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月清
(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東延路實驗學校,江蘇 蘇州 215000)
當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正在經歷從 “教課文”到“教語文”的改頭換面。眾所周知,這一提法是針對小學語文界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閱讀教學過多地關注對內容分析,對內容的挖掘,對內容中人文內涵深究,進而沖淡了語文學習的本位意識。這個本位指的就是“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簡稱“語用”。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提出:“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苯陶Z文其實就是要教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
閱讀教學中,學生該如何進行“語用”學習?教師又如何教學生學習“語用”?
一種新的觀念的出現(xiàn),總是引發(fā)一系列的課堂教學變革,基于“語用”學習的課堂研究也未曾停歇。我們可以接收到各類的課堂研究信息:各類的示范課、眾多的研討課、各種的推介課、紛繁的經驗介紹等等。冷眼審視,打著“教語文”的幌子,走著傳統(tǒng)的“老路子”的現(xiàn)象需要警醒。
一位教師在教學《愛之鏈》這篇課文時,只追問“接下來寫了什么”,教師以為把握住情節(jié)就是教了學生學習敘述,可是,“人物是小說的靈魂”,怎樣寫人的呢?環(huán)境如何來襯托人物的呢?缺乏“深度”的閱讀教學,對學生學習“語用”是毫無啟發(fā)的。
一位教師在教學《雷電之謎》這篇課文時,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讓學生琢磨富蘭克林的風箏是怎樣做的,制作過程是什么。這個過程并非是語文學習的范疇?!胺钦Z文”的因素左右著閱讀教學,何談“語用”學習呢?
一位教師在教學《我和祖父的園子》時,引導學生關注“愿意……就……”的句子形式時,告訴學生這樣的句子形式在文中很多,讓學生畫下了相關的句子就草草了事。如果讓學生去比較,發(fā)現(xiàn)句子的特點,感悟明快的節(jié)奏,品味包含著的自由的情感,再讓學生來發(fā)揮想象也寫上幾句。那么,作者為什么用這樣的句式,這樣的句式作用是什么,也就不言而喻了。關注言語形式,而不去品讀賞析、含英咀華,也就失去了語文的靈魂,丟棄了語文的“味道”。
閱讀教學中如何進行“語用”學習存在的問題,亟待解決。筆者認為,為教師尋找一個“教”和“學”共生的支點,讓“語用”學習產生一個聚焦,才能讓閱讀教學有的放矢。閱讀教學中通過聚焦這一支點,讓教師在“點”處“濃墨重彩”,讓學生在“點”處豁然開朗,從而達成學習“語用”的終極目標。這種閱讀方式我暫稱之為“聚點研讀”。
學生閱讀一篇文本到底要學什么?或者說,教師需要教學生學什么?文本是個例子,它存在的可閱讀的“點”是豐富的、發(fā)散的。什么是閱讀教學需要去關注的閱讀之點呢?
我對《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的第一學段到第三學段中關于閱讀的部分進行了梳理和分析:
?
通過上述表格的信息整理,我們不難看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去關注“關鍵詞句”,關注“表達方法”,關注“文本功能”。這三者之間是和諧共生的,最終的問題指向就是語言文字如何運用。也就是說,“語用”的學習點就是要著眼在以上三類的閱讀指向上,這就是閱讀教學需要聚焦的“點”。
厘清閱讀教學中什么是聚焦之“點”是研讀的基礎。但是,如果教師在文本解讀中沒有提煉,處處都抓,就會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現(xiàn)象,“語用”的學習還是無所獲益。那么就一篇文本而言,就需要教師在文本解讀時,進行準確的定位,把握好聚焦之“點”在哪里。
1.依托文本的主題來定位
文本主題決定了聚焦之“點”在哪里,寫景類的文章,就要聚焦到如何從寫景的句段中獲取美的體驗,如《黃果樹瀑布》就要對文中如何寫黃果樹瀑布的詞句進行推敲。寫人的文章就要聚焦到人物的刻畫上,如《海倫·凱勒》就要聚焦到海倫的“不屈不撓”精神上來,進而在具體的語句中感受海倫的不屈不撓。
