擾,也應感同身受,表現出極度的關切、關注和關懷,以長者、智者的身份為學生化解矛盾,消除困難,排解憂愁,危難面前班主任更應該是學生的守護神。心理學研究發(fā)現,“共情或同理心對一個人的發(fā)展極為重要,具備了同理心,就容易獲得他人的信任,而所有的人際關系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的,如果你想迅速地拉近和別人的距離,就應該和對方站在同一戰(zhàn)線上”。所以,老師擁有同理心,學生就會放下戒備心,就愿意將自己的內心苦惱、喜悅,甚至是秘密告知最值得信賴的人,這對發(fā)現學生學習和情感上的問題,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改進班級管理方法都相當重要。
四、體諒學生的行為過失
對待有過失的學生,采取簡單粗暴的懲罰手段,往往無法取得好的效果,因為改正錯誤需要過程和時間,更需要勇氣和力量,還離不開教師的信任和期望。老師雖然不喜歡學生犯錯和犯錯誤的學生,但學生犯錯的時候往往正是教育的最佳時機。一般情況下,當學生知錯認錯,需要幫助的時候;當學生犯了錯誤內心自責不安,急于求助,需要諒解的時候,教師不僅要以博大的胸懷包容學生,而且要有堅定的信心相信學生,最重要的是還要為學生保密,免其自尊受到傷害,尤其是學生的家庭突遭不幸,悲痛萬分,情緒不好,需要安慰排解的時候,或遇到困難一籌莫展的時候……班主任應該是及時雨、雪中炭。“當前我國學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教育目的的偏離,考試、分數等因素從教育的手段變成教育的目的……對分數的追求使原本寬厚、溫暖的教育變得狹窄而冰冷……”尤其是中學生生活在巨大的學習壓力和考試的陰影之下,班主任的體恤與體諒應該是班級這個大家庭最溫暖的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