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軍,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長、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家教材委“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中青年教育理論工作者分會理事長、全國教育基本理論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主要從事教育基本理論、教育哲學、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出版《當代主體教育論》《生命與教育》《教育的人學視野》《公民身份認同與學校公民教育》《當代道德教育的人學論域》《回歸本真:“教育與人”的哲學探索》等。成果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2項)、全國教育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青年獎、明遠教育獎、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3項)。
“一體化”是當前德育研究中的熱點,也成為德育設計的核心思想。德育“一體化”是為了有效克服德育的碎片化、孤立化,把直接德育、間接德育和隱形德育,把學校、家庭和社會有機聯(lián)系起來,形成一個縱向銜接、橫向貫通的有機整體,具有銜接性與貫通性。當前對德育一體化的議論,多局限于大中小學思政課的一體化。思政課固然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但把德育一體化局限于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有失偏頗。德育一體化是多層次的德育系統(tǒng),具體來說,包括如下五個層次。
第一層次,“五育”融合,德育為先。人無德不立,教育離不開德育,在一定意義上,教育就是廣義的德育。所以,構建德智體美勞的培養(yǎng)體系,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到“五育”并舉,一個都不能少,這是基本要求。但“五育”并舉不是“五育”并列,要進一步發(fā)展為“五育”融合。在“五育”融合中,德育為先。德育為先,是把德育作為魂靈,有機融入在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中,帶動其他“四育”,促進“五育”融合,使“五育”成為一個彌漫著德育氣息的有機整體。德育不是孤立的,其他各育都含有德育元素,都是德育實施的主體。
第二層次,學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會德育協(xié)同。德育是人與人的交往、人對人的人格影響。一個人的良好品格的形成,不能只靠學校,家庭和社會對學生品格的影響甚至還更根本。家庭教育是起點,家長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圩?。因此,要高度“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增強家長的自覺育人意識,做好孩子的榜樣。社會是一個更為廣泛、更難以控制的因素。社會對青少年學生道德成長的影響具有彌漫性和廣泛性,因此,必須加強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建設,傳播社會正能量,發(fā)揮公眾人物的道德影響力,以正確的輿論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學校作為教育的專門機構,一方面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德育活動來影響學生,對學生道德成長發(fā)揮主動引導作用;另一方面,還要積極協(xié)調(diào)家庭和社會對學生的影響,使之與學校的影響保持一致,發(fā)揮各類教育主體的合力,實現(xiàn)育人效果最大化。
第三層次,學校德育因素的一體化。德育不是一個孤立的、專門的工作,不要想著利用一項專門德育工作,實現(xiàn)學生的思想道德獲得終身發(fā)展之效。德育體現(xiàn)在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要建立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德育體系。所謂全員德育,是指每個人既是德育的對象,也是德育的教育者,要發(fā)揮學校每個成員的人格影響和榜樣示范作用,既包括教師和學校管理人員,也包括學生同伴,尤其是要重視同伴的影響作用。所謂全程德育,是指把德育貫穿在學生成長的全過程之中,入學第一課是德育,畢業(yè)最后一課還是德育,讓德育貫穿于學生成長的每時每刻,貫穿于學生學習生活的始終。所謂全方位德育,是指發(fā)揮學校中每個因素、每個活動的教育作用,包括課程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制度育人等,使德育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學校的所有空間都浸潤著德育的元素,實現(xiàn)德育空間覆蓋的最大化。
第四層次,學科整合育人。學科是專門的知識領域,其核心價值在于育人。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都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凡是不利于實現(xiàn)這個目標的做法都要堅決改過來。這意味著,首先要圍繞育人目標,實現(xiàn)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一體化;二是所有的學科、課程和教學都要發(fā)揮育人的作用,既包括思政課程,也包括其他課程,使思政課程與其他課程相輔相成,形成協(xié)同效應;三是以課程核心素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核心,強化課程內(nèi)容的綜合性,以一種綜合融通的方式發(fā)揮育人的價值。
第五層次,大中小學德育課程的一體化。所有的課程都具有德育的價值和影響,但思政課程是有目的有計劃為培養(yǎng)學生思想品德專門設置的課程,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具有直接性和專門性。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必要,是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①。思政課程是大中小學連續(xù)設置的一門課程,所以,思政課建設必須堅持大中小學一體化的思路。思政課一體化是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規(guī)律,堅持思政課的育人整體性和階段的進階性,在德育課程的目標、內(nèi)容、方法和評價等方面建構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課程和教學序列。具體來說,在目標上堅持總體目標的共同性和階段目標的針對性相結合,在內(nèi)容上堅持內(nèi)容的總體性與層級性相結合,在方法上堅持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整體性與階段的適切性相結合,在評價上尊重學生思想道德成長的長期性、反復性,重視過程性評價和長效性評價。
總之,以上五個層次,以德育課程為核心,依次擴展為課程育人一體化、學校德育因素一體化、家校社德育一體化和“五育”融合一體化,環(huán)環(huán)相扣,共同構成德育的有機整體。
編輯 _ 李剛剛? ? 配圖 _ 陳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