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姍
摘 要: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中,《仲夏夜之夢》是最具代表性的喜劇。該作品既詼諧幽默,又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并且結構獨特,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在歐洲戲劇文學史上占據(jù)著重要地位。因此,文章圍繞《仲夏夜之夢》的戲劇結構特點及其藝術價值進行分析,探究該作品的戲中戲結構、多層次結構、復雜情節(jié)與主題照應結構及它的幽默藝術價值。
關鍵詞:《仲夏夜之夢》;戲劇結構;藝術價值
《仲夏夜之夢》是莎士比亞早期創(chuàng)作的喜劇作品。該劇創(chuàng)作于16世紀90年代,這一時期政權相對鞏固,社會比較穩(wěn)定,資本主義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英國文藝復興運動和人文主義運動也進入繁榮昌盛階段,該時期的人們更加注重自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因此,劇中人物雖處于古希臘時代,但人物的思想感情、道德標準卻完全符合當時英國社會的特征。莎士比亞用獨特的戲劇結構描繪了一個充滿幻想的浪漫世界,譜寫了一部極具浪漫色彩的愛情故事。該劇打破了傳統(tǒng)古希臘戲劇的創(chuàng)作模式,展現(xiàn)出豐富變化的結構特征,真正以布局之妙顯示該劇的幽默藝術價值,使其成為一部浪漫主義的杰出劇作。
一、《仲夏夜之夢》作品簡述
《仲夏夜之夢》以赫米婭為代表,凸顯了文藝復興時代背景下,資產(chǎn)階級新女性勇于反抗父權,爭取自由戀愛和婚姻自主的權利。同時,作品表達了人與人平等相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人文主義理想。赫米婭與平民拉山德是熱戀中的情侶,但她的父親為了利益,希望女兒嫁給貴族狄米特律斯,為了追求真愛,赫米婭決定與拉山德私奔。赫米婭的好友海倫娜因暗戀著狄米特律斯,就把這個消息透漏給了他,于是四人先后到了城外的森林。這片森林里住著仙王、仙后和很多精靈,當時仙王和仙后正在鬧矛盾,為了捉弄仙后,仙王命一個叫迫克的精靈去采集一種花汁滴在仙后眼睛里,這種花汁可以讓其醒來后會瘋狂地愛上第一眼看到的人。仙王無意間得知海倫娜暗戀狄米特律斯,就想讓有情人終成眷屬,命迫克將花汁滴在狄米特律斯眼睛里。可是迫克錯將花汁滴在了拉山德眼睛里,結果,拉山德醒來第一眼看到的是海倫娜,便瘋狂向她示愛。仙王發(fā)現(xiàn)后,趕忙把花汁滴入正在熟睡的狄米特律斯的眼中。狄米特律斯醒來,看到的是正被拉山德追趕的海倫娜,兩人爭先恐后地向海倫娜求愛。而仙后醒來最先看到的是一個排戲的演員波頓,引發(fā)了多種笑料。最后,為了讓一切回歸正常,仙王給所有人解除了魔法,各個主人公都得到了屬于自己的幸福。
二、《仲夏夜之夢》的戲劇結構
(一)由戲劇沖突決定的多層次結構
戲劇的開始就出現(xiàn)了赫米婭為追求真愛,不懼權威和死亡勇敢地與父親對簿公堂的故事情節(jié),體現(xiàn)了主人公對自由戀愛的追求,對父權制的反抗。而森林仙境中的仙王和仙后是推崇愛情自由的,所以他們想辦法讓有情人終成眷屬。現(xiàn)實與仙境的對比,凸顯了矛盾的多面性,各種人物和感情不同的線交織在一起,構成了多行動線、多層次的戲劇結構。故事以不同的世界和感情線為依托,將不同的行動線貫穿其中,從而使各種矛盾交匯、發(fā)展、爆發(fā),最后在各方的努力之下得以圓滿解決。這樣的結構布局體現(xiàn)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思想得到解放,開始關注自由,追求自身的價值和幸福,劇中的戀人赫米婭和拉山德就是典型的代表。
(二)復雜的結構與主題照應
該劇劇情結構復雜,反映了勇于沖破封建禮教的枷鎖,追求真愛的主題。作者深知當時社會背景下,年輕男女對愛情的無奈。受文藝復興思想的影響,莎翁將仙境和現(xiàn)實交織在一起,賦予人物豐富的浪漫主義色彩。赫米婭追求刻骨銘心的真愛,她和拉山德的愛情更多的是感性。而感性的愛情是靈活多變、飄忽不定的。該劇就是透過理想的、沒有封建禮教束縛的仙境來體現(xiàn)突破枷鎖的真愛。故事雖然發(fā)生在仙境,但卻體現(xiàn)的是現(xiàn)實社會人們內(nèi)心的向往。因此,現(xiàn)實既是仙境,仙境又是現(xiàn)實。這種看似復雜的戲劇結構不僅讓人們透過戲劇了解資產(chǎn)階級新女性追求愛情的勇氣,還啟迪人們的心靈,解放人們的思想,促使人們勇于沖破封建枷鎖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三)巧妙的“戲中戲”結構
《仲夏夜之夢》套演了一場名為《皮拉摩斯與提斯柏》的戲劇,即戲中戲。這段戲份比重不大,卻是整部戲劇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不僅影響著戲劇的故事情節(jié)和氛圍,還與主戲相互映襯,進一步凸顯了主戲的主題,暗含了莎翁的戲劇理論和思想。主戲主要講述了兩對青年男女的愛情糾葛、仙王仙后的恩恩怨怨以及雅典公爵的婚禮慶典,該部分故事情節(jié)生動、有趣。而戲中戲講述的是皮拉摩斯和提斯柏的愛情悲劇,表面上看似與主戲的格調(diào)不搭,但事實上這兩場劇的劇情交織在一起,使人們的情緒時悲時喜。最終當所有故事人物都通過努力克服重重障礙,走在了一起,戲中戲結也從悲劇化為喜劇,與主戲相互映襯,讓人們以歡快的形式領悟到作者想要傳達的人文主義思想。
