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艷
摘 要:在高中古詩文教學中,有些教師不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學生對古詩文也不感興趣,面對如此現狀,文章嘗試從教師自身素養(yǎng)的提升、情景化問題的設計、專題學習等方面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
關鍵詞:語文核心素養(yǎng);高中古詩文;培養(yǎng)思維品質
一、 引言
2017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同時,語文課程目標提出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語言運用,增強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發(fā)展邏輯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高中階段是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思維品質培養(yǎng)的重要時期,關系到學生以后的學習能力的提高、工作和生活水平的高低。這一階段,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不斷提高,辯證邏輯思維逐漸形成;同時,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得到更高的發(fā)展。
因此,無論是從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出發(fā),還是從高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fā),語文學科必須要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古詩文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占有很大比重。因此,在古詩文的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有了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 高中古詩文教學中思維品質培養(yǎng)的現狀
新課標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思維品質的發(fā)展。但是,當下的古詩文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關注教材、關注成績,較少關注學生的思維品質的提升與發(fā)展。
(一)教師在古詩文教學中不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因為受語文“工具性”這一特點的影響,很多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語言知識的講解,幾乎忽略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在傳統(tǒng)的古詩文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而學生是配合老師的,因此,課堂上教師注重講解古詩文的知識,重視語文基本能力的訓練,用講解知識代替了學生的思考、質疑、批評,這樣嚴重阻礙了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同時,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教古詩文的流程一般是:糾正字音—朗誦詩文—解釋字詞—翻譯句子—講解語法—歸納段意,然后讓學生根據語法特點自己翻譯,最后教師糾正問題,進行點撥,給出標準的翻譯。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現階段的高中古詩文的學習重點仍然是字詞的解釋、句子的翻譯。如果有創(chuàng)新,那么古詩文的教學課堂更多的是課本劇表演、改編成歌曲進行演唱,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古詩文的學習浮于表面,沒有落地生根,學生的思維品質還是沒有得到有效培養(yǎng)。
(二)學生對古詩文學習不感興趣
由于教師對古詩文的教學方法傳統(tǒng),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態(tài)度基本是認認真真地聽老師講解、翻譯,剩下的就是按照老師的要求背誦,加強記憶,而學生很少自己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課堂上學生缺乏批判質疑精神。這樣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對古詩文學習不感興趣,打開語文課本就會按照以前的學習經驗,他們認為,只要是選入課本的古詩文,都是經典篇目,默認課文非常好。其實學生也不知道這些經典的古詩文到底好在哪里,漸漸地,學生就放棄思考和質疑,形成一種固定思維模式,只會給經典詩文點贊,逐漸失去了探究文本和批判性思維能力。而真正的高考僅靠學生背誦就能得分的部分非常少,更加注重考察學生的對比分析、歸納概括、評價思辨等綜合能力。
三、 高中古詩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策略
針對古詩文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文章從教師和教學兩個方面進行探索,總結出高中古詩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策略。
(一)教師提升自身的古詩文素養(yǎng)
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雖然怕文言文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師的古詩文功底不夠、教學的底氣不夠。語文教師如果要想在古詩文教學中做到收放自如,自身必須要有充分的知識儲備,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主動性和科學性。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們能看;解放孩子的手,使他們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們能說;解放孩子的頭腦,使他們能想。”古詩文的教學就是解放孩子的最好時機,由于古詩文中的畫面感很強,意境優(yōu)美,不同的人閱讀會產生不同的感受。
例如,在教學宋詞《雨霖鈴》時,經過反復朗讀,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用細節(jié)描寫展現離別的場面。其中有同學就對這首詞展開想象,進行擴寫,具體如下。
傍晚時分,大雨剛剛結束,空氣中彌漫著絲絲涼意,耳邊不時傳來殘蟬的鳴叫,遠處,太陽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不愿離去。
遠處的長亭里,詞人和他的心上人對坐,桌上擺著幾碟小菜和一瓶還未開封的佳釀,小菜絲毫未動,詞人卻已顯出醉態(tài),可能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心上人在一旁抽抽搭搭的,拿著絲巾擦拭眼角的淚,詞人無奈地嘆氣。
江邊的老船夫大聲喊道:開船嘍……開船嘍……
詞人聽到船夫的聲音,眼看離別在即,只好站起身拉著心上人的手,一肚子的情話卻說不出口,終于化成一聲長長的嘆息??粗纳先瞬簧岬谋砬?,也只能大步走向小船,在船夫的號子聲中離開了。
詞人望著茫茫的江水,想到離開心上人,何時才能重逢,不覺從心里升起絲絲蒼涼的無力感,長亭還是長亭,江水還是江水,只可惜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憑誰問?何時歸故里,再與佳人相逢?
這樣的課堂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驚喜,同時,對教師的素養(yǎng)要求更高,教師要能預設到課堂中發(fā)生的狀況,并且隨機應變,對詞的作者有全面的了解,對學生的回答能恰到好處的點評,既能肯定學生的優(yōu)點,也要對學生的不足要能委婉含蓄的指出,這樣才能達到最終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的效果。
語文課堂上,教師還應該適當地關注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狀態(tài),恰到好處地進行點撥。相同的教學設計,相同的教案,相同的課件,這些都是可以復制的,但是在課堂上老師和學生的對話、學生和文本的對話、學生和心靈的對話,這些都是無法復制的,這就非常考驗一個語文老師的教學智慧。比如語文教師在《項脊軒志》教學中,慢慢去引導學生體會“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的情景,對文中的這個細節(jié),很多同學甚至老師都會忽略掉,為什么這里母親要隔著門問卻不直接進去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