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立軍 鄭艷
摘要:《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為詞人登高憑眺、懷古傷今之作。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上冊收錄了辛棄疾的這首詞。此詞所含典故甚多,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從典故內容的全面解讀、典故運用的深層含義以及典故串聯的行文思路三個層次進行分析,有效抓住這首詞中典故的特色,以典故解讀為切入點,抽絲剝繭,尋蹤覓源,深刻理解文本內容與詞人情感。
關鍵詞:辛棄疾;用典;內涵;情感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作為辛棄疾的代表作,歷來備受推崇,被譽為“辛詞之首”。全詞共有104個字,卻連用了5個典故,眾多典故的運用使人們對這首詞爭議不止。有的人貶斥,如南宋文學家岳珂曾言《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微覺用事多耳”;有的人推崇,如明朝楊慎在《詞品》中則認為“辛詞當以《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為第一”。雖褒貶不一,但都認可典故眾多是這首詞的最大特點。
教師在講解這首詞時,教學重點大多會放在用典手法的解析上,往往忽視典故中人物的心理情感及隱含寓意。作者為什么用這么多的典故?作者希望借助這些典故說明什么?這些典故又是如何有效地串聯在一起的?這些問題的解決對于學生理解文本的主題和深層意蘊有著重要的意義。筆者試從典故內容的全面解讀、典故運用的深層含義以及典故串聯的行文思路三個層次進行分析,力求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這首詞的內容及思想感情。
一、典故內容的全面解讀
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中一共運用了5個典故,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無覓仲謀”“寄奴金戈”“倉皇北顧”“佛貍社鼓”“雄心尚存”。雖然教材在課下注釋中對這些典故進行了介紹,但有些介紹還是較為淺顯,僅限于時間、人物,對主要事件一筆帶過,缺少對典故核心要素的解讀和提示,致使師生很難完全透徹地理解這5個典故。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有必要對這5個典故做全面解讀。
(一)無覓仲謀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這個典故的主人公是孫權,他18歲繼承父兄基業(yè)后,三伐黃祖,北拒曹操,智奪荊州,拓土開疆。多年勵精圖治,最終與曹劉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京口是孫權最初起家、最初稱霸的地方,這里留下了許多當年戰(zhàn)爭的遺跡。辛棄疾對孫權極為推崇,在《南鄉(xiāng)子·京口北固亭有懷》中也稱贊:“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睒O力渲染孫權當年的萬千英姿、文韜武略。然而,舞榭歌臺仍在,昔日的英雄人物卻早已離我們遠去,無處找尋了。
(二)寄奴金戈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边@個典故的主人公是南朝宋武帝劉裕,劉裕生長于京口,小名寄奴,曾先后兩次于京口起兵北伐。劉裕驍勇善戰(zhàn),領軍有方,先后消滅了南燕、后秦等割據政權,收復了北方大片領土,并最終建立了劉宋王朝。他一生都在積極謀劃征伐北魏,收復領土,只可惜壯志未酬便病逝。明代思想家李贄曾稱贊其為“定亂代興之君?!比欢?,歷經歲月的滄桑巨變,曾經壯麗輝煌的地方早已煙消云散,現在也只是長滿草樹的尋常小巷了。
