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柳斌 陳善松
(1.福建省福安市老區(qū)中學;2.福建省寧德市教師進修學院)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xiàn),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主渠道在于課堂教學。歷史課堂是各歷史教學要素相互滲透、協(xié)調發(fā)展、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的主要載體,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主陣地,因此,提高歷史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是立足課堂。那么,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應如何立足課堂,如何依托課標和學情提升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呢?筆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以《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20課“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為例,進行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策略探索。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學生的學習是中心,教的目的是更好地學,教師只是導演。那么,初中生學習歷史應該學些什么?課本當中講述的歷史可以說都是解決問題的歷史,往往選擇的是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xiàn)象和文明成果,往往都是處在轉折時期,而且體現(xiàn)出它是解決問題的。所以,歷史課堂教學應使用問題導學,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課本所敘述的重大事件、人、現(xiàn)象以及它們是為了解決哪些問題??偟膩碚f,初中歷史教學內容就是解決問題的歷史,因而要采取問題導向的方法進行教學,這不僅有利于實現(xiàn)歷史教學目標,也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成長。就“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一課而言,該如何突出學生主體,加強問題導學呢?我們可以先讓學生閱讀課本,填寫完整下表中的內容。
?
表格中的欄目有“領域”“時代”“地域”“人物”“成就”“地位”?;趯W情,教師可以給學生進行適當?shù)氖痉叮ㄈ缟蠄D所示)后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獲取有效的信息,先填寫后五個欄目內容,再填寫第一欄所屬“領域”,這樣設計的意圖在于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的三大關鍵能力之一——閱讀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表格中增加了一欄教師基本沒有提及的“地域”,對于“地域”學生可能沒辦法聚焦填寫,所以就在第一行中提示了“北方”,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屬于東晉、南朝的就填寫“南方”,以培養(yǎng)學生歷史時空觀念。總之,通過填寫表格的內容來突出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主體性的同時,實現(xiàn)問題導學,提升學生的能力素養(yǎng)。
突出知識主干就是要明晰每一節(jié)歷史課的主干知識。就“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一課而言,是要將其主干知識濃縮在表格當中,以此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歸納概括能力。
首先,依據課標確定主干知識。關于祖沖之,課本除了介紹其數(shù)學方面的成就,還有天文歷法和機械制造方面的成就,而初中歷史課標對“科學家祖沖之”這一子目要求的主干知識,首要是他的數(shù)學成就,另外該時期的“歷法”也是課標要求的知識內容。因此,我們確定數(shù)學和天文歷法成就為主干知識?!皶ā鳖I域課標要求“初步認識書法藝術”,其主干知識是楷書與行書。鐘繇和胡昭都擅長行書、草書和隸書,而且鐘繇還獨創(chuàng)了楷書書法,都是古代的書法名家。王羲之集書法大成,代表作《蘭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書”,他本人被譽為“書圣”?!皶ā钡膬热荩谡n本當中還敘述了魏碑,實際上魏碑也是楷書的一種,只要做一個簡單的交代就可以了,不作為主干知識。繪畫方面要知道顧愷之的人物畫,這時期的繪畫不僅只有人物畫,還有宗教畫、山水畫,但人物畫成就最高且典型?!暗窨獭敝饕莾纱笫摺轿鞔笸脑茖吆秃幽下尻柕凝堥T石窟,反映的是藝術寶庫。其次,歸納概括完成表格填充,如下表內容所示。
?