三、《仲夏夜之夢》的藝術價值
(一)人物對話模式上的幽默
《仲夏夜之夢》中所有人物的對話都是精心設計的,所有感情都是直接表達的,可以讓人們直觀地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樂。人物所使用的語言也是極具幽默特色的:當表達愛意時,采用甜蜜體貼的話語;當表達敵意時,采用刻薄狠毒的話語。這種對話模式,使得人們能夠清晰地理解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感態(tài)度。這樣的表達方式展現(xiàn)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勇于和封建禮教作斗爭,追求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中心思想。女性在封建社會,是不敢公然反抗自己的丈夫的,但劇中女主人公敢于直接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不委曲求全。這樣的劇情可以激發(fā)資產(chǎn)階級新女性進行自我反思,突破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縛,追求人人平等和真正的幸福。
(二)修辭手法中體現(xiàn)的幽默
《仲夏夜之夢》運用了大量的對照、反諷、模糊語、雙關語等修辭手法。面對四個人的愛情糾葛,剛開始為海倫娜擔憂,后來受花汁魔力的影響,兩個男主雙雙轉向追求海倫娜,又開始為赫米婭擔心。這樣一種內(nèi)心的波動起伏,也體現(xiàn)了該劇的幽默藝術。反諷的寫作手法往往能夠達到強烈的諷刺效果,在劇中作者就采用了反諷的修辭手法,尤其是在對笑聲和眼淚的描繪上。在莎翁的作品中,表面上描寫眼淚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眼淚,表面上描寫笑聲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笑聲,只有通過對作品進行深入的剖析,才能深刻了解作品想要表達的真實意圖。模糊語和雙關語的使用也凸顯了整部喜劇的幽默特征。劇中常常采用同一個詞語來表達不同的意思,從而激發(fā)人們的興趣,只有對作品進行深刻剖析,才能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真正含義。作品中模糊語的使用,能夠讓人們充分利用他們的想象空間去推敲作品的真實意圖,因此,模糊語的使用往往會產(chǎn)生別樣的幽默。這些修辭手法對作品的幽默藝術的表達有著非常顯著的作用。
(三)劇情結構安排體現(xiàn)的幽默
劇中采用了超時空的劇情結構,故事背景是古希臘時代,但事實上體現(xiàn)的卻是資產(chǎn)階級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物特征。這樣的寫作手法,不僅可以不受封建禮教的束縛,還可以更透徹地抨擊封建社會。反諷的使用強化了戲劇的思想感情,讓其幽默藝術更具有諷刺性。該作品的情節(jié)設置也非常精巧,更凸顯了作品的幽默性特征。在作品中,花汁對幽默藝術的表達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若不是花汁陰差陽錯的使用,四個年輕男女的感情線就會顯得枯燥無味,更不會有仙后與波頓之間啼笑皆非的鬧劇。正是這樣的情節(jié)設置,使人們體會到非常強烈的幽默感,也使得劇情跌宕起伏,更具有吸引力。最后,整部喜劇在故事懸念的設置上,也頗具幽默效果。仙后受花汁魔力的影響,愛上了正在排練的演員波頓,而兩人身份、地位的差異可能會產(chǎn)生非常有趣的故事,這就為人們設置了懸念,吸引著他們?nèi)ヌ角笞罱K的結局。同時,波頓也是一個極具幽默風格的人物,他雖然受到仙后的寵愛,但他深知地位懸殊,這份寵愛終會消失。因此,他憑借著自身的詼諧幽默和仙后以及周圍的人打成一片,也受到了身邊人的喜歡,為其以后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基礎。
《仲夏夜之夢》是莎士比亞的經(jīng)典喜劇之一,以獨特的結構特征凸顯了作品的幽默藝術價值,展現(xiàn)了一幅現(xiàn)實與仙境交融的圖景,表達了對自由、平等、博愛的人文主義思想的追求。總體來說,《仲夏夜之夢》不僅是一部反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的作品,更是一部充滿人文主義愛情理想的偉大著作。
參考文獻:
[1]黎土旺.《仲夏夜之夢》的思想特征及其藝術手法[J].益陽師專學報,1998(4):85-87.
[2]彭瑩,周毅.看《仲夏夜之夢》幽默詼諧的語言特點[J].短篇小說(原創(chuàng)版),2014(3):111-112.
[3]邵旭,張京魚.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喜劇語言風格探析[J].語文建設,2015(36):39-40.
作者單位:
河南工業(yè)貿(mào)易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