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香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在職校語文課堂上進行讀寫結合的教學策略,試圖通過讀寫結合的課例研究,尋找更多的結合點,并探究具體可行的讀寫結合教學策略,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提高職校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中職校語文;讀寫結合;課例研究
一、職校語文讀寫結合課例研究的研究背景
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重閱讀輕寫作的現象,這種現象在中職校語文教學中更為嚴重,對職校學生讀寫能力的發(fā)展極為不利。究其原因,固然有語文課在職校里不受重視的因素,更多的原因則是多數語文老師對語文課程的閱讀取向與寫作取向,以及兩者之間究竟是什么樣的關系認識不清,從而導致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各自為政”,閱讀教學只關注對文本的解讀,單純著眼于對教材的閱讀分析、品味鑒賞,而忽略了寫作借鑒,二者未能有機結合起來。而寫作教學也就只能“閉門造車”了。
其實,優(yōu)秀的選文同時也是很好的寫作教材,職校語文教材在選文上注重了思想性、典范性、時效性和實用性的統(tǒng)一,只要老師認真研究選文,注意讀寫結合,不但可以從課文中得到很多鮮活的寫作素材,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還能夠從中學習寫作原理、方法、知識、吸取營養(yǎng),尋求借鑒,對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大有裨益。
本課例研究運用觀察、記錄、分析、反思等手段,通過選題、選課、設計、實施與記錄、課后討論、撰寫課例研究報告,為教師集體觀課,課后相互評論,共同改進教學提供平臺,為深化教學研究提供有效途徑。旨在尋找職校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之間的結合點,構建“讀寫一體化”教學,全面、整體、正確地把握讀寫之間的內化過程,把研究的落腳點放在課堂閱讀教學上,通過感悟內化后進行表達,形成寫作能力,從而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這是語文能力提高的終極體現。
二、職校語文讀寫結合課例研究的研究過程
(一)篇目選擇
課例選用《絕版的周莊》為文本,課文選自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等職業(yè)學校教材《語文》第二冊第四單元,由謝海泉先生主編。第四單元的單元重點在于了解散文的基本特點,掌握欣賞散文的基本方法,培養(yǎng)欣賞散文的能力。
(二)教學設計
這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抒情散文,作者在文中巧用擬人和比喻,抒發(fā)了他對周莊的愛慕與癡迷,同時也表達了他對周莊未來命運的憂慮。學習重點應放在理解文題“絕版”兩字所蘊涵的深意,體會作者用詩化的語言和意象所寫出的周莊獨特的風韻,感受作者對周莊的癡迷、眷戀之情。
因此,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利用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本文用詞的準確性和“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抓住感情線索,關注寫作思路,養(yǎng)成梳理總結的習慣并遷移到寫作中。在此基礎上,充分挖掘和利用課文中內在的讀寫結合的信息,如準確的語言運用、清晰的段落層次、嚴謹的內在線索等,在“讀”中學“寫”,指導學生把從閱讀中習得的基本功,運用到自己的表達中去;在“寫”中促“讀”,引導學生分析“絕版”的深意,并對“面對現代文明的擠壓,周莊應該何去何從”進行討論分析,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探究習慣,在閱讀中愉悅身心,促成讀寫一體,以此來指導學生的寫作,逐步提高寫作能力。 基于此,本課擬運用創(chuàng)設情景、朗讀品味、合作探究等方法來學習。為了學以致用,將在本課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寫作中,要求學生以《我心中的故鄉(xiāng)》為題,進行仿寫,字數為500字左右。
(三)研究課例樣本(略)
(四)基本教學情況
1、執(zhí)教老師基本情況
兩位執(zhí)教教師均為已從教10年以上,且均有多年的普通高中語文教學經歷。
2、授課班級基本情況
授課班級分別為學前教育專業(yè)和數控專業(yè),學前教育專業(yè)班級共35名學生,全部女生;數控專業(yè)班級共31人,男生30人,女生1人。兩個班級均有上海市生源和外省市生源,初中所用教材不同,語文基礎薄弱,綜合能力參差不齊。
3、教學變量控制與觀察
《絕版的周莊》是一篇飽含深情、語言優(yōu)美的散文,預計使用一課時,試教時發(fā)現一課時有點緊張,文學常識及字詞部分需放到課前預習完成。
(五)教學情況分析
1、教案觀察表
2、聽課老師的評價與討論
在教研組長的組織下,教研組各位老師就兩堂課進行研討,整理記錄如下:
(1)教學設計上,在某些環(huán)節(jié)的安排上不是特別的合理,沒有更好地體現出閱讀與寫作的結合點來。要體現出一定的借鑒意義來。
(2)教學內容上,任教老師能夠有意識地進行讀寫結合訓練,比如詞語的分析運用,修辭手法的使用,但還有可供挖掘讀寫結合的地方。
(3)教學手段上,教師應合理地使用多媒體,但我們也不能一味追求創(chuàng)新而脫離課本的實際。這堂課過于借重于幻燈片,留給學生的思考探究時間還不夠。
(4)教學效果上,在兩個班級的效果卻不同,在教學設計時最好考慮到不同班級的學生基礎水平。
(六)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1、課堂表現
大部分學生能夠認真聽講,前排和中間位置的同學聽得比較認真,后排靠窗口的同學有時會走神;能夠積極發(fā)言的同學主要集中在幾位同學身上,多數同學的積極性沒能調動起來,有些同學表示對沒有去過周莊,對小橋流水的風景也不感興趣。
2、課后作業(yè)
