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明,鈕富云
(阜陽市人民醫(yī)院影像科,安徽 阜陽 236000)
CT/MRI增強掃描通過靜脈注射造影劑,提高病變組織與正常組織間的密度差異,從而對疾病進行診斷[1]。目前,大多數(shù)造影劑通過高壓注射器靜脈給藥,該方式壓力較大且速度快,再加上造影劑滲透壓較高等因素,易出現(xiàn)血管內(nèi)膜損傷或針頭脫出血管的情況,導致造影劑滲漏到鄰近組織間隙,引起組織腫脹[2-3]。造影劑外滲已經(jīng)成為影像科最常見的護理不良事件之一,發(fā)生率為0.31%~2.38%[4]。研究[5]表明,在CT/MRI 增強檢查中,靜脈留置針預防造影劑外滲方面明顯優(yōu)于普通鋼針。但在實際工作中,靜脈留置針的外滲發(fā)生率仍然較高。因此,積極尋找降低造影劑外滲風險的新方法對減少造影劑外滲、減輕患者痛苦尤為重要。耐高壓留置針具有耐高壓、針芯直徑小、導管柔軟、彈性好等特點,可抵抗高壓注射的壓力。本研究旨在探討耐高壓留置針在CT/MRI增強檢查中的應用價值,為臨床提供參考。
選取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阜陽市人民醫(yī)院1 000例進行CT/MRI增強檢查的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jù)留置針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00例。本研究經(jīng)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納入標準:(1)年齡 18~70 歲;(2)首次進行 CT 增強或MRI增強檢查;(3)穿刺點在前臂肘窩處;(4)一次性穿刺成功;(5)取得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有血液系統(tǒng)疾病史;(2)穿刺處皮膚有破損;(3)二次穿刺。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根據(jù)檢查項目和患者情況選擇穿刺靜脈,兩組均使用高壓注射器進行注射,CT增強造影劑為碘克沙醇,濃度32 g/100 mL,總量50~100 mL;MRI增強造影劑為釓噴酸葡胺,濃度9.38 g/20 mL,總量10~15 mL,注射后再注入0.9%氯化鈉溶液30 mL。觀察組采用耐高壓靜脈留置針注射造影劑;對照組采用普通靜脈留置針注射造影劑。兩組穿刺相同,具體方法如下:穿刺部位常規(guī)消毒,操作者右手持針,與穿刺部位皮膚保持15°~30°進行穿刺,回血后向血管內(nèi)送管套,退出針芯,管套全部送入血管后進行固定,生理鹽水預推,確認無腫脹、外滲后連接靜脈留置針與高壓注射器連接管末端,啟動注射器開關,觀察10~15 s無腫脹后可開始掃描檢查,若出現(xiàn)局部腫脹則立刻關閉高壓注射器,進行相應處理。
(1)造影劑外滲發(fā)生率:標準參照文獻[6]進行評價,無癥狀為0級;皮膚發(fā)白發(fā)涼,有或無疼痛感,水腫直徑2.54 cm為1級;皮膚發(fā)白發(fā)涼,有或無疼痛感,水腫直徑2.54~15.24 cm為2級;皮膚發(fā)白發(fā)涼且呈半透明狀,輕、中度疼痛感,水腫直徑>15.24 cm為3級;皮膚腫脹且呈半透明狀,有滲出,中、重度疼痛感,水腫直徑>15.24 cm為4級;外滲發(fā)生率為1、2、3、4級發(fā)生率之和。(2)護理操作耗時:T1為患者進入檢查室到開始CT/MRI檢查所用時間,T2為檢查結束到離開檢查室所用時間。總耗時為T1與T2之和。(3)護理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4)護理滿意度:使用本院自制滿意度調(diào)查表評價,包括患者舒適程度、護理服務意識、相關宣教3個方面,共10條項目,總分為100分,≥90分為非常滿意;80~89分為滿意;≤79分為不滿意,總滿意率=(非常滿意例數(shù)+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觀察組患者造影劑外滲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造影劑外滲發(fā)生率比較[n(%)]
觀察組患者T1、T2及總耗時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耗時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不良事件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n(%)]
觀察組總滿意率為98.40%,高于對照組的96.20%(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CT/MRI增強掃描是臨床上重要的檢查方式之一,而造影劑注射方式可對增強掃描成像質(zhì)量產(chǎn)生直接影響[7]。在灌注造影劑的過程中,高壓注射會使血管內(nèi)膜損傷,造成掃描失敗及造影劑外滲,使患者產(chǎn)生局部腫脹、疼痛,甚至引起皮下軟組織壞死,影響肢體功能,給患者帶來痛苦[8-9]。張竹等[10]研究顯示,使用耐高壓PICC導管可降低多層螺旋CT檢查中造影劑外滲發(fā)生率,減少護理耗時及導管維護成本,且有助于提高圖像質(zhì)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造影劑外滲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使用耐高壓留置針進行造影劑灌注可減少造影劑外滲發(fā)生風險。造影劑灌注通常使用壓力注射器進行注射,壓力高且速度快。而多數(shù)患者由于疾病治療需反復進行外周穿刺輸液,引起血管脆性大、彈性差,在高壓注射下極易引起血管破裂,導致造影劑外滲[11]。而耐高壓留置針長度約為2.5 cm,在進入血管時不易脫落,可降低造影劑外滲發(fā)生風險,減少患者痛苦。觀察組護理總耗時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使用耐高壓留置針有利于縮短護理時間。留置針的使用可減少護士尋找血管和反復穿刺的工作,使護理工作耗時縮短。而使用耐高壓留置針使造影劑外滲發(fā)生情況減少,避免護士將時間用在處理外滲和對患者進行解釋方面,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護理不良事件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使用耐高壓留置針進行造影劑灌注可減少增強掃描成像質(zhì)量不佳、不舒適感及套管堵塞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影響成像質(zhì)量的因素有造影劑濃度和總量、延遲時間、注射速率等[12],而耐高壓留置針管壁薄、管腔大,造影劑注射時阻力較小,可提高注射速率,改善圖像質(zhì)量。此外,耐高壓留置針較為柔軟,其形狀可根據(jù)血管的彎曲變化而改變,從而減少增強掃描過程中體位變化引起破壞血管的風險,降低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可能與使用耐高壓留置針進行造影劑灌注減少造影劑外滲等不良事件發(fā)生,縮短檢查時間等有關。在耐高壓留置針的使用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對于血管較細或血管彈性差的患者,可在穿刺前進行熱敷處理,保持血管充盈,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2)若在穿刺過程中沒有回血現(xiàn)象,可以考慮是否因患者血管條件不佳,血流量小引起的,可使用生理鹽水推注觀察是否產(chǎn)生局部腫脹、患者是否感覺疼痛,若無腫脹且患者沒有感覺疼痛,則可繼續(xù)進行高壓注射器注射;(3)在連接高壓注射器和留置針時,動作應盡量輕柔,避免針刺傷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在CT/MRI檢查中使用耐高壓留置針可降低造影劑外滲發(fā)生率,縮短護理耗時,減少不良事件發(fā)生風險,提高滿意度。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未進行造影劑外滲后組織腫脹程度的對比,需進行多中心、大樣本量研究,進一步為耐高壓留置針的臨床應用提高科學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