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晏子治東阿》一文的高妙之處體現(xiàn)在“婉諫”上,這種“婉諫”設置了讓人一望而知矛盾所在,在這種矛盾中讓被勸說的對象反思并挖掘矛盾背后的深層原因,從而實現(xiàn)進諫的目的。在具體的文本分析中,擬采用矛盾分析法,深挖緣由,體悟晏子勸說方式的藝術性。
關鍵詞:矛盾;婉諫;禮貌原則
《晏子治東阿》一文是粵教版高中語文必修4中的一篇文章,講的是晏子通過兩次治理東阿的策略對比,以“婉諫”的方式在三種矛盾的設置中巧妙說服齊景公的故事。關于這篇文章的相關解讀和研究比較少。部分教師在講授這篇文章時要么簡單地落實一下字詞句的翻譯,要么只是將晏子治理東阿的策略進行簡單地前后對比。雖然也有少數(shù)教師理出了當中的矛盾,但并沒有對文中的矛盾進行深入挖掘,探究矛盾背后的內涵,也沒有通過對諸多矛盾的層層分析,體悟晏子“婉諫”策略的高妙之處。擬結合具體的教學實際,采用孫紹振先生提出的矛盾分析法,從文本中的三對矛盾入手,挖掘文本內涵。
一、“民無饑”與“君反以罪臣”的矛盾
“民無饑”的意思是老百姓沒有挨餓的,這是晏子第一次治理東阿時的成效,從常理來看,在生產(chǎn)力相對低下的戰(zhàn)國時期,在所轄之地能夠取得“民無饑”的治理成效已是極大的功勞。但齊景公對晏子第一次治理東阿的業(yè)績卻表現(xiàn)出了異于常理的判斷,不但不表揚晏子,反而怪罪他,說出“今子治而亂”的話,讓晏子“退而自查”,并有意“加大誅于”晏子。齊景公“反以罪臣”的做法與晏子“民無饑”的治理成效顯然是一對違反常理的矛盾。那么,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樣一對矛盾呢?這是由于看問題的立場不同導致的。晏子從普通百姓的利益著眼,站在國家長治久安的角度看問題,而齊景公因為聽信權貴對晏子的誹謗,加之拘泥于眼前利益,其在對待晏子第一次治理東阿這件事上產(chǎn)生了情感錯位。晏子從長遠利益出發(fā),認為一系列利民惠民的策略有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所以晏子以“民無饑”的結果作為評判治理好壞的標準。齊景公看到的更多的是眼前的利益。晏子第一次治理東阿時所采取的策略很大程度上損害了齊景公的眼前的利益。諸如“陂池之魚,以利貧民”,在農(nóng)林牧漁等產(chǎn)業(yè)總產(chǎn)量固定的前提下,貧民所得越多,國庫所得就越少,這無疑直接影響了齊景公,齊景公成了利益受損者。“屬托不行,貨賂不至”說的是權貴間的拉關系,受賄行賄等暗箱操作已經(jīng)行不通了,這一策略的實施損害了權貴階層的利益,而這勢必招致權貴階層的不滿,招致權貴的誹謗??v觀晏子第一次治理東阿時的策略,無一不聚焦于“利貧民”這一根本目的,有的甚至還在無形中損害了齊景公的眼前利益,但倘若齊景公身邊多一些像晏子一樣的諫臣,即使齊景公一時拘泥于眼前利益,在諫臣引導下也會讓齊景公的目光從眼前利益轉移到國家長遠利益上來。但是,因為晏子的治理策略損害了權貴們的利益,這些權貴又不乏齊景公的近臣,在近臣的誹謗與慫恿下,齊景公更加聚焦于眼前利益,對長遠利益視而不見。在這樣的情況下,齊景公不但不表揚晏子“民無饑”的治理成效,“反以罪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梢?,“寡人將加大誅于子”,不僅是齊景公維護自身利益的本性使然,恐怕更是因為聽信權貴的詆毀中傷之詞所致。
二、“饑者過半”與“君反迎而賀”的矛盾
“饑者過半矣”,這是晏子汲取第一次“亂治”的教訓,有意而為之的治理所取得的“成效”,說的是饑餓的百姓超過半數(shù)。從百姓的立場和長遠的利益來看,這是晏子有意為之的不好的事情,針對這一不好的現(xiàn)象,齊景公不但不反省,“反迎而賀”,一個“反”字將齊景公“迎而賀”的態(tài)度揭露了出來。同樣是晏子,同樣是治理東阿,晏子第二次治理卻贏得了齊景公的首肯。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源于晏子汲取了第一次治理東阿的經(jīng)驗和教訓:第一次治理東阿時,一系列的策略一方面損害了權貴的利益,另一方面也間接損害了齊景公的眼前利益。晏子在明白了自己第一次治理東阿失利的原因后,抓住了問題的根本,重振旗鼓,并立下“三年不治,臣請死之”的生死狀。第二次治理東阿時,在策略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晏子有意做了相應的調整。那么晏子第二次治理東阿時,在治理策略上較之于第一次做了怎樣的調整呢?首先,在權錢交易、行賄受賄這個問題上,第一次治理東阿時,晏子采取的是“屬托不行,貨賂不至”,第二次采取的卻是“屬托行,貨賂至”,通過對比晏子前后的治理策略可以發(fā)現(xiàn),權錢交易這個問題,經(jīng)歷了從打壓到允許其存在的變化。其次,在物資分配這個問題上,晏子由原來的“陂池之魚利于貧民”到第二次治理時的“陂池之魚入于權家”,把原本給貧民的魚兒給了權貴之家。