同學們都對課堂辯論感興趣,但說不出太多的道理來,缺乏詳細的指導;同學們認為小作文“我心中的家鄉(xiāng)”字數要求太多,不知道怎么寫,有的說從小就跟隨父母離開家鄉(xiāng)來到上海,對老家風景、特產等都不了解,也缺乏感情基礎。
(七)執(zhí)教者反思
這是一篇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散文,所以在教學安排上就把教學難點設為感悟作者對周莊喜憂交織的復雜感情,來達到陶冶學生珍愛和守護自己民族文化精華的美好情操的目的,并且整個課堂教學也是緊緊圍繞這一點展開的。但是學生根本沒去過周莊甚至沒有聽說過,他們對這種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小鎮(zhèn)也不感興趣,很難進入教師創(chuàng)設的氛圍之中,使得課堂不夠活躍,教學完成度低。
另外,課后作業(yè)完成度低,因為大多數學生并不了解自己的家鄉(xiāng),尤其是外地生源,很小就來到上海,這也是很多職校普通班級的特點,在備課之初沒有考慮到的。
(八)基于討論基礎上的第二次教學設計
結合以上的討論和反思,將部分教學環(huán)節(jié)分為AB兩類,供不同班級使用。導入時緊扣標題中關鍵詞“絕版”,引起學生的討論;探究周莊之“美”及作者的感情變化時,設計了兩個版本的教學步驟,以供不同程度的班級使用;在作業(yè)布置環(huán)節(jié),對字數要求和使用手法上有了不同規(guī)定,并鼓勵學生用文字或小視頻的形式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家鄉(xiāng)。(詳細教案略)
三、研究成果與結論
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教學,在閱讀教學中強化學生的寫作學習,是本研究的立足點,提高學生包括寫作能力與閱讀能力在內的整體語文素質,是本研究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經過這次課例研究,我們教研組成員反復探討,最終形成“讀寫結合”的有效教學策略:
(一)精選篇目,因材施教
職校語文教材的選文范圍廣泛,內容博雜,不是每一篇都以讀寫結合為閱讀重點。教師應在把握教材編排原則的基礎上,選取每一類文體的典范之作,精心設計教學,爭取做到讀中有悟,讀后能寫。如《簡筆與繁筆》可作議論文寫作范本,《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我有一個夢》可作演講稿寫作的學習樣本。
(二)結合專業(yè),靈活調整
職校因專業(yè)不同,學生的語文基礎存在較大的差異。以筆者學校為例,學前教育專業(yè)幾乎全是女生,入校分數較高,語文綜合能力最強;汽修專業(yè)、數控專業(yè)的學生則以男生為主,語文基礎相對薄弱,學習興趣也不高;中高貫通專業(yè)學生整體水平偏高,普通專業(yè)班同學則較為薄弱。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應在統(tǒng)一備課的基礎上進行靈活調整,爭取貼合學生實際水平,從而達到教學效果最大化。
(三)邊讀邊悟,掌握技巧
閱讀的過程就是思維的開發(fā)和訓練的過程。教師在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閱讀分析的基礎上,可引導學生從歸納技巧入手,逐步掌握寫作的基礎技能。例如,可從擬寫題目入手,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標題的重要性,也借此掌握一些有用的擬題方法。如本次課例選擇的“絕版的周莊”,其中“絕版”二字簡潔、新穎,既給人以美感,又引起了讀者的興趣,還暗含深意。
也可以從整理文章思路入手。文章結構是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現,弄清文章的段落層次、開頭結尾、過渡照應,才能對文章進行較深層次的概括分析。在教學中可以此為切入點,讓學生學會分析作者行文思路,從中學到謀篇布局的技巧和方法。
(四)讀寫結合,學以致用
讀寫結合,落腳點還是在寫作上,教師可針對具體課文進行適當的寫作訓練。訓練內容既跟閱讀中掌握的技巧有關,也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訓練方式力爭靈活多樣??紤]到職校學生文化課基礎比較薄弱,對作文有一定的抵觸情緒,可以在閱讀教學中采用變換句式的方式進行寫作訓練,既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又能學會更好地遣詞造句,從而提升語言表達能力。也可以進行片段仿寫,重點訓練某一技能或某種修辭手法、某種結構等。
四、結語
本文結合職校語文教學的具體情況,進行讀寫結合的課例研究,研究以讀促寫,以寫帶讀,不斷探討,反復實踐,探求閱讀與寫作的契合點,尋求提高學生綜合語文能力的途徑和方法,改變目前閱讀和作文自成體系的現象,拓展學生閱讀的深度和寫作的廣度,使語文的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逐步結合起來,并提出針對性的建議,力求為職校語文一線教學的各位同仁提供一些有意義的借鑒。
參考文獻:
[1]尹廣琴.論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的“讀寫結合”模式[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2]王曉輝.法國新世紀教育改革目標.為了全體學生成功[J].比較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3]南巖.讀寫結合的三條途徑[J].山西大學師范學院學報(綜合版).1994年04期.
[4]羅大同.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的一條規(guī)律[J].黃石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02期.
[5]汪潮.對作文教學中“動機”的審視[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8年10期.
[6]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 .華東師大出版社1997年修訂版.
[7]謝賢揚.用人性的本真表達生命的真實——談作文教學中的母語習得[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