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穎嫻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東莞醫(yī)院東莞市中醫(yī)院,廣東 東莞 523000)
糖尿病是我國發(fā)生率較高的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隨著老年人口增加和飲食習慣改變,糖尿病患者也在不斷增加[1]。糖尿病主要表現為血糖升高,通常還伴隨脂肪、蛋白質以及電解質代謝紊亂等癥狀,若不及時采取干預措施,長期的高血糖對患者的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和人體組織等都會產生一定的損傷,包括眼部失明、腎臟衰竭、腦血管疾病以及心臟病等,具有較高的殘疾率和死亡率,嚴重危害患者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2]。研究發(fā)現,早期階段2型糖尿病的表現主要是空腹血糖受損和糖耐量減低,疾病的進展存在一段長時間的欲病階段,所以盡早治療極其關鍵[3]。目前臨床針對2型糖尿病主要采取西藥治療,包括口服降糖藥、皮下注射胰島素等。近年來中西醫(yī)結合在糖尿病的治療中體現良好優(yōu)勢,中醫(yī)治未病思想中的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理念愈發(fā)得到重視。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體質和疾病的發(fā)生密切相關,影響著病情的發(fā)展和預后,而痰濕體質與糖尿病之間關系密切[4]。本文將對在痰濕體質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中予以中醫(yī)治未病治療對血糖水平的調節(jié)作用進行分析,具體參考下文。
本次研究共40例研究對象,均選自我院醫(yī)治的痰濕體質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選取時間范圍在2020年3月至2020年12月期間。通過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其中20例采取常規(guī)基礎治療(對照組),男12例,女8例;年齡45~73歲,平均(59.52±3.42)歲;病程1~9年;平均(5.47±2.69)年。另20例采取中醫(yī)治未病治療(觀察組),男11例,女9例;年齡44~72歲,平均(59.62±3.38)歲;病程2~8年;平均(5.43±2.54)年。本次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查批準同意進行。比較年齡、性別、患病時長等一般信息兩組患者差異不顯著(P>0.05),可以開展對比。
納入標準:①全部病人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5]診斷標準,中醫(yī)體質診斷為痰濕體質;②首次診斷為2型糖尿病;③全部患者及家屬對研究內容知情,自愿參與研究并在同意書簽字。
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肝、腎器官功能異常和心臟疾病;②患有惡性腫瘤;③存在糖尿病急性并發(fā)癥;④其他疾病引起的高血糖;⑤精神系統(tǒng)疾病,認知障礙;⑥研究藥物過敏;⑦治療依從性差,不配合治療中途退出者。
兩組患者均接受健康宣講,告知糖尿病的相關健康知識,給予患者個性化飲食指導,指導進行合理的運動,養(yǎng)成規(guī)律的作息時間,疏導負面情緒,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治療,予以二甲雙胍(國藥準字:H20 040154;生產廠家:青島黃海制藥有限責任公司),開始階段每天服用1次,每次口服500mg。隨后結合血糖控制情況合理增減劑量,每天最多控制在2000mg以下;連續(xù)治療12周。
觀察組采取中醫(yī)治未病治療。①健脾消癉方組成如下:黃芪15g、黨參12g、制蒼術10g、冬瓜皮10g、茯苓10g、山楂10g、荷葉10g、佩蘭10g、蒲黃10g、生地10g、澤瀉9g。將所有藥材混合后加入500mL涼水煎煮,取200mL,重復煎煮一次,每天一劑,分早晚兩次服用;連續(xù)治療12周。②運動療法: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和身體耐受度制定合理的運動訓練方案,選擇患者感興趣的運動,例如太極拳、散步、慢跑等方式。運動時可選擇多種方式結合的形式,最佳運動時間在餐后一小時左右,單次運動時間控控制在半小時左右。運動過程中掌握好運動強度和,避免超過自身負荷。告知患者應每天堅持運動,評估自身情況適當增加運動頻率,合理調整運動強度。③八段錦:指導患者進行八段錦鍛煉,全套功法分八式。雙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雕,調理脾胃須單舉,五勞七傷往后瞧,搖頭擺尾去心火,雙手攀足固腎腰,攢拳怒目增氣力,背后七顛百病消,以及起勢和收功。每周進行5至7天的八段錦鍛煉,每天連續(xù)2次(中間休息5min),總時間約35~40min。
