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娜
(濮陽市人民醫(yī)院 兒三科,河南 濮陽 457000)
癲癇是一種由腦神經細胞異常放電所致的中樞神經功能紊亂綜合征,該病屬慢性腦部疾病,好發(fā)于兒童群體,具有急驟、短暫、反復發(fā)作的特點[1]。不同癲癇患者臨床癥狀不盡相同,其中以手腳抽動、喪失意識、發(fā)呆、流涎水、頭痛、嘔吐等多為常見[2]。據報道,我國癲癇發(fā)病率約為5%,首次發(fā)病中的兒童所占比重高達60%,該病對患兒身體健康與智力發(fā)育均造成嚴重影響[3]。臨床多以藥物或手術治療癲癇,但由于該病治療時間長久,且患兒依從性相對較低,在無需迫切手術治療的情況下,一般使用單藥治療,單藥可基本控制患兒病情,且不良反應相對較低,不至于影響患兒生長發(fā)育。本次研究將托吡酯和左乙拉西坦分別治療36 例患兒,以觀二者對患兒臨床療效、認知功能及不良反應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72 例癲癇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診斷標準參照2011年發(fā)布的《癲癇的分類和診斷標準》[4]。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2 歲≤年齡,2 次≤癲癇發(fā)作次數,神經系統(tǒng)體查正常,不曾接受其他抗癲癇治療;排除標準:伴隨嚴重全身器質性疾病,頭顱核磁共振影像檢查異常。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2 組,左乙拉西坦組36 例,男女比例為20/16,平均年齡(7.2±1.5) 歲,平均發(fā)作(5.3±2.6) 次;托吡酯組36 例,男女比例19/17,平均年齡(7.4±1.2) 歲,平均發(fā)作(5.1±2.5) 次。2 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滿足比較條件。本次研究已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家屬均知情同意。
給予托吡酯組患兒托口服吡酯片(25mg/片)治療,第1 周:0.5~1.0mg·kg-1·d-1,1 次/d,晚上口服;后每周增加0.5~1.0mg·kg-1·d-1,2 次/d,早、晚口服,2mg·kg-1·d-1≤劑量≤6mg·kg-1·d-1;左乙拉西坦組患兒采用拉西坦治療,左乙拉西坦(0.25g/ 片) 初始劑量:10mg·kg-1·d-1,每周增加10mg·kg-1·d-1,2 次/d, 20mg·kg-1·d-1≤劑量≤50mg·kg-1·d-1,2 組均治療6 個月。
比較2 組臨床療效、認知功能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認知功能評分:治療前及隨訪1年后以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 對所有患兒進行認知功能評分,總分為30 分,26~30 分:正常;評分<26 分為認知功能受損[5];療效判定[3]:參考如下,完全控制:經治療,癲癇未再發(fā)作,臨床癥狀(眩暈、抽搐等) 完全消失;顯效:經治療,癲癇發(fā)作減少量在75%以上,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有效:經治療,癲癇發(fā)作量明顯降低(約50%~75%),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癲癇發(fā)作次數減少量在50%以下,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有效率=(總例數- 無效例數) /總例數×100%。
本次研究數據采用SPSS 26.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行卡方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隨訪調查,托吡酯組臨床有效率為83.33%(30/36),左乙拉西坦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1.33%(33/36),2 組療效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左乙拉西坦組完全控制率顯著高于托吡酯組(P<0.05),見表1。
表1 2 組臨床療效比較[n(%)]
治療前,2 組患兒認知功能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托吡酯組評分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左乙拉西坦組評分較治療前顯著升高(P<0.05),2 組治療后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 組認知功能評分比較(±s,分)
表2 2 組認知功能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t P托吡酯組 36 3.205 <0.05左乙拉西坦組 36 2.176 <0.05 χ2 P治療前25.02±2.08 25.33±2.10 0.629>0.05治療后23.46±2.05 26.27±1.52 6.604<0.05
治療過程中,托吡酯組體重減輕2 例、嗜睡4例、食欲減退3 例、攻擊行為1 例、手顫3 例、沁汗1 例;左乙拉西坦組嗜睡3 例、食欲減退1例、手顫1 例、沁汗1 例,左乙拉西坦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6.67%,6/36,6/36) 顯著低于托吡酯組(41.67%,15/36,15/36),χ2=5.445,P>0.05。
癲癇發(fā)作具有反復性與難治性,兒童期是生長發(fā)育的特殊時期,癲癇病與抗癲癇藥物均在不同程度上對患兒的生長發(fā)育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在治療兒童癲癇病時,除了提高臨床療效,亦當把控藥物對患兒遠期發(fā)展的影響,在用藥時,如有不良反應發(fā)生應立即做停藥調整,經調整無效者須對癥處理[2,6]。
左乙拉西坦與托吡酯皆為新型抗癲癇藥物,二者作用機制各有不同,前者通過與大腦神經元囊泡蛋白結合來調節(jié)神經遞質的釋放,進而抑制神經元異常放電現象,以發(fā)揮抗癲癇作用,據報道,該藥對正常的突觸興奮無明顯影響;后者主要通過阻斷Na+通道,減少神經元反復放電、降低電位數、增強γ-GABA 活性等發(fā)揮抗癲癇作用[7]。
本次研究將托吡酯與左乙拉西坦分別用于2組癲癇患兒的治療中,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患兒認知功能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托吡酯組評分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左乙拉西坦組評分較治療前顯著升高(P<0.05),2 組治療后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知托吡酯可在一定程度上損害癲癇患兒認知功能,左乙拉西坦可有效改善患兒認知功能,研究結果與陳瑞華等[2]研究結果相似。左乙拉西坦組不良反映發(fā)生率(16.67%,6/36) 顯著低于托吡酯組(41.67%,15/36),P<0.05,2 組不良反應多發(fā)生于加藥期,猜測可能與用藥過程中加大用藥劑量有一定的相關性,具體原因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托吡酯與左乙拉西坦均可有效控制癲癇患兒臨床癥狀,左乙拉西坦對患兒認知功能無損害,且不良反應低于托吡酯治療組,左乙拉西坦綜合臨床藥用價值較托吡酯更高,但本次研究樣本較小,二者藥物的安全性還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