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實驗學校 曾麗端
數(shù)學課堂是動態(tài)的,體現(xiàn)在學生解題思路方法的多樣性、探究交流的挑戰(zhàn)性、思維觀念的開放性,在這個過程中,容易產生新的教學資源,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但這一切離不開教師的精心預設,精心的預設是精彩生成的前提和基礎。下面結合實例,談談初中數(shù)學課堂預設與生成的策略。
錯點是學生容易犯錯誤的知識點,是學生知識的薄弱點,往往也是知識的重難點,需要教師在這些地方下足功夫,發(fā)揮好這部分錯點的作用和價值,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把一些重點和難點知識設計成題目,引導學生嘗試錯誤,并圍繞其中的錯點進行分析和論證。
圖1
由于待證命題的結論總是成立的,而本題的證明過程當中添加輔助線后得到的△ACD實際上是一個未經(jīng)證明的等邊三角形,且AD=AC又確能推出∠CDA=∠ACF,而不能推出∠CAB=∠ACF。于是受直覺的影響,加上證明的需要就常常會出現(xiàn)此類錯誤,在證明過程中必須防止這種直覺的干擾。
因此,在教學中為了檢查同學們對基礎知識掌握得是否扎實,往往設計(或精選)一些易錯題,讓不正確的理解、錯誤的判斷、不合理的步驟暴露出來,然后給予恰到好處的講評,能幫助同學們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學會解題的基本方法,養(yǎng)成認真思考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解題能力。
例2:(1)已知關于x的方程mx2-2x+4=0有兩個實數(shù)根,那么m的取值范圍是______。(2)已知關于x的方程mx2-2x+4=0有實數(shù)根,那么m的取值范圍是_____。
這樣可以糾正學生的錯誤認識,從而生成正確的知識,并使知識走向更為精確的構建,把握方程根的特征,突破知識的重難點。教師要提前預設學生的錯題,善于在錯題處激發(fā)學生的學生興趣,激發(fā)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求,激發(fā)學生向錯誤挑戰(zhàn)的勇氣,從而將預設的“錯點”變?yōu)橹R生成的亮點。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為了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式,促進學生深入思考,在課堂上有所體悟,需要創(chuàng)設有啟發(fā)性、引導性的疑點,引發(fā)學生質疑,產生認知沖突,并在解題中體驗問題的發(fā)現(xiàn)、產生和解決過程,在交流互動中不斷迸發(fā)思維火花,從而學會轉換看問題的角度,實現(xiàn)思維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
例3:在進行“直線、射線、線段(第一課時)”的教學時,為了讓學生了解直線、射線、線段的表示法及其區(qū)別,先讓甲、乙、丙三位同學分別在黑板上圖2中畫“一條過點O的直線”和在圖3中畫“一條過兩點A、B的直線”。
圖2
圖3
然后預設提出下列問題:經(jīng)過一點可以畫幾條直線?經(jīng)過兩點可以畫幾條直線?請你用一句話概括你的結論。在得到“經(jīng)過一點可以畫無數(shù)條直線”和“兩點確定一條直線”的結論后,筆者又預設提出新的問題:在圖2中,剛才甲同學畫的直線是哪一條?乙同學呢?丙同學呢?學生面面相覷,雖然心里知道是哪一條直線,卻不能清楚地用語言表達出來,從而認知沖突自然產生。學生要想明確地用數(shù)學語言說出不同的直線名稱,就必須知道“直線的表示方法”。這時,筆者繼續(xù)追問:為什么過點O的直線不能明確地說出是誰畫的,而過點A、B兩點的直線卻可以明確地指出它的名稱呢?然后讓學生思考:我們該如何給一條直線命名?即如何用數(shù)學語言表示一條直線比較合理呢?從圖3我們可以知道,用兩個大寫字母可以給一條直線進行命名,也就是我們可以把圖3中的“直線”叫作“直線AB”。而在圖2中,我們分別再標出字母A、B、C(如圖4),那么我們就可以說出“甲同學畫的直線是哪一條?乙同學呢?丙同學呢?”問題的答案,如“甲同學畫的是直線OA、乙同學畫的是直線OB、丙同學畫的是直線OC”。在明確直線的表示方法后,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以下問題:圖4能用同樣的方法表示線段和射線嗎?如果不能,應怎樣修改?從而以類比的手法完成“線段和射線”的表示教學任務。
圖4