(三)倉皇北顧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边@句是典故里套典故。第一個說的是南朝宋文帝劉義隆,他曾先后三度揮師北伐,但最后都是無功而返,空耗國力。尤其是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這一次,他領兵征伐北魏,幻想建立像霍去病封狼居胥山那樣的功績。但由于部署不周,最終大敗而歸,徒勞無獲。第二個典故“封狼居胥”指的是西漢名將霍去病,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霍去病遠征匈奴,殲敵七萬余,封狼居胥山而還。后來常以“封狼居胥”寓指赫赫戰(zhàn)功,象征著武將的最高榮譽。
(四)佛貍社鼓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這個典故說的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拓跋燾有過人的軍事才能,親率大軍從黃河北岸,一路追擊劉義隆敗軍于長江北岸,迫使劉義隆主動罷兵求和。他曾于瓜步山上建了一座行宮,因拓跋燾小名佛貍,民間稱之為“佛貍祠”。這座廟宇在南宋時猶存,這里象征著南侵者留下的痕跡。神鴉,指在廟里吃祭品的烏鴉。社鼓,社日祭祀時的鼓樂聲。從中可以看到這里是一片祥和安然的景象,已毫無戰(zhàn)斗氣息。
(五)雄心尚存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是趙國名將,曾多次打敗秦軍,為秦軍所懼,晚年被免職后,廉頗離趙赴魏,但仍心系趙國,渴望繼續(xù)為趙國效力。后來趙王想重新起用他,便派使者去魏國探望廉頗,看他是否還能繼續(xù)上陣征戰(zhàn)?!傲H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比欢拐呤芗槌脊_的賄賂,向趙王謊稱:“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致使趙王受到蒙蔽,誤認為廉頗已經年老,就沒有再起用他。廉頗也就失去了為趙國繼續(xù)效力的機會。
二、典故運用的深層含義
辛棄疾十分善于在詞中使用典故。辛棄疾在詞中廣泛用典很重要的目的是為了借古諷今、托古傷今、以古喻今,借助歷史人物與事件寄托自己現實的感受。辛棄疾如此豐富的感情豈是一首簡短的詞所能承載的?于是,他想到了用典,通過提及典故中的人物和事跡,引出其背后的故事和情感。那么,在這首詞中,辛棄疾連用典故的深層意義何在呢?
(一)“無覓仲謀”和“寄奴金戈”的深層含義
辛棄疾在典故中寫孫權和劉裕是為了表達對英雄人物的緬懷與追慕,同時也是對“時無英雄”的失望。孫權出身貴族,在東漢末年惡劣的政治軍事斗爭環(huán)境下,他不僅成功守住了父兄打拼下來的江東基業(yè),還聯劉抗曹,建立東吳,成就帝業(yè);劉裕出身卑微,自幼家貧,在“兩晉十六國”的紛爭與動亂中,憑借自己的努力與智慧,統一了南方,同時通過北伐收復了北方大片領土,建立了劉宋政權。無論是出身貴族、守業(yè)江東的孫權,還是家貧位卑、創(chuàng)業(yè)建國的劉裕,他們都通過不懈的努力,成就了一代霸業(yè)。反觀南宋王朝,多年來屢次遭受金國的侵略,既不能像孫權那樣守住江東領土,又不能如劉裕一樣北伐收復失地,不由使作者悲憤痛惜。辛棄疾引用這兩個典故借此表達出自己想抗金救國的急迫心情。
(二)“倉皇北顧”的深層含義
辛棄疾用“倉皇北顧”和“寄奴金戈”作對比,用劉裕和劉義隆父子兩代人北伐的不同結果,給當權者潑了一盆冷水。劉裕北伐時運籌帷幄、所向披靡,克洛陽、復長安,戰(zhàn)無不勝;而劉義隆缺乏周詳的部署,倉促北伐,最后只落得個丟盔棄甲,狼狽而逃。辛棄疾寫這首詞的時候,正值宰相韓侂胄當權,其想通過北伐撈取政治資本,于是重用主戰(zhàn)派人士,啟用賦閑在家二十余年的辛棄疾。而辛棄疾通過實地分析,認為此時北伐時機不成熟,不能魯莽冒進,這就與韓侂胄的想法背道而馳。所以,辛棄疾一方面積極備戰(zhàn),另一方面又為眼前惡劣的政治環(huán)境而憂心忡忡。此時,辛棄疾通過父與子、勝與敗的對比,既表現了其渴望北伐、收復失地的熱切希望,又流露出對現實的擔憂,擔心若貪功冒進,最后只能落得和劉義隆一樣“倉皇北顧”的凄慘下場。
(三)“佛貍社鼓”的深層含義
通過寫佛貍祠的前世今生,暗示江北淪陷區(qū)的老百姓,已經漸漸忘卻了國家曾經遭受的恥辱,忘卻了自己曾是北宋的臣民,開始安于現狀,不求恢復了,北伐必須抓緊時間,已刻不容緩。表現了辛棄疾對南宋統治階級多年來偏安一隅、茍且偷安的痛恨與無奈。而現在,南宋的統治者不能再繼續(xù)沉淪于歌舞升平的生活了,國仇家恨怎能忘卻,必須積極準備,謀求恢復。
(四)“雄心尚存”的深層含義
