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玥如,梁建強,謝起偉
(1.許昌中醫(yī)院磁共振室,河南 許昌 461000;2.許昌中醫(yī)院CT室;3.河南大學附屬鄭州頤和醫(yī)院影像科)
乳腺導管原位癌(DCIS)以導管上皮增生為主要特點,細胞具不同程度的異型性,是一種前期病變,有發(fā)展成浸潤性乳腺癌的傾向。多數(shù)患者缺乏典型臨床癥狀,多在體檢時由影像學檢查發(fā)現(xiàn)。隨著乳腺鉬靶篩查的普及,臨床微鈣化的檢出率不斷提高,DCIS的檢出率也隨之增高。DCIS的X線檢查表現(xiàn)為非鈣化和鈣化,鈣化中有60%~90%表現(xiàn)為可疑鈣化[1]。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健康需求的增加,DCIS發(fā)展成浸潤性乳腺癌的風險預測和治療成為研究熱點。有研究顯示[2]生物學特征有助于深入評估DCIS的生物學行為,但既往研究過程中多研究病理HE切片與鈣化特征中乳腺癌細胞核分級的相關性,少有關于生物學特征評估DCIS預后的研究,本文探討了DCIS微鈣化X線生物學特征與病理分級的相關性,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在本院經(jīng)鉬靶定位穿刺微鈣化病灶并通過手術、病理證實的DCIS患者101例,按照鈣化形態(tài)分為細小多形性組(M1組)與非細小多形性組(非M1組),按照鈣化分布分為群集分布組(D1組)與非群集分布組(非D1組)。納入標準:(1)術前均行乳腺鉬靶檢查;(2)術后均具有病理檢查結果。排除標準:(1)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2)臨床資料不全者;(3)合并其他腫瘤者。本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乳腺鉬靶檢查
使用數(shù)字化臥式乳腺鉬靶定位儀(美國Hologic)進行微鈣化定位,并保留定位圖像。微鈣化形態(tài)分為5型:(1)細小多形性(M1):形態(tài)多樣、大小不等,不包括線樣分支或線樣鈣化,直徑<0.5mm;(2)粗大不均質(M2):有融合趨勢的形態(tài),不規(guī)則顯著鈣化,直徑0.5~1mm;(3)細線或分支樣(M3):承不連續(xù)的線性或分支狀,寬度<0.55mm;(4)點狀或針尖樣(M4):邊界銳利,形態(tài)規(guī)則的顆粒樣;(5)不定形(M5):小而無具體形態(tài)的鈣化。微鈣化分布分為4型:(1)群集分布(D1):>5枚鈣化分布在直徑1~2cm的范圍內(nèi);(2)區(qū)域樣分布(D2):分布范圍直徑>2cm,但不包括沿導管分布;(3)段樣分布(D3):呈尖端指向乳頭,沿導管走行分布的楔形或三角形;(4)沿導管分布(D4):鈣化排成線沉積在單個導管上。
1.2.2 病理學檢查
患者行手術切除并留取病理標本送檢。參照《乳腺腫瘤組織學分類標準2003版》[3]將病理結果分為3級,即高、中、低級。參照Van Nuys系統(tǒng)[4],將病理核進一步分為非高級別組和高級別組。采用免疫組化法檢測所有患者乳腺組織中ER、HER2、ER/HER2亞型、Ki-67表達情況。參照《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乳腺癌診療指南(2018.V1)》[5]中ER:陽性:陽性細胞百分比≥1%,陰性:<1%;HER2:陽性:3+,陰性:0~2+;Ki-67:低表達:<15%,高表達:≥15%。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或連續(xù)校正χ2檢驗,相關性檢驗采用非參數(shù) Spearman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根據(jù)微鈣化形態(tài),M1組患者70例(69.31%),非M1組患者31例(30.69%),根據(jù)微鈣化分布,D1組患者76例(75.25%),非D1組患者25例(24.75%)。見表1。