①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的變化,采集4mL空腹靜脈血液,通過每分鐘3000r速度進行離心處理,持續(xù)15min,分離血清,并置于-80℃冰箱保存待測。通過葡萄糖氧化酶法檢測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通過免疫熒光定量法測定糖化血紅蛋白。②評價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經治療后空腹血糖在7.2mmol/L以下,餐后2h血糖在8.3mmol/L以下,則判定為顯效;經治療后空腹血糖在8.3mmol/L以下,餐后2h血糖在10.0mmol/L以下,則判定為有效;經治療后未達到上述標準,則判定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患者總數。
從檢測結果可以看出,治療前,對照組和觀察組各項血糖指標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血糖指標水平相較治療前皆出現下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下降幅度明顯多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如表1所示。
表1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指標情況()
表1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指標情況()
注:*表示與治療前相比,P<0.05。
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對比治療總有效率,觀察組(95.00%)明顯高于對照組(70.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如表2所示。
表2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差異[n(%)]
糖尿病已不僅僅是發(fā)達國家的富貴病,相關統(tǒng)計顯示我國等眾多發(fā)展中國家已逐漸成為糖尿病的重點發(fā)病區(qū)域,加之我國人口老年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龐大的患病人數一定程度對社會發(fā)展形成沉重負擔[6]。糖尿病包括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兩種類型,1型糖尿病又稱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為少數,約占10%;而2型糖尿病也被稱為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占比高達90%[7]。糖尿病機制復雜,目前尚無根治方案,需要患者終身接受治療[8]。以往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雖然能夠一定程度控制血糖,但效果仍未達到預期目標[9]。
我國傳統(tǒng)中醫(yī)將糖尿病歸類于“消渴”等范疇,認為該疾病本為陰虛,標為燥熱,病久陰損氣耗,造成氣陰損傷,由于氣虛血行無力造成血行瘀滯,從而導致疾病的發(fā)生[10]。同時臨床研究發(fā)現,糖尿病患者中痰濕體質可占65%左右,其中肥胖患者發(fā)生率更高,可見痰濕體質和糖尿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關系密切[11]。肥胖患者脾濕造成胃生痰,脾受到濕傷無法消化食物,氣下陷無法溫升,胃生痰引起氣上逆而不能清降,因此脾胃虛寒是形成痰濕體質的主要機理,所以針對痰濕體質為健脾利濕、化痰降濁為治療原則[12]。痰濕體質一方面屬于病理體質,另一方面也屬于糖尿病易感體質,通過對體質進行改善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手段[13]。從本次研究結果看出,觀察組治療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血糖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可見在痰濕體質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中予以中醫(yī)治未病治療具有明顯效果,能夠有效調節(jié)血糖水平。健脾消癉方主要由黃芪、黨參、制蒼術、冬瓜皮、茯苓、山楂、荷葉等藥材組合而成,其中黃芪、黨參可起到健脾益氣的效果;佩蘭、制蒼術可起到燥濕運脾的效果;澤瀉、茯苓、荷葉、冬瓜皮具有健脾滲濕泄?jié)岬茸饔茫簧介?、蒲黃能夠活血化瘀[14]。在此基礎上根據患者癥候的不同加減藥物治療,對于肥胖患者加用海藻、蒼術起到化痰消脂的作用;對于高尿酸血癥患者加用土茯苓起到排毒泄?jié)岬淖饔茫粚τ诟咛茄Y患者加用黃連、生地起到降火滋陰的作用;對于高血壓患者加用決明子、天麻起到清肝瀉火的作用。堅持運動能夠調節(jié)靶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程度,促進機體快速吸收葡萄糖,使血糖水平下降,增強肌肉組織脂蛋白含量,加快利用低膽固醇和游離脂肪酸,從而起到改善脂肪代謝和增強抵抗力的效果[15]。八段錦鍛煉通過影響丘腦-垂體-靶腺系統(tǒng),加強β細胞分泌功能,影響胰島素抵抗激素的分泌而降低血糖。通過呼吸鍛煉進行內臟自主按摩,直接影響胰腺功能,促進β細胞分泌功能。此外通過柔和的肢體導引促進糖的分解與消耗。
綜上所述,中醫(yī)治未病思想應用于痰濕體質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中,能夠對血糖水平起到良好的調節(jié)作用,治療效果明顯,具有良好的臨床推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