辛棄疾寫這首詞時已經是66歲的垂暮老人,但他和廉頗一樣,一心渴望報效國家、收復國土。辛棄疾主張對金國用兵要做到知己知彼、胸有成竹,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萬無一失。而當權者韓侂胄并沒有采納他的建議,主張迅速北伐。辛棄疾擔心自己會和廉頗一樣,空有高才,卻無法施展。最后,韓侂胄北伐的結果和辛棄疾預想的也是一樣的,就在辛棄疾寫完這首詞的第二年(公元1206年),北伐就宣告失敗,南宋朝廷此后也日漸衰微,再也無力組織大規(guī)模北伐戰(zhàn)爭了。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辛棄疾在一首詞中連續(xù)使用5個典故,一方面用極其精練的語言概括出了十分豐富的內容;另一方面借用典故委婉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深廣復雜的感情。辛棄疾的用典,在這首詞中做到了恰到好處、天衣無縫。
三、典故串聯的行文思路
用典過多時,如果用得不貼切,也有一定的弊端,比如會使讀者認為作者在賣弄才學,自我炫耀;也會使讀者覺得文章晦澀難懂,不知所云。辛棄疾在詞中連用了5個典故,那么這些典故之間有什么內在的聯系呢?又是如何有效地串聯起來的呢?
詞的上闕懷古抒情。作者來到京口,登臨北固亭,看到眼前的古跡,不由得想起歷史上曾在這里建功立業(yè)、稱霸一方的孫權和劉裕。
首先,用“無覓仲謀”表明作者對當時朝廷沒有將帥之才的惋惜,同時通過追憶孫權守業(yè)的功績,譴責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收復祖宗開創(chuàng)的基業(yè);接下來,用“寄奴金戈”說明東晉王朝雖然也丟失了中原大片領土,但在劉裕的指揮率領下,收復了北方許多失地。丟失土地,喪權辱國本已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更可悲的是南宋朝廷未能向東晉一樣一心北伐,反而得過且過,屢屢議和。作者寫劉裕建立的豐功偉績,也正是對南宋朝廷無聲的諷刺。
詞的上闕借孫權和劉裕引出作者對英雄不在的感慨,并對南宋王朝的軟弱無能深表痛惋,表明了作者立志恢復國土的志向。那么,接由上闕,下闕就要寫要想采取怎樣的措施、行動才能恢復國土。辛棄疾不僅是個文學家,他更是一個有著政治頭腦的軍事家。
詞的下闕首先通過“倉皇北顧”寫出辛棄疾的心理。他不是反對北伐,而是反對沒做充分準備的貿然北伐。暗示韓侂胄一定要引以為鑒,切勿為了一己私利,草率出兵。接下來,作者引出了現在南宋軍民的現狀,北宋已經滅亡78年了,中原失地卻寸土未復,收復故土已經不能再拖了,可人們卻一再沉淪,忘卻了戰(zhàn)敗的歷史。因此,北伐除了要做充分的軍事準備外,精神思想準備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喚起南宋軍民眾志成城的斗志、奮勇向前的勇氣。最后,又突出將帥在戰(zhàn)爭中的重要作用,作者雖年事已高,但仍以廉頗自詡,希望朝廷能夠委以重任,使他能夠在有生之年,實現自己收復中原的志向。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這首詞的行文思路十分縝密細致,雖用典頗多卻用得天衣無縫,如鹽入水,正體現了辛棄疾在語言上的特殊成就,堪稱語言運用之典范。其思路如圖1所示:
通過對這首詞典故教學的層次分析,一方面使師生對這首詞中的典故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從而深切的體會作者的愛國情感;另一方面,使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再遇到帶有典故的詩詞作品時,就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從以上三個層次出發(fā),自主解讀作品,從而起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作用。
作者簡介:霍立軍(1995— ),男,遼寧省遼寧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中語文教師,主研方向為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