表1 乳腺鉬靶檢查結果[n(%)]
M1組與非M1組患者的ER、HER2、ER/HER2亞型、Ki-67表達及病理分級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M1組、非M1組患者病理學結果比較[n(%)]
D1組與非D1 組患者ER、HER2、ER/HER2亞型、Ki-67表達及病理分級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D1組、非D1組患者病理學結果比較[n(%)]
X線生物學特征與病理分級之間存在負向弱相關性(r=-0.391,P<0.05)。見表4。
表4 微鈣化X線生物學特征與病理分級的相關性[n(%)]
DCIS占乳腺癌的25%~33%,多數(shù)患者無臨床癥狀,90%~95%由乳腺鉬靶檢查發(fā)現(xiàn)[6]。鉬靶檢查表現(xiàn)為非鈣化和鈣化兩類,其中多數(shù)為可疑鈣化,有進展為浸潤性乳腺癌傾向。有研究結果顯示[7],DCIS鈣化特征與病理HE切片中癌細胞核分級的相關性,以期預測不同鈣化DCIS的轉歸,另有研究顯示[8]聯(lián)合免疫組化生物標記物可更深入地評估DCIS的生物學行為。目前雖有部分研究應用生物標記物來預測DCIS的預后,但多為單個生物標記物,少有多個生物標記物研究。本文探討ER、HER2、ER/HER2亞型、Ki-67在不同鈣化特征中的表達差異,提高對DCIS生物學行為的認識。
目前關于預測DCIS預后尚無確定指標,其中較為常用的預測指標為預后指數(shù)(VPNI),包括年齡、腫瘤大小、核分級、壞死及切緣距離,但其是否是決定DCIS轉歸的最重要因素,臨床上尚存爭議。有研究顯示[9]生物標記物ER、HER2、ER/HER2亞型、Ki-67的表達檢測,對預測DCIS轉歸具有一定價值。在乳腺癌細胞中ER表達為陰性,表示內(nèi)分泌激素不調控腫瘤生長增殖,腫瘤分化程度低,預后多數(shù)較差;HER2為原癌基因,具有調控腫瘤細胞生長、增殖、分化的作用,其高表達提示腫瘤惡性程度高,預后差;Ki-67與有絲分裂密切相關,多表達于增殖細胞中,在正常乳腺細胞中低表達,在癌變細胞中高表達,且與DCIS的級別呈正相關。
DCIS微鈣化是由原位癌中央發(fā)生壞死,導致鈣鹽沉積于導管或腫瘤細胞分泌形成。本文中DCIS患者微鈣化多表現(xiàn)為M1型,分布多呈D1型。M1組與非M1組患者病理檢查結果構成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鈣化形態(tài)在評估DCIS預后中無顯著臨床價值。D1組與非D1組患者病理結構構成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由此推斷D1型分布鈣化患者具較好預后。低級別DCIS導管原位癌中央壞死不明顯,不產(chǎn)生大量粉刺物質,鈣化主要由腫瘤細胞分泌形成,呈砂礫樣,細小成簇,所以比較局限。本文中D1型鈣化多表現(xiàn)為ER+、HER2-、ER+/HER2-表達亞型,Ki-67低表達,與該理論相符。聯(lián)合多個生物標志物可對表現(xiàn)為D1型鈣化的DCIS患者預后提供更可靠依據(jù)。
有多項研究顯示[10]M1型與高級別DCIS存在明顯相關性。低級別DCIS與M4型鈣化有關聯(lián)性,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結論。另有學者認為M3型鈣化與乳腺癌HER2基因擴增呈相關性。本文結果顯示X線生物學特征與病理分級的之間存在負向弱相關性。微鈣化形態(tài)因腫瘤的侵襲性不同,形態(tài)規(guī)則較不規(guī)則或分支病灶惡性程度較低,分化程度高;高級別病理學結果說明腫瘤惡性程度高,分化程度低,具強侵襲性,易浸潤至周圍組織,而使腫瘤向周圍浸潤性生長,形成形態(tài)越來越不規(guī)則。
綜上所述,DCIS患者鈣化分布與ER、HER2、ER/HER2亞型、Ki-67表達及病理分級具相關性,能為預后評估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