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廣海
摘要:在陶淵明詩歌教學中,學生往往只見其詩歌平淡的一面,而很難體味其平淡背后的“真味”。針對這一難題,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在陶詩解讀中的具體情況,結合陶淵明詩歌的特點,從三個方面進行應對,即:深度了解陶淵明,以人解詩;品味陶淵明詩歌的“生活味”;將陶淵明與王維的經(jīng)典詩篇進行比較鑒賞。
關鍵詞:陶淵明;歸園田居;教學札記
陶淵明作為中國古代具有獨特風格的大詩人,其詩歌一直是各類中等學校語文教材的必選篇目,其作品的經(jīng)典性毋容置疑,但遺憾的是,陶淵明詩歌的實際教學效果卻有些差強人意。平淡無奇、自然樸實,這是很多學生對陶詩的印象,讀起來似乎很容易,卻又很難品味出作品深處的情韻,所以喜歡陶詩的學生并不多。而對教師來說,教授陶詩也殊為不易,教學古典詩歌中常用的分析方法在解析陶詩時卻不太管用,詩中沒有精美的辭章文句、沒有奇妙的寫作技巧,也很少有富含深意的軼事典故,一切都明白如話,樸素自然,任何的分析解讀在這里好像都是多余的。但如果教師不解讀,又有什么辦法能讓學生走入作品深處,去領悟詩歌內(nèi)在的深厚韻致呢?寓豐富于簡單,含至味于寡淡,這本是陶淵明詩歌的高明之處,現(xiàn)實中卻成了教學的糾結點。
仔細想來,如此結果卻也在情理之中。千百年來,對于陶詩的平淡,有人說它“枯槁”如嚼枯木,有人說它“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還有人說它“人初讀,不覺其奇,漸詠則味漸出?!笨傊赵姴⒉皇请S便就能讀懂、讀透的,而對青年學生來說,僅憑其自身的閱歷和修養(yǎng)要真正讀懂陶淵明、讀透陶詩,并非易事。
這里教師能做的一方面是為學生提供一些學習“支架”,以盡量彌補其在閱歷、修養(yǎng)等方面的短板,另一方面則是通過各種方式、方法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細細品讀作品,涵詠知味。以教授《歸園田居·其一》為例,結合教學實踐開展教學活動。
一、走近陶淵明
有些作品,解讀之前必須要先了解作者其人,比如屈原的《離騷》,陶淵明的詩歌等。因為這些作品都是典型的“詩如其人”,熟知其人其事,對解詩有莫大的幫助。有些學生對陶淵明的理解僅限于知道他喜歡田園,希望歸隱,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等,看到的往往只是陶淵明遠遠的背影。要想理解陶詩,就必須更進一步地走近陶淵明,全面地打量他,深入地感知他。學習陶詩之前,學生可從以下幾方面了解陶淵明:
(1)陶淵明祖上曾為高官,少年時代也有“大濟蒼生”之壯志;
(2)當時戰(zhàn)亂頻繁,政治黑暗,等級森嚴,陶淵明壯志難酬;
(3)陶淵明家境貧寒,需要出仕的那份俸祿養(yǎng)家糊口;
(4)陶淵明酷愛自然,剛直絕俗,與官場不合,渴望歸隱田園,過自由自在的生活,而這種喜愛自然,想歸隱田園的情感愿望是發(fā)自肺腑的;
(5)魏晉時期文人崇尚隱逸,厭倦官場生活,隱士不計其數(shù),這種時代風尚對陶淵明的最終歸隱有一定的影響;
(6)陶淵明之前曾五次出仕、五次歸隱,其在“仕”與“隱”之間多次往返,這期間其內(nèi)心是復雜而矛盾的。
以上這些因素對于我們了解陶淵明這個人、了解其思想性格、歸隱選擇以及詩歌風格等都非常重要??梢哉f,在陶淵明的前半生,“仕”還是“隱”一直是他面對的一道選擇題,出仕,個人及家庭物質(zhì)生活無憂,但其內(nèi)心痛苦;歸隱,能保持人格,但難免生活陷入貧困。最終陶淵明選擇遵從內(nèi)心,義無反顧地走向了田園?;丶抑?,陶淵明享受著田園的自由和閑適,參加勞動,并坦然接受生活的貧窮與艱辛,苦在其中,樂亦在其中。就像魯迅先生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一文中所說的:“(陶淵明)他非常窮,而心里很平靜?!?/p>
曾有學生提出過疑問:“歸隱田園后,陶淵明后悔嗎?”筆者后來也曾就相關問題組織學生討論,應該說,陶淵明是不后悔的,其理由主要有二:一是陶淵明辭去彭澤縣令之后,終身再未出仕,如果他后悔,他完全有機會再入官場;二是在其詩文中我們沒有發(fā)現(xiàn)他因歸隱田園而有后悔、懊惱、痛苦之類的思想情緒。
二、陶淵明詩歌的“生活味”
朱自清認為陶淵明的詩是:“日常生活的詩”,袁行霈也說他:“生活中有了感觸就述諸筆墨,既不矯情,也不矯飾,一切如實說來,真率而又自然?!碧諟Y明詩歌都是其日常生活的如實呈現(xiàn),也是其真實個性的自然流露。作為讀者,我們可以透過詩人的詩,了解其生活圖景及其背后的生活情趣,品味其詩中的“生活味”。
