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日紅
【摘要】許多學生認為作文是一件“苦差事”,討厭作文,懼怕作文;教師提起作文,也是有苦說不出,不敢涉足。但注重學生的作文教學,幫助學生打好習作的基礎,對學生習作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至關重要。“觀察情境”教作文,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是進行作文指導的有效途徑,讓小學生輕松寫作文。
【關鍵詞】觀察情境;小學生;輕松作文
學生一提起作文,就愁眉苦臉,甚至有學生為應付考試強行而背作文、抄作文。久而久之,學生怕寫作文,所寫的語句毫無童心童趣;內(nèi)容不實在,不具體、沒有個性和特點,作文幾乎是同一個模式。有的學生同一類的作文從低年級寫到高年級,所寫的事例都不變,嚴重影響了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缎W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nèi)容寫清楚?!毙W生的語言表達,是以他們對周圍事物認識為基礎的,并與思維、觀察、情感的活動相互交叉地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教師必須著力引導學生認識周圍事物,在課堂上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帶領學生走進生活,體驗生活的樂趣,調(diào)動他們積極快樂地去觀察事物,輕松地“用我手寫我心、訴我情”。
一、文之有物——選擇合適的觀察對象
文之有物,就是作文要有內(nèi)容可寫,有真事可說,有真情可訴。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情境,把學生帶進多姿多彩生活的源泉中。學生在寫作意識的指導下,進行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觀察,進行情感體驗。但世界萬物,分門別類,各種各樣,不是什么都能引發(fā)學生觀察的興趣或者適合學生觀察。所以,我們要選擇合適的觀察對象讓學生有東西可觀察,能快樂地、主動地進行觀察活動。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細小處,選擇美的事物作為觀察對象,觸發(fā)觀察興趣。,引導觀察后,常常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常見事情的精彩之處。如,下課了,一名學生彎腰撿起一個空牛奶盒,扔進垃圾桶,從他的動作和表情中猜猜他是怎么想的。學校舉行比賽,班中有學生獲獎了,頒獎時,他是怎么上臺領獎的,教師和同學又以怎樣的目光看他的,他當時心情如何……都可以引導學生細細觀察,進行寫一段話或?qū)懗梢黄魑牡挠柧殹4笄澜缰?,美的事物能讓人們情不自禁地產(chǎn)生愉悅的情感。選擇美的事物作為小學生的觀察對象,會讓他們因為愛美的情緒而觀察得持久細致。春夏秋冬,日月星辰,青山綠水,人文景觀,只要留心觀察,大自然中的美無處不在。美不僅有大自然的美,而且還有生活中的美。有一次,筆者讓學生們說說自己看到的最讓你感動的場景。學生們紛紛舉手發(fā)言,有的說小鳥在雨中穿梭,有的說看到教師辛苦地批改作業(yè),有的說家長志愿者在雨中維護學校安全秩序的時候……總之,教師要有敏銳的目光,不斷地從生活情境中挖掘合適的觀察對象,讓學生細細觀察。這樣,學生就會有話可說,而且因為心情的愉悅,會產(chǎn)生一種表達的欲望。這就是“情動而辭發(fā)”,學生水到渠成就會用文字表達出來了。
二、文之有序——教給合理的觀察方法
文之有序,就是作文要有邏輯性,不能顛三倒四、前后矛盾、主次不分、沒有重點、沒有條理。觀察情境教作文,選擇的習作題材和觀察對象是相一致的,可以是為了寫什么而觀察什么,也可以是觀察了什么而寫什么??墒?,觀察時間和地點不同,觀察的角度和距離不同,都會影響學生對作文題材的獲取。所以,教師要教會學生觀察的方法和技巧,結合情境讓小學生在觀察事物時,能集中注意力,努力去抓住事物的特點。如,拿一個蘋果來課室讓學生觀察,告訴學生可以看、可以摸、可以聞、還可以嘗。又如,結合《海濱小城》不同地點抓住不同景色特點,讓學生去觀察校園,觀察后可以進行口頭作文《美麗的校園》。觀察的過程中,教師要教育學生在觀察時要注意順序,教給學生從整體到細節(jié),由表及里的觀察方法。再如,為了寫好習作《我的植物朋友》,筆者布置學生利用所學的課文《荷花》的觀察方法去觀察校園的桂花?;貋砗笙茸寣W生回憶對桂花的印象,然后放課件,讓學生說說觀察心得。學生們會想到文中學過的詞“挨挨擠擠”“花骨朵兒”“綻開”。第二步:出示這一樹的桂花,讓學生說出你對桂花樹的整體感受。再讓學生觀察完全綻開的那朵桂花。把這一朵桂花制成特寫鏡頭課件,把它的花朵、葉、莖分步展示出來,讓學生仔細觀察。學生不但認識了桂花,而且也學會了如何按一定順序去觀察事物。第三步:抓住桂花的特點,引導學生觀察各種姿態(tài)的花,讓學生進行豐富的想像并說話。不同的情境,不同的觀察對象,選用不同的觀察方法,這樣學生獲取習作素材時,就不會零亂,而是有條理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寫出的作文也是言之有序,言之有理的。
三、文之有引——設計富有啟發(fā)性的導語
在指導觀察情境中,如果只注重觀察對象的選擇和觀察方法的指導,而忽視了觀察的導語,那么,觀察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因為教師的語言,對學生的感知起到一定的調(diào)節(jié)和支配的作用。同樣的一次觀察活動,有導語和沒有導語,導語有啟發(fā)性和沒有啟發(fā)性,效果是不一樣的。如,在指導“搞衛(wèi)生”的場面描寫時,可以事先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搞衛(wèi)生活動,并告訴他們留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在搞衛(wèi)生活動中,筆者提問:“誰干活不怕臟?怎樣不怕臟?”學生們可真是暢所欲言,但就是沒抓準人物動作表情的特點,東說一句,西扯一句。于是,筆者請一位學生再現(xiàn)拖地的情境,說:“同學們,你們觀察得可真仔細。不過,在描述的過程中,應該按照觀察順序說,那么怎樣才能做到言之有序呢?現(xiàn)在,請同學們觀察,他先是怎么做的,接著是怎么做的,然后是怎么做的,最后又是怎么做的?”在這樣引導下,學生就很快完成了一段話的練習。愛因斯坦說:“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除了利用啟發(fā)性的導語喚起學生的專注力,促使學生認真觀察對象外,還可以把觀察和想像結合起來,啟發(fā)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展開適當?shù)南胂?,有機地進行語言訓練。例如,在校園里觀察桂花時 ,剛好一陣風吹過,散發(fā)著淡香的桂花紛紛從樹上落下來,教師趁機引導:“這情景像什么?”“下雨”,同學們回答?!斑@是下桂花雨了,那么這滿地的桂花又像什么呢?”教師繼續(xù)指導。這時,學生們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已經(jīng)激發(fā)了,學生們各抒己見,展開了美妙的遐想。導語往往要提示學生注意描述觀察對象大小、數(shù)量、色彩、姿態(tài),還要引導學生運用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梢姡處煾挥袉l(fā)性的導語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觀察情境教作文前要備好觀察活動的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