2.發(fā)揮教師的敏銳來捕捉
作者借助文本向讀者傳達信息,這些信息融在語言文字中,學生可以在閱讀中直接獲取內容信息,但是這些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比較零散。把握聚焦之點時,教師要發(fā)揮自身對文字的敏銳力,去發(fā)現(xiàn)這些信息,進而從學生的視角思考,用怎樣的方式去繁就簡,將碎片化的信息擰成“一股繩”,真正弄清文本是寫了什么,找準文本的核心內容。
3. 基于表達的形式來確立
一篇優(yōu)秀的作品,作者借助語言傳達信息時,就如同在建造一座房子,語言的堆積總是基于一定架構,這樣才會把深刻的意思淺顯地表達清楚,把看似普通的內容寫得生動有趣。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作者為突出中心而在表述方式上采取的獨特形式,準確把握聚焦之“點”。
如《莫泊桑拜師》為表現(xiàn)福樓拜的細心指導,福樓拜否定莫泊桑沒什么東西可寫時說的一段話,連續(xù)用了九個問句,言語形式獨特;《安塞腰鼓》一文中為表現(xiàn)打鼓場面的熱烈,用了一連串的排比句,語言極富感染力。這些都需要教師去引導發(fā)現(xiàn)。
1.構造層次,讓言語學習變得豐滿
聚點研讀,在多層次地與文本接觸基礎上,讓學生能夠在研讀之“點”上反復揣摩,在表達效果上獲得深刻的感悟,在學生腦海中烙上言語的印記。
五年級上冊中《船長》這篇課文中,有一處對話表現(xiàn)出了船長的沉著鎮(zhèn)定,指揮有方,我是這樣帶領學生進行多層次的理解的:
第一層次,讓孩子們直接品讀,首先從句子的特點出發(fā),通過對船長六個問句的揣摩,學生感受到船長的內心的焦急和鎮(zhèn)定;
第二層次,從提示語出發(fā),讓學生試想沒有提示語的原因,再通過比較有提示語和沒有提示語的區(qū)別,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到沒有提示語更能凸顯出船長的沉著和鎮(zhèn)定;
第三層次,讓學生關注對話中出現(xiàn)了提示語的部分,再度進行思考,為什么又出現(xiàn)了提示語,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船長的沉著指揮,應對問題時的冷靜。
這個教學過程中,我?guī)ьI孩子反復玩味文字,多個回合品讀,讓學生對船長的認知更加深刻,從這一語言研讀“點”上,體會到人物的鮮活,感悟到表達的魅力。
2.巧用對比,讓言語學習變得可觸
比對,就是比較對照。采用這樣的方式聚點研讀,可以更加直觀地讓學生加深對于語言文字的理解,體會表達上的精妙,領會文字背面蘊含的深意,幫助學生真正地學會運用語言。
我在教學《落花生》這篇課文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花生的“可貴”之處,學生品味了文中父親把花生和其他水果對比的句子,理解得還是不夠深入,我便為學生提供了三段話,分別是小學生、名人以及古代作品中描寫橘子、石榴、蘋果懸掛枝頭,展示成熟的語句,幫助學生向“縱深”處進行語言描寫上的比較。通過這樣更為豐滿的閱讀對比,學生對花生默默無聞的可貴精神得到了更為深刻的感悟。
3.適度延展,讓言語學習變得寬泛
在閱讀過程中,有些詞語相當凝練,卻含有豐富的內涵,對于表達文章的內涵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聚點研讀,就需要聚焦于此,適度延展,讓豐富的內涵得以顯性,讓言語學習的渠道更寬,并可以獲得深刻閱讀感悟。
如《如夢令》這首詞中,“醉”“深”“爭”三個字,每個字都是一幅畫面。在教學這首詞的時候,我引發(fā)學生思考有多“醉”,有多“深”,怎樣“爭”,借助學生的想象,讓學生寫出當時的畫面,詞語的張力得以表現(xiàn),學生言語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綜上所述,教師在解讀文本時,依托文本的主題進行準確的定位、運用教師的敏銳來捕捉、基于表達的形式來確立,就能準確地聚點進行研讀。反之,如果不聚點研讀,泛泛而談,就會讓“淺閱讀”橫行,讓“非語文”泛濫,語文課堂丟失了真的語文味??梢姡灰陂喿x過程中構造層次、制造語境、巧用比對、適度延展地開展語文研讀,就會讓言語學習變得豐滿、親和、可觸和寬泛。行走在小學語文教學之路上,“聚點研讀”在學生的學習和“語用”間搭建了一個紐帶。讓教師 教的過程,真正地服務于學,讓“教語文”的過程變得簡約而又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