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長征,馮運祥,劉高升
(河南省確山縣人民醫(yī)院 普外科,河南 駐馬店 463000)
急性膽囊炎伴膽囊結石患者在疾病早期常出現(xiàn)嘔吐、突發(fā)性腹痛、膽絞痛等臨床癥狀,隨著病情進展還可引發(fā)感染性休克、膽囊壞疽、穿孔以及多器官功能損傷,對患者生命安全威脅極大,需及早通過手術治療。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已成為臨床治療膽結石、膽囊炎等疾病的主要術式[1]。雖然LC 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勢,但作為外科手術仍存在一定風險,而且LC 手術部位較為特殊,術前穿刺和手術過程中均可能引發(fā)膽管損傷,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2]。本研究探討急性膽囊炎伴膽囊結石患者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術后膽管損傷的相關影響因素,以減少膽管損傷、改善患者預后,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6 年3 月至2020 年2 月于我院接受LC 治療的4 560 例急性膽囊炎伴膽囊結石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3 100 例,女1 460 例;年齡54~79 歲,平均年齡(65.42±2.68)歲。納入標準:①符合 《急性膽囊炎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 中膽囊炎的診斷標準[3],經影像檢查確診合并膽囊結石;②接受氣管插管麻醉;③可配合本研究。排除標準:①膽囊惡性病變者;②凝血障礙或肝腎功能不全者;③有膽管或肝臟手術史者;④圍術期合并嚴重應激反應者。
1.2 調查方法收集患者的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膽囊三角解剖變異、膽囊壁厚度、術中粘連情況、膽管長度、膽管異常解剖等。術后1 個月內隨訪并統(tǒng)計患者的醫(yī)源性膽管損傷發(fā)生情況。
1.3 膽管損傷診斷①診斷標準[4]如下:觀察患者術中和術后膽汁囊腫、膽汁性腹水、膽漏等發(fā)生情況,如出現(xiàn)發(fā)熱、黃疸、腹痛、膽管狹窄等癥狀時實施超聲、CT、胰膽管造影等檢查,在排除膽囊良性病變、惡性腫瘤或膽管狹窄后,可確診為膽管損傷。②Bismuth 分型:A 型:進入膽囊床或膽囊管的小膽管經切斷后未結扎,存在膽漏;B 型:迷走右膽管受損,結扎后未發(fā)生膽漏;C 型:迷走右膽管受損,斷端有一側未結扎,發(fā)生膽漏;D 型:膽總管部分撕裂,膽漏;E 型:左右肝管匯合部下肝管殘端長度>2 cm。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 檢驗;相關影響因素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膽管損傷發(fā)生情況4 560 例患者中有21 例發(fā)生膽管損傷,發(fā)生率為0.46%。其中A 型5 例,占比23.81%;D 型13 例,占比61.90%;E 型3 例,占比14.29%。
2.2 單因素分析LC 術后是否發(fā)生膽管損傷不受患者年齡、性別影響,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但可能受膽囊壁厚度、膽囊三角解剖變異、術中粘連、膽管長度、膽管異常解剖影響,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LC 術后發(fā)生膽管損傷的單因素分析 [n(%),]
表1 LC 術后發(fā)生膽管損傷的單因素分析 [n(%),]
2.3 Logistic 回歸分析以膽囊切除術后是否發(fā)生膽管損傷為因變量,發(fā)生膽管損傷賦值 “1”,未發(fā)生膽管損傷賦值 “0”,以膽囊壁厚度、膽囊三角解剖變異(是=1,否=0)、術中粘連(是=1,否=0)、膽管長度、膽管異常解剖(是=1,否=0)為自變量,經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膽囊壁增厚、膽囊三角解剖變異、術中粘連、膽管長度較短、膽管異常解剖均為急性膽囊炎伴膽囊結石患者LC 術后膽管損傷發(fā)生的危險因素(P <0.05)。見表2。
表2 LC 術后發(fā)生膽管損傷的Logistic 回歸分析
LC 術中腹腔鏡產生的視覺誤差會增加膽管損傷的風險,膽管損傷會對患者身體造成二次傷害,影響手術效果和預后生活質量。有研究[5]顯示,因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發(fā)生膽管損傷的概率為開腹手術的3 倍以上。由此可見,探討LC 術后膽管損傷的危險因素是臨床預防膽管損傷的關鍵,對于提升手術效果和促進患者早期康復均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LC 術后膽管損傷發(fā)生率為0.46%,表明急性膽囊炎伴膽囊結石患者LC 術后存在醫(yī)源性膽管損傷的可能,需及早進行干預。經單因素和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膽囊壁增厚、膽囊三角解剖變異、術中粘連、膽管長度較短以及膽管異常解剖均為LC 術后膽管損傷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分析原因如下:通常膽囊炎患者會存在膽囊壁增厚情況,加上炎癥影響,會出現(xiàn)膽囊三角解剖不清現(xiàn)象,經驗不足的醫(yī)生極易錯認膽囊管,錯誤的切割和分離可導致膽管損傷,如再合并三角區(qū)粘連,會增加解剖操作次數(shù),增加膽管損傷概率[6-7]。在遇到膽囊壁增厚或膽管異常解剖時,條件允許情況下術中可通過膽道造影明確膽道解剖關系,避免因誤判導致的膽管損傷。膽管過短、膽囊粘連緊密會導致三角區(qū)更加狹窄,增加解剖難度和膽管損傷風險[8]。因此,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應通過術前、術中檢查準確評估患者的膽道解剖情況,選擇安全可靠的手術通路或麻醉方式,確保手術醫(yī)生有豐富的臨床操作經驗,減少因操作因素導致的膽管損傷。
綜上所述,膽囊壁增厚、膽囊三角解剖變異、術中粘連、膽管長度較短、膽管異常解剖是急性膽囊炎伴膽囊結石患者LC 術后膽管損傷發(fā)生的危險因素,臨床應重點關注上述危險因素并采取針對性措施,以減少術后膽管損傷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