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陳詞
人物檔案
郭津生: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消化科主任醫(yī)師,博士。上海市中西醫(yī)結合器官纖維化學組副主任委員、美國肝病學會會士、亞太肝病學會會員。主要從事肝纖維化及肝硬化的基礎與臨床研究。至今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Hepatology,J Biol Chem,Semin Liv Dis,Curr Pharm Des,Life Sci,中華肝臟病雜志等國內外核心期刊發(fā)表論著一百余篇,并參加“實用內科學”,“循證醫(yī)學與臨床實踐”,“肝臟病學”等近二十余部肝病相關專著的撰寫。曾獲亞太肝病年會青年研究者獎、中山醫(yī)院十大優(yōu)秀青年、復旦大學世紀之星等榮譽;作為肝纖維化研究課題的主要完成人獲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中華醫(yī)學科技獎、上海市醫(yī)學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等五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項目、面上項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等研究資助課題。從醫(yī)近三十年,醫(yī)療擅長各種肝病、肝硬化并發(fā)癥的診治。
HBV再激活的定義和危害:
HBV再激活定義為在免疫抑制劑、生物制劑、化學治療等情況下,HBV DNA水平突然而急劇的上升,即HBV DNA復制水平較基線值升高100倍以上;或既往HBV DNA檢測不出,而再次檢測出有復制。HBV再激活可導致持續(xù)性肝損傷,甚至急性肝衰竭。并影響腫瘤或其他共存疾病的藥物治療,如導致正在進行的化療、免疫和靶向治療暫停或終止。而如果及時使用抗病毒治療可預防HBV再激活,或從再激活引起的肝損傷恢復。
哪些患者可能出現(xiàn)HBV再激活?
經(jīng)暴露于HBV感染者,無論是否為慢性HBV感染的狀態(tài)(即HBsAg陽性,血清HBV DNA陰性或陽性),終身都有HBV再激活的風險。
抗腫瘤化療藥物、各種免疫調節(jié)藥物和靶向藥物包括單克隆抗體(以下簡稱“單抗”)類、激酶和其他靶向酶抑制劑、以及抗腫瘤免疫檢查點制劑均可引起HBV再激活,目前可獲得的有近百種。
HBsAg陽性患者發(fā)生再激活的風險藥物及風險級別可分為:
(1)非常高(發(fā)生率>20%):如利妥昔單抗;奧法木單抗;造血干細胞移植。
(2)高(發(fā)生率10-20%):如阿霉素;表阿霉素;大劑量強的松(>20mg,>4 周);抗-CD52 (阿倫單抗)。
(3)中(發(fā)生率1-10%):如英夫利昔單抗;依那西普單抗;阿達木單抗;優(yōu)特克/烏司奴單抗;那他珠單抗;維多珠單抗;伊馬替尼;聯(lián)合細胞毒化療(無皮質激素方案);實體器官移植受者的抗排斥治療;中等劑量強的松治療 (>20 mg,<4 周)。
(4)低(發(fā)生率<1%):如甲氨蝶呤;硫唑嘌呤;6-巰基嘌呤;小劑量強的松治療(<20 mg,<1 周)。
HBsAg陽性患者發(fā)生再激活的風險藥物類型及舉例:
1.蒽環(huán)類抗癌藥及其他全身化療:如阿霉素、表阿霉素,乙肝相關肝癌患者進行經(jīng)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TACE)治療者也應特別注意。
2.慢性中(10-20mg,每日口服,>4周)、高(>20mg,每日口服,>4周)劑量強的松治療。
3.單克隆抗體類包括:
(1)TNF-抑制劑:包括英夫利昔、阿達木、戈利木、及賽妥珠單抗,用于治療嚴重的傳統(tǒng)治療效果不佳的風濕性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強直性脊柱炎、銀屑病、克羅恩病及潰瘍性結腸炎。
(2)利妥昔單抗(如美羅華)及其他去除B細胞的單抗,用于治療帶有B細胞標志CD20的血源性惡性腫瘤及炎癥性、風濕性疾病。如治療CD20陽性III-IV期濾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聯(lián)合利妥昔單抗(R)-CHOP (環(huán)磷酰胺,阿霉素、長春新堿、潑尼松龍)的化療方案治療彌漫大B-細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及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與氟達拉濱和環(huán)磷酰胺聯(lián)合治療復發(fā)性/難治性慢性淋巴細胞白血?。–CL)。
