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 權
(慶陽市中醫(yī)醫(yī)院藥劑科,甘肅 慶陽 745000)
抗生素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能夠抵抗病原菌,殺滅致病微生物??股亟档透腥拘约膊》矫嫘Ч_切,但若應用不合理,易導致體內微生物紊亂,出現不良反應,損害身體健康。老年患者由于年齡較大,各臟器功能下降,耐藥性差,免疫調節(jié)能力低下,在使用抗生素時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更高。相關數據顯示[1],使用抗生素的老年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非老年患者的2~6 倍。因此了解老年患者抗生素不良反應的特點,探究不良反應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對指導合理用藥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對老年患者抗生素不良反應特點進行探究,并分析合理用藥,現總結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7 年2 月-2019 年10 月慶陽市中醫(yī)醫(yī)院抗生素所致不良反應的84 例老年患者臨床資料,男51 例,女33 例,年齡60~86 歲,平均(70.82±2.15)歲;疾病類型:腦部疾病31 例,呼吸系統(tǒng)疾病18 例,泌尿系統(tǒng)疾病35 例?;颊呔褂每股刂委熀蟪霈F不良反應,均無精神性疾病或意識障礙,將臨床資料不完整者排除。
收集并整理患者臨床資料,統(tǒng)計患者性別、年齡、住院時間、疾病類型、抗生素用量、抗生素使用時間等,對感染物進行病原菌培養(yǎng),并進行藥敏實驗,統(tǒng)計不良反應患者實驗室培養(yǎng)的病原菌種類,歸納抗生素種類,統(tǒng)計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與臨床表現,并分析不良反應累及系統(tǒng)。查閱相關文獻,總結臨床經驗,制定臨床合理應用抗生素的方案。
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或Fisher 確切概率法。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使用SPSS22.0 處理。
84 例患者共分離出137 株致病菌,革蘭陰性菌66 株,構成比最高,為48.17%。其次為革蘭陽性菌40 株,構成比為29.20%。最后為真菌31 株,構成比為22.63%。
抗生素所致不良反應的藥物中,頭孢菌素類藥物構成比最高(34.52%),其次為青霉素類、(17.86%)、大環(huán)內酯(14.29%)。見表1。
表1 抗生素所致不良反應的藥物種類
84 例不良反應患者中以皮膚過敏反應(30.95%)、消化系統(tǒng)反應(20.24%)居多。見表2。
表2 不良反應累及系統(tǒng)與臨床表現
發(fā)生不良反應的患者適應癥不合理、聯合用藥不合理、用藥時間過長偏多。見表3。
表3 不良反應發(fā)生與用藥不合理的關系分析
給藥后1min 內發(fā)生的有18 例(21.43%),給藥后1-30min 內發(fā)生的64 例(76.19%),給藥后30min后發(fā)生的2 例(2.38%)。靜脈給藥的 有59 例(70.24%),肌肉注射22 例(26.19%),口服3 例(3.57%)。不良反應多于給藥后30min 內發(fā)生,靜脈給藥的方式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高。
抗生素所致的不良反應與藥物本身、患者體質、藥物代謝引起的有害反應等有關。本次調查顯示皮膚過敏反應發(fā)生率最高,與臨床研究具有一致性[2]。過敏反應較為嚴重,最常見的表現為過敏性休克,如青霉素類、氨基糖苷類、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易導致過敏性休克。本研究結果顯示,頭孢菌素類、青霉素類為使引起不良反應的主要抗生素藥物類型。臨床使用時應先進行皮試,確定無過敏反應后再給藥,同時加強給藥后的監(jiān)測。頭孢噻吩、氯霉素易引起血小板計數減少。血清病、藥物熱為Ⅲ型變態(tài)反應,主要癥狀為蕁麻疹、關節(jié)疼痛、發(fā)熱等,青霉素類、四環(huán)素類抗生素易引起皮疹、血管神經性水腫。
毒性反應為抗生素的常見不良反應類型,主要原因在于用藥時間過長、用藥濃度高或劑量較大。毒性反應會造成機體組織受到影響,損害機體生理功能。治療劑量與中毒劑量接近的藥物易導致毒性反應,而個體對某些藥物敏感也易引發(fā)藥物毒性反應[3]。目前常見的毒性反應為肝臟毒性、神經系統(tǒng)毒性、免疫系統(tǒng)毒性等。氨芐西林可導致中樞神經系統(tǒng)毒性反應,使患者出現寒戰(zhàn)、癲癇等癥狀。萬古霉素易導致聽力減退癥狀,四環(huán)素易導致嗜睡、睡眠障礙等癥狀,紅霉素易引發(fā)神經萎縮、神經炎。腎臟毒性主要表現為蛋白尿、血尿、腎功能下降,臨床研究表明[4],四環(huán)素、氨基糖苷類等藥物應用不合理易出現該類癥狀。氯霉素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引起血液系統(tǒng)毒性,頭孢噻吩、克林霉素、四環(huán)素等可對機體免疫系統(tǒng)產生影響。大劑量或長時間使用青霉素、鏈霉素可引起心臟毒性,損害心肌功能,甚至引起心率失常。由此可見,不同種類的抗生素引發(fā)的神經系統(tǒng)毒性存在一定差異。
特異質反應是先天性遺傳原因導致機體對某些藥物敏感度過高,多數是由于機體缺乏藥物代謝所需的酶,從而干擾了藥物的正常代謝,引起不良反應。在極少數患者中出現,與藥物劑量無關。本研究中并未出現特異質反應患者,但應警惕該癥狀的反應,因為該癥狀無法預測,且致命性較高。二重感染指的是長期使用抗生素導致機體出現耐藥性,進而出現新的感染現象。二重感染主要癥狀為消化道感染、尿道感染等。對于老年患者應警惕出現二重感染癥狀。
(1)根據患者適應癥合理選用抗生素:應對患者病原菌進行分析,確定具體類型,再結合病情,分析抗生素的作用及適應癥。(2)明確抗生素使用時間與劑量:臨床調查顯示,抗生素使用時間過長、劑量過大是引起不良反應的重要因素。因此,應分析抗生素進入機體后的藥動學特點,科學評估感染部位,確定抗生素的濃度、藥物到達靶組織的時間等,合理選用抗生素種類。避免因劑量過量、服用時間過短而影響療效,同時應注意避免長期、高劑量用藥使細菌產生耐藥性。(3)合理進行抗生素聯合使用:抗生素聯合使用時應嚴格把握適應癥。如克林霉素與甲硝唑均可抑制厭氧菌,而兩者聯用會導致機體耐藥性增強,影響治療效果。青霉素與頭孢菌素類藥物均可在pH<4 的情況下快速分解,抗菌效果降低,因此二者不能與葡萄糖聯合使用[5-8]??股氐牟缓侠砺撚貌粌H危害患者生命健康,還導致藥物資源的浪費,因此應進一步提高臨床抗生素聯用的合理性。(4)靜脈給藥應適當降低滴速:本研究調查顯示靜脈給藥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高于肌肉注射與口服給藥。靜脈給藥滴速過快可導腦部組織血藥濃度過高,影響腦部供氧,引發(fā)不良反應。老年患者多數合并慢性疾病,靜脈注射滴速過快可能誘發(fā)肺水腫等嚴重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老年患者抗生素所致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高,且種類較多,臨床醫(yī)師應掌握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特點,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提高臨床用藥的合理性與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