這樣,從看似簡單的預設問題入手,創(chuàng)設問題,引發(fā)以學生思考,從而自然地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再通過一個個小問題的解決,一層層、一步步地接近問題教學的目標,使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思考狀態(tài),并產生思維碰撞的火花,新知識的生成水到渠成。同時,在教學中應給學生一個積極思維和發(fā)表自己觀點的機會,讓學生參與課堂實踐活動,體驗探究數(shù)學新知識的過程,積累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經(jīng)驗。筆者認為,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讓學生經(jīng)歷必要的探究過程,引導學生參與,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體驗學習的快樂過程,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層理解,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情感和態(tài)度,使學生收獲學習數(shù)學的方法和思想,生成“活的”知識,使學生受益匪淺。
學生只有產生困惑,才會從中找到新知識的生長點,因此,教師引導學生提問題,就是讓學生呈現(xiàn)困惑。如何讓學生出現(xiàn)困惑?這就需要教師尊重學生的心理特點,采用預設問題的教學方式,預設適當問題既能激起疑團,形成懸念,又能恰到好處,產生興趣,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例4:在講解“線段長度的比較”一課中預設以下情境:教師請一個學生上來和老師比一比身高:“好,同學們,你們看我們倆誰高?”(預設)學生:(異口同聲)老師高!教師:“請這位同學告訴大家你多高?”學生:“1.58米。”教師:“但是老師才1.56米呀!”學生:“(看了看老師的鞋子)哦,老師穿了高跟鞋?!苯處煟骸澳菓撛鯓颖雀线m呢?”學生:“把鞋子脫掉,站在一塊兒比。”教師:“哦,鞋老師就不脫了。大家是不是從中明白了要比較長短高低,首先應該要在同一起點上呢?”
顯然,預設這個生活情境既能適合全體學生,又能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與求知的興趣,更重要的是這個沖突抓住了本節(jié)課知識的關鍵。課堂不能花拳繡腿,云來霧去,教師的智慧和人格靠學生來展示,教學就是想方設法讓學生樂思、會思、樂學、會學,課堂預設不僅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教學藝術,愿我們能預設得“有效”,預設出“精彩”。
例5:已知點A為平面直角坐標系內第一象限夾角平分線上一點,且OA=5,試在坐標軸上找一點C,使得△AOC為等腰三角形,并寫出C點坐標。
學生通過操作,能夠尋找到一些滿足條件的點,但是不能完全找出來。關于等腰三角形條件的探索,筆者預設了這樣的教學流程:先讓學生自己探索結論,然后給出最后的結果,繼續(xù)讓學生探索,最后用歸納生成來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等腰三角形有了一條邊OA,這條邊可以成為等腰三角形的腰和底邊,于是我們要分兩種情況,當OA為底邊時,我們要尋找第三個點C,應該在OA的中垂線上,同時又在坐標軸上,那么應該就是它們的交點;當OA為腰時,讓學生去體驗畫出等腰三角形,這時不難發(fā)現(xiàn),存在兩種情況,點O為頂點和點A為頂點,分別以這兩個點為圓心,OA為半徑畫圓,與坐標軸的交點即為要找的C點。
接下來再做進一步預設拓展。
1.如圖5,將一把三角板放在邊長為2的正方形ABCD上,并使它的直角頂點P在對角線AC上滑動,直角的一邊始終經(jīng)過點B,另一邊與射線DC相交于點Q。設A、P兩點間的距離為x。當點P在線段AC上滑動時,△PCQ是否能成為等腰三角形?如果可能,指出所有能使△PCQ成為等腰三角形的點Q的位置,并求出相應的x值;如果不可能,試說明理由。
圖5
2.如圖6,在△ABC中,AC=BC=2,∠C=90°,將一塊三角板的直角頂點放在斜邊AB的中點P處,將三角板繞點P旋轉,三角板的兩條直角邊分別交射線AC、射線CB于D、E兩點,三角板繞P點轉,△PBE能否成為等腰三角形?若能,求出CE的長;若不能,說明理由。
圖6
這兩個問題也是關于“等腰三角形條件的探究”,它們不同于本例5中的問題,圖5是“尋找符合條件的點”,而這兩個問題都是對“運動中形成的三角形何時為等腰三角形”進行條件探究,可以分別從“邊和角”兩個角度加以研究。這樣的歸納生成可以提高學生對于“等腰三角形條件”的探究能力,從而迅速解決相關問題,從不同情況著手提高思維的靈活性。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堂教學的精心預設是實現(xiàn)有效課堂甚至高效課堂,引導學生走向深度學習的必然途徑。但課堂教學也是動態(tài)的過程,在這個動態(tài)過程中,可能有奇思妙想的思路,可能有認知偏差的沖突,可能有不盡完美的解答,可能有過程中的“意外”,因此,教師不能拘泥于原有預設,有時要擱置預設或調整預設,及時捕捉契機,積極地引導,將“出現(xiàn)的意外”轉化為“有效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