《歸園田居·其一》的開頭和結尾都是直抒胸臆的,表達作者崇尚自然的情懷以及歸隱田園的喜悅,比較容易理解。重點是中間幾句:“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睆膬?nèi)容上看,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狗、雞、遠人村、墟里煙,這些都是極平常的鄉(xiāng)村實景,“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也是鄉(xiāng)村日常生活的實錄。陶淵明以十分真實的態(tài)度,十分自然的文筆敘寫著他的生活,描繪著他的生活圖畫。這幾句詩,外在看極其樸素,極其自然,詩人似乎只是在隨手勾勒自己的生活場景,但細細體味,其中卻又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生活韻味?!胺秸喈€,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蓖高^詩句,我們能感受到作者對簡樸生活的自在感、安寧感,一種怡然自得的舒適感?!皶釙徇h人村,依依墟里煙”,暮色朦朧中,遠處的村莊隱隱約約,縷縷炊煙裊裊升起,詩人不經(jīng)意的兩句話卻寫出了黃昏鄉(xiāng)村的古樸、安詳、寧靜、和諧、優(yōu)美,洋溢著濃濃的生活氣息。“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雞鳴狗吠,以動襯靜,透露出田園生活的靜謐以及詩人對身在其中的喜悅和滿足。
另一方面,平靜祥和的鄉(xiāng)村生活反襯了官場的爭斗和塵世的喧囂,個中隱含著陶淵明對自然的熱愛,對自由的向往。
在感情上,《歸園田居·其一》如實抒寫了陶淵明歸隱田園的所想所思,但詩中卻沒有激烈的抒情。詩人用清靜、平和的文筆敘寫著田園生活,其情感態(tài)度是隱藏在普通的田園意象背后的,這無疑增加了學生把握作者情感態(tài)度的難度。所以,在深入了解作者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浸潤”作品,“披文入情”,涵詠回味就更為重要。
三、在比較中鑒賞
有比較才能有鑒別。將陶淵明的詩歌與其他詩人的作品進行比較,互相彰顯,對于學生理解陶淵明,把握其詩歌風格大有裨益。陶淵明之后,把田園詩推到新高度的詩人有唐代的王維、孟浩然,而王維因為其詩風與陶淵明詩風的明顯差異,最適合將其與陶淵明進行比較。
這里我們選了王維的《山居即事》與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進行對比分析:
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鶴巢松樹遍,人訪篳門稀。
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渡頭煙火起,處處采菱歸。
《山居即事》這首詩有對陶詩的繼承,比如白描手法等,但二者之間的差異非常明顯。與陶詩相比,王維這首詩畫面更優(yōu)美,色彩更豐富,語言更精致,結構更精巧,更有詩情畫意……就詩歌風格來看,王維的詩清新優(yōu)雅,與陶詩的自然平淡截然不同。
那么,為什么會有這些不同?教師可以在學生充分占有資料的基礎上,引導其進行拓展訓練。比如,可以從作者、從時代背景、從詩歌不同發(fā)展階段特點等來分析比較。最重要的是從作者角度對比,二人在理想抱負、處事原則、人生經(jīng)歷、寫作宗旨、美學趣味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
王維對陶淵明的辭官歸隱其實并不贊同,在寫給朋友的信《與魏居士書》中,王維認為陶淵明這是“忘大守小”?,F(xiàn)實中,王維前期的仕途比較順利,后期官場失意以后,則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因此他更多的是把田園詩作為自己官場遇挫時的精神避難所,借以抒發(fā)個人清高閑逸的情趣,其著眼點主要是詩歌的審美價值。王維“創(chuàng)造了士大夫理想之中的最優(yōu)雅高尚的田園意境”。而陶淵明則完全不同:“他不是優(yōu)游山林的富足名士,他對于自然,不只是美的感受,而是生活的需要,因此他轉向田園。在田園中,他對于自然,不是欣賞者,不是旁觀者,他就生活在其中,與之融為一體。”說到底,王維是自然風光和田園生活的欣賞者,而陶淵明則與田園生活“融為一體”,兩人生活處境不同,境界不同,詩風自然也不同。
參考文獻:
[1]孫紹振.沒有外物負擔又沒有心靈負擔的境界——讀陶淵明《飲酒·其五》《歸園田居·其一》[J].名作欣賞,2010(31).
[2]雷文學.去緊張感——《歸園田居·其一》的“非陌生化”解讀[J].語文建設,2019(5).
【基金項目:本文是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淺閱讀背景下的幼師語文審美教育實踐研究”階段性成果,批準號為2019-JKGHYB-1384】
作者簡介:金廣海(1965—? ),男,河南省潢川幼兒師范學校高級講師,主研方向為古典文學及幼兒文學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