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付勇
(吐魯番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新疆 吐魯番 838000)
二塘溝發(fā)源于東天山博格達山南坡,流域坡度大,水流湍急,干流自源頭由西向東流,沿途兩岸先后接納庫烏克河、加干蘇河及喀日阿依提河后轉向南,左岸下游接納肯克薩依河、??思崭潞雍涂扑雇泄蘸拥容^大支流,河流在二塘煤礦村流出山口,山口以上為徑流形成區(qū);河流出山口后形成沖洪積傾斜平原,穿過火焰山到達色爾克甫溝溝口,最終匯入艾丁湖。
色爾克甫二閘引水渠首位于二塘溝下游色爾克甫溝出山口處,距二塘溝水庫54.2 km。二塘溝水庫至色爾克甫二閘引水渠首區(qū)間建有二塘溝一閘至二塘溝五閘5座引水渠首,二塘溝水庫以上建有二塘溝水文站[1]。
本次色爾克甫二閘引水渠首除險加固設計洪水標準為20 a一遇(P=5%),校核洪水標準為50 a一遇(P=2%),根據(jù)區(qū)間各工程調節(jié)情況對其進行水文計算與分析。
二塘溝河設有二塘溝水文站,屬國家基本站,觀測年份為1992—2011年。煤窯溝與二塘溝均發(fā)源于天山南坡中高山區(qū),同處一個氣候區(qū)內,水汽對流域影響較為一致,流域概況基本相同,河流均呈北南平行流向。二塘溝水文站與煤窯溝水文站集水面積、冰川條數(shù)、河流特征及特性較相似。兩站20 a徑流系列相關分析系數(shù)0.895,年徑流量過程具有一定同步性,因此選用煤窯溝水文站為徑流和洪水參證站,觀測年份為1956—1958年、1960—1967年、1969—1972年、1976—2011年[2]。
煤窯溝站多年平均年徑流量采用56年系列算術平均值0.8083億m3,徑流系列頻率計算采用P-Ⅲ型理論曲線,統(tǒng)計參數(shù)Cv值為0.22,Cs/Cv比值為2.0,設計年徑流量成果如表1所示[3]。
表1 煤窯溝站設計年徑流量計算成果
考慮二塘溝站實測系列僅有20 a,對二塘溝站設計年徑流量采用長、短系列訂正法和徑流深等值線圖法分別計算。利用參證站進行長、短系列訂正采用公式(1)計算:
(1)
徑流深等值線圖采用公式(2)計算:
(2)
表2 二塘溝站設計年徑流量計算成果
天然來水條件下計算色爾克甫二閘設計年徑流量,不考慮二塘溝水庫蓄水及通過二塘溝一閘向灌區(qū)引水和灌區(qū)在下游退水的影響,僅考慮河流水量不受人為影響下的變化過程。二塘溝專用站至二塘溝三閘斷面以上為徑流產流區(qū),二塘溝三閘斷面以下為大片戈壁,無支流匯入和支出,為徑流散失區(qū)。
3.3.1 徑流量產流計算
二塘溝一閘與二塘溝專用站區(qū)間面積102 km2。占一閘以上控制面積的22.9%,根據(jù)多年平均徑流深等值線圖量算其區(qū)間產水量為0.0236億m3,二塘溝三閘與一閘區(qū)間面積60 km2,其區(qū)間多年平均產水量為0.0093億m3。
3.3.2 徑流量損失估算
二塘溝河無徑流損失試驗數(shù)據(jù),選用鄰近及相似流域瑪納斯河徑流損失試驗數(shù)據(jù),采用其年平均每公里損失率進行估算如式(3)所示:
W損=W上×Kp×Lsg
(3)
式中:W損為設計斷面設計年徑流量,m3;W上為上游斷面設計年徑流量,m3;Kp為沿程每公里損失率,km-1;Lsg為設計斷面距上游站距離,m。
由各區(qū)間水量、損失量疊加得到二塘溝專用站、一閘、三閘和色爾克甫二閘引水渠首天然條件下設計年徑流量成果,如表3所示。
表3 二塘溝專用站、一閘、三閘和色爾克甫二閘引水渠首天然條件下設計年徑流量成果 億m3