最后,第二次治理東阿時,晏子新加了關于賦稅這方面的策略。在第一次治理東阿時,并未涉及到賦稅策略,但在第二次治理東阿時,卻明明白白地提到了“并曾賦納,倉庫少內,便事左右”的策略,加重了對百姓錢財?shù)乃压?,但這些錢財,并未充盈國庫,而是用在了討好齊景公身邊的近臣身上。為了滿足討好權貴的所需花費,晏子甚至采用減少國庫納稅所得的方式。諸如此類的賦稅策略既損害了百姓的利益,又直接或間接地損害了國家即齊景公的利益。但因為其深得權貴的歡心,齊景公身邊的權貴近臣蠱惑使齊景公忽略了自己被損的利益,于是才做出了“迎而賀”的舉動。晏子并未直接向齊景公說明被權貴近臣蒙蔽的危害性,而是立下生死狀,順著景公,用完全異于第一次的治理策略,通過前后兩次策略及齊景公態(tài)度的對比,委婉含蓄地指出齊景公被權貴蒙蔽的危害性,這種進諫方式是為以退為進的“婉諫”。
三、兩難抉擇中的情理矛盾
晏子第二次治理東阿時因為采取了一系列維護權貴利益的策略,直接導致了“饑者過半”的局面,饑餓的百姓超過了半數(shù)。從數(shù)量上看,晏子第二次治理東阿所采取的措施對百姓利益的損害可以說是空前的。從情感的角度來說,作為愛民的晏子,是絕對不忍心看到百姓忍饑挨餓的,但從理性的角度來看,晏子深知,百姓兩年或三年的挨餓生活只是暫時的,只有齊景公贊同了晏子第一次治理東阿時所采取的策略后,“民無饑”的局面才會成為一種常態(tài)。雖然能否說服齊景公存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但照當時形勢,不努力爭取說服齊景公,“民無饑”的概率幾乎為零,犧牲百姓一時的利益婉諫,雖然也存在著風險,但至少還有一線希望。晏子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說服齊景公同意第一次治理東阿時的相關策略,那么他為什么不在齊景公第一次問責時就向齊景公直諫,卻采用自己在情感上最不愿意采用的方式——維護權貴、損害百姓利益的方式,讓自己陷入如此這般的情理矛盾之中呢?從交際原則的角度來看,直諫在此時存在著諸多不妥之處。首先,以說服為目的的交際活動,交際雙方的一致性是達成目的的前提條件。晏子第一次治理東阿后不具備這種前提條件。在晏子第一次治理東阿結束后,齊景公由于深受近臣蒙蔽,其與晏子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矛盾分歧,并且言談中的責難語句已經(jīng)將這種矛盾分歧表露了出來,諸如“子治而亂,退而自查,將加大誅于子”等。其次,采用直諫的方式必然會涉及到對齊景公聽信讒言的指責,這顯然也是與禮貌原則中的贊譽準則相悖的。“縱觀《晏子春秋》,除了‘晏子治東阿采用這種極端方式之外,其余勸諫多為直言之勸,有些勸諫甚至還冒著殺頭的風險。如《景公愛嬖妾隨其所欲晏諫第九》‘今君免成城之求。而惟傾城之務,國之亡至矣”。慣于直諫,甚至為了國家和百姓利益甘愿冒殺頭風險的晏子在《晏子治東阿》中卻采用婉諫的方式是經(jīng)過綜合考量的:既考慮了進諫的目的——讓齊景公接受自己第一次治理東阿時的策略,又考慮了禮貌原則中的一致準則與贊譽準則。晏子之所以采用“婉諫”,源于對“婉諫”說服力的信心?!巴裰G”除了要面臨直諫的風險,諸如沒有說服齊景公,更要冒著百姓挨餓的風險,作為一心為民的晏子,如果完全沒有把握將齊景公說服也不會采用這種“婉諫”的方式。那么晏子的這種自信從何而來呢?首先,源于對“齊景公是一個有治國情懷之君”的正確判斷。晏子通過齊景公的言語——“吾以子為可使子治東阿”,體悟出齊景公確實有想讓晏子治理好東阿的意向。其次,深諳于齊景公的性格弱點。通過文中齊景公對晏子兩次治理東阿表現(xiàn)的態(tài)度可知齊景公最大的性格特點就是容易被近臣的讒言左右。晏子明白自己第一次治理東阿被指責的深層原因在此,又不能違背禮貌原則中的贊譽原則,故不能直諫,只能通過前后治理政策的對比,委婉地將齊景公的這個性格弱點指出來,在不戳傷齊景公面子的前提下,讓齊景公意識到錯誤,從而達到自己進諫的目的。
在文本的矛盾處,即“反?!碧幇l(fā)現(xiàn)“合道”是文本細讀的一種重要方法。這種方法強調在“反?!碧庂|疑,在質疑中歸納總結“反?!北澈蟮纳顚釉?,找出其中的“合道”之處,其實質就是孫紹振先生所提出的矛盾分析法。這種方法不僅能使看似一望而知的課文在解讀的過程中不斷深刻和飽滿,而且能讓文本解讀更加多元化。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省中山市教育科研2018年度青年項目“高中材料作文標題抽取與生成的實踐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為C2018130】
作者簡介:劉云英(1991— ),女, 廣東省中山市東升高級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中學語文的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