通過閱讀課本圖文和教師呈現(xiàn)的學習資料,引導學生提取有效信息進行歸納概括,填充表格中所缺的內容,其中對“地位”要進行概括,對“領域”要進行歸納。這樣,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既明確了主干知識和學習重點,又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了歸納概括能力,提升了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
明晰主干知識和重點知識之后,需要提煉課時的主旨。通過對課時主旨的領悟,實現(xiàn)本課的教學目標。那么,“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一課的教學主旨是什么?是“璀璨的科技文化及其孕育的民族精神”,如以下結構示意圖所示。
“璀璨”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農業(yè)方面:整理出反映古代農業(yè)成熟的農書。賈思勰翻閱了一百五六十種農書,總結出古代農業(yè)的成就,這些成熟的成就主要體現(xiàn)在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內容十分豐富。賈思勰強調農業(yè)生產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種植農作物必須因地制宜,不誤農時,要改進生產技術和工具,還提出了多種經營和商品生產等重要思想。數(shù)學方面:提出發(fā)展了割圓術,精算圓周率,精確到小數(shù)點以后第七位,領先世界近千年。天文歷法方面:在當時的條件下,祖沖之測算出一年的時長與現(xiàn)代天文科學測算的結果僅差50秒,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他還創(chuàng)制了新的歷法《大明歷》,盡管當時沒有馬上應用。書法方面:書法成為一門藝術,書法名家輩出。繪畫方面:繪畫異彩紛呈,人物畫流傳精品。石雕方面:石窟雕刻,繼承吸收,宏偉精巧,繼承了秦漢以來的雕塑藝術,也吸收了佛教建筑藝術的宏偉精巧。正是這些光彩奪目、絢麗迷人的文明成果,反映出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文化的璀璨。教師在教學這些文化成就時,不能單獨進行逐項講解,而是要將各門類聯(lián)系起來,加以整合和提煉。
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魏晉南北朝時期璀璨的科技文化成就的取得,同樣離不開人民群眾和杰出人物的努力。因此在講述文化成就、文明成果的時候,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一定要體現(xiàn)人民群眾和杰出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當時這些杰出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是什么?首先是自強不息。可想而知,在當時的條件下,這些相關人物,賈思勰也好,祖沖之也罷,他們都秉持著自強不息的精神。賈思勰自身是一個太守,有需要處理的政事,利用公務之余翻閱一百五六十種農書,整理總結出其中的農業(yè)成就,還進行實地耕種來驗證這些農業(yè)生產技術和經驗。祖沖之靠著簡陋的算籌,利用割圓術要割1920次,才計算出圓周率數(shù)值小數(shù)點后的第七位。沒有這樣自強不息的精神能堅持下來嗎?其次是博采眾長。當時農學、數(shù)學、天文歷法、書法、繪畫和雕刻藝術等成就的取得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上,再結合時代需求出現(xiàn)的。再次是持之以恒。這些璀璨的科技文化成果的取得,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須付出長期的辛勞。諸如王羲之被譽為“書圣”,典故“臨池學書,池水盡黑”就是明證;顧愷之的“點睛之筆”,幾個朝代的人共同完成的石窟雕刻,都需要付出長期的功夫和莫大的艱辛。最后是認真專注。正是憑借著認真專注的精神,才涌現(xiàn)出了名垂青史的科技文化精品。盡管當時南北分離,但成果依然異彩紛呈,跟這些杰出人物身上所體現(xiàn)出的民族精神是分不開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加以重視和引領,讓學生在掌握主干知識的同時明了本課的主旨內容,加強情感熏陶,進而樹立文化自信,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歷史教科書是按照一定階段的演進時序進行編寫的,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會呈現(xiàn)相應的歷史發(fā)展主題,即單元內容主題。在教學中應加強知識的綜合融通,突出單元主題,實現(xiàn)唯物史觀的生成。
一個歷史時期的文化是這個時期的政治經濟在人們意識形態(tài)中的反映,那么在“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的講授中該如何突出本單元的主題——“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呢?我們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璀璨的科技文化的原因。結合本單元的知識和已填好的表格內容來分析,進行合作探究,實現(xiàn)本單元知識的綜合融通,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關鍵能力之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及其方法。分析科技文化發(fā)展的原因,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1)政治上,南北方多個政權并立,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斷加強,為璀璨的科技文化的出現(xiàn)創(chuàng)造了前提條件。以上表格中為什么要設置“地域”一欄,主要在于便利學生從當時的政權狀況中概括出相關的原因。(2)經濟上,北方經濟的恢復,南方經濟的發(fā)展,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為璀璨的科技文化奠定了物質基礎。(3)思想文化上,佛教的傳播廣泛影響了社會生活,當時的書法、碑刻、經書等都跟佛教的發(fā)展有關系,宗教畫、雕刻藝術等也是跟佛教的傳播有很大的關系。(4)前代的基礎,秦漢以來的科技文化成就和文化傳統(tǒng)。任何一個時代,科技文化的發(fā)展都離不開前代的基礎,秦漢以來的科技文化成就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傳承,優(yōu)秀的科技文化傳統(tǒng)得到發(fā)揚光大。比如,秦漢時期的雕刻藝術、兵馬俑、雕塑以及漢代的石像畫等,在這一時期的雕刻藝術中得到傳承和發(fā)展。(5)個人的努力,包括統(tǒng)治者的重視和杰出人物的辛勤付出。比如,古代是農業(yè)社會,統(tǒng)治者都很重視農業(yè)的發(fā)展,賈思勰就是典型例證,以農為本的思想驅動他編著了《齊民要術》,教給老百姓生存的技術。其他杰出人物的辛勤付出就不再贅述。以上關于科技文化發(fā)展的原因分析需要借助整個單元知識的綜合運用,這個問題的解決不僅突出了單元內容主題,也加強了單元歷史知識的綜合融通,實現(xiàn)了一箭雙雕的效果,對一個歷史單元的文新課教學或單元復習教學都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總而言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只有立足歷史學科課標,明確課標要求,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凸顯學生主體地位、歷史知識主干、課時教學主旨和單元內容主題,善于總結運用教學策略,才能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關鍵能力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