色爾克甫二閘上游地表水一部分由二塘溝水庫蓄水后向下游灌區(qū)輸送,另一部分由二塘溝一閘渠首引水后輸送至下游灌溉區(qū),著重考慮二塘溝水庫和下游各灌區(qū)用水情況后的設計徑流量成果。
水庫徑流調節(jié)計算按淤積30 a后庫容進行計算,根據(jù)河道P=85%的來水狀況,計入死庫容209萬m3,水庫所需調蓄庫容為1834.2萬m3;P=50%的來水狀況,水庫所需調蓄庫容為 1822.2萬m3。
二塘溝一閘引水渠首與二塘溝水庫壩址區(qū)間面積91 km2,根據(jù)平均徑流深等值線圖量算其區(qū)間產水量為0.0194億m3,采用二塘溝專用站統(tǒng)計參數(shù)Cv=0.22、Cs/Cv=2.0,計算其不同保證率設計值。相同方法計算二塘溝一閘和三閘之間洪溝,處于等值線5~50 mm之間屬于產流區(qū),三閘至匯合斷面區(qū)間為大片戈壁,無支流匯入,區(qū)間產水量忽略不計??紤]干渠損失,水利用率采用0.98,平均每公里損失率為0.54%。得到色爾克甫二閘引水渠首設計工況下設計年徑流量成果,如表4所示。
表4 色爾克甫二閘引水渠首設計工況下設計年徑流量成果 萬m3
以1996年7月20日洪水過程為例,二塘溝河和煤窯溝河洪水成因及洪水過程基本相似,其洪水過程對比如圖1所示。
圖1 二塘溝站和煤窯溝站1996年最大洪水過程對比
煤窯溝站連續(xù)洪峰流量系列有36 a(1976—2011年),其中洪峰流量把1969年洪水作為特大值處理,得到設計洪峰流量成果,如表5所示。
表5 煤窯溝站設計洪峰流量成果
二塘溝站有1957年、1992—2011年實測洪水資料,加1939年和1991年調查資料,共有23 a洪水系列資料,系列較短。采用洪峰流量模比系數(shù)地區(qū)綜合法和長、短系列訂正法計算洪水。兩種方法計算結果相近,可取其平均值作為設計洪水計算成果,如表6所示。
表6 二塘溝站設計洪峰流量成果對比
二塘溝水庫位于二塘溝水文站下游1 km處,區(qū)間集水面積為11 km2,區(qū)間無支流匯入,直接引用二塘溝站設計洪水成果。二塘溝水庫大壩下游防洪標準、設計洪水標準、校核洪水標準分別為20 a一遇、50 a一遇、1000 a一遇,其相應最大洪峰流量分別為328 m3/s、461 m3/s和924 m3/s,安全泄量為200 m3/s,其調洪成果如表7所示。
表7 二塘溝水庫調洪成果
二塘溝一閘引水渠首與上游二塘溝專用站區(qū)間面積102 km2,屬暴雨多發(fā)區(qū),缺乏洪水資料,出于偏安全考慮采用二塘溝站洪峰模數(shù)法計算成果。根據(jù)1984年發(fā)生的最大洪峰180 m3/s,其相應二塘溝三閘5 a一遇設計洪峰為193 m3/s,推定二塘溝三閘與色爾克甫引水閘區(qū)間洪水衰減率按0.91%/km計算??傻蒙珷柨烁Χl引水渠首天然來水條件下設計洪水計算成果,如表8所示。
表8 色爾克甫二閘引水渠首天然來水條件下設計洪水計算成果 /m3·s-1
主要考慮二塘溝水庫洪水調節(jié)影響,根據(jù)調洪后下泄過程線,疊加二塘溝水庫與三閘區(qū)間產洪過程,衰減到色爾克甫二閘處,其計算成果如表9所示。
表9 色爾克甫二閘引水渠首設計工況下設計洪水計算成果
色爾克甫二閘引水渠首工程病險嚴重,需對其進行除險加固。通過選取煤窯溝站為參證站,根據(jù)實測和調查洪水資料,采用長、短系列訂正法和徑流深等值線圖法對參證站、二塘溝站的設計徑流和設計洪水進行計算,對工程場址處天然來水和工程調節(jié)情況下的設計徑流和洪水進行分析和計算,最終得到了工程調節(jié)下二塘溝河水文計算與分析結果。通過色爾克甫二閘除險加固工程的實施和水閘運行情況來看,該分析和計算成果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