(3)阿侖單抗,人源性嵌合淋巴細胞毒單抗,識別在所有CCL細胞及惰性淋巴瘤表達的CD52抗原。用于接受烷化劑和氟達拉濱治療失敗的進展期CLL、多發(fā)性硬化癥及其它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實體器官移植及骨髓移植后移植抗宿主病(GVHD)等。
4.激酶抑制劑類,靶向各種激酶信號通路,用于血源性或其他惡性腫瘤包括:
(1)伊馬替尼(IM,代表藥物:格列衛(wèi)):選擇性Bcr/Ab1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廣泛用于費城染色體陽性的慢性髓性白血?。–ML)及胃腸道間質腫瘤。
(2)尼羅替尼:第二代Bcr/Abl TKI,用于治療新診斷的費城染色體陽性的慢性髓性白血?。≒h+CML)慢性期及既往治療(包括IM)耐藥或不耐受(Ph+CML)。
(3)達沙替尼:多激酶抑制劑,抑制包括Src/Abl,Src家族激酶以及許多其它選擇性的致癌激酶,用于治療Ph+CML及急性淋巴漿細胞性白血病。
(4)厄洛替尼(特羅凱):用于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敏感突變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的治療。
(5)依魯替尼:一種小分子BTK抑制劑,能夠與BTK活性中心的半胱氨酸殘基共價結合,從而抑制其活性,可抑制惡性B細胞的增殖、生存。用于套細胞淋巴 瘤(MCL)、CLL、Waldenstrom’s巨球蛋白血癥的治療。
5.組蛋白脫羧酶抑制劑(HDIs):靶向具有表觀調節(jié)基因表達作用的組蛋白脫羧酶,用于接受過至少1次系統(tǒng)治療的皮膚T-細胞淋巴瘤的治療(CTCL)、周圍T細胞淋巴瘤。
6.趨化因子或整合素抑制劑:靶向趨化因子或整合素,如莫加利珠單抗,用于治療免疫介導的疾??;復發(fā)/難治性成人T細胞白血病/淋巴瘤,蕈樣霉菌病(ATL)和Sézary綜合征(SS)。
7.蛋白酶抑制劑(硼替佐米),作用于對惡性漿細胞增生起重要作用的細胞通路,用于聯(lián)合治療多發(fā)性骨髓瘤及套細胞淋巴瘤。
HBV再激活的危險因素包括:
1.人的因素:(1)男性;(2)年輕患者;(3)在使用免疫抑制劑前就有ALT異常;(4)惡性腫瘤的類型。
2.病毒因素:(1)高HBV病毒負荷;(2)HBsAg 陽性;(3)HBeAg陽性;(4)前C區(qū)變異(e抗原陰性DNA復制);(5)C基因啟動子變異;(6)低抗HBsAb滴度。
3.治療相關因素:免疫抑制治療的強度和時間;基于利妥昔單抗(美羅華)的方案;高劑量激素;造血干細胞移植。
HBV再激活的篩查:
對于計劃進行免疫抑制治療或化療患者,建議先行初始篩查:包括HBsAg和抗HBc,有過HBV暴露史的患者,包括慢性HBV感染患者及HBsAg陰性/抗HBc陽性患者,在接受免疫抑制劑(如利妥昔單抗、皮質激素)、生物制劑(如英夫利西單抗)、化學治療(阿霉素、表阿霉素)等治療前,需完善HBV感染的基線狀態(tài)、評估HBV再激活的風險。
1.對于HBsAg+的現(xiàn)癥感染者,特別是需要高和中風險再激活藥物治療者,無論HBV DNA病毒復制狀態(tài)及肝功能是否異常,均應開始抗病毒治療。若HBV DNA>2000 IU/mL并且肝功能異常,抗病毒治療應在開始免疫抑制治療或化療前進行。
對于需要低風險治療者,若HBV DNA<2000 IU/mL并且肝功能正常,可在治療期間定期監(jiān)測HBV DNA及肝功能,如HBV DNA上升應啟動抗病毒治療。
2.HBsAg陰性且抗HBc陽性患者表明既往感染,此時若檢測不出HBV DNA,則應在治療期間定期監(jiān)測 HBV DNA及肝功能,如HBV DNA上升應啟動抗病毒治療;若檢測到HBV DNA復制,啟動抗HBV病毒治療。
3.HBsAg陰性且抗HBc陰性表明無既往暴露,無需進一步處理,而HBsAb陰性患者可考慮注射乙肝疫苗。
HBV再激活的抗病毒治療藥物及療程:
應接受強效核苷類似物(NAs,推薦恩替卡韋或替諾福韋為一線藥物)的治療或預防,預防即指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前24周開始抗病毒治療),治療應持續(xù)至化學治療/免疫抑制治療停止后至少6~12個月。由于HBV再激活可發(fā)生在利妥昔單抗末次給藥后1-2年,因此應考慮持續(xù)2年以上的抗病毒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