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然
說起“顆粒度”,就會想起年輕時躲在暗房里洗印黑白照片的情形,那時只知道照片顯影后顆粒越細畫面越清晰。這么多年過去,早已不玩暗房,也就疏離了“顆粒度”。孰料,近來這個詞兒似乎重出江湖,成了網(wǎng)絡熱詞。“你們的方案顆粒度不夠細啊”“這件事的顆粒度正在進一步細化”“我們需要提升網(wǎng)格化工作的顆粒度”……而這個并非新鮮的詞與各種名詞配伍,又生成一串新詞語:管理顆粒度、時間顆粒度、工作顆粒度、崗位顆粒度、數(shù)據(jù)顆粒度、項目顆粒度、規(guī)劃方案行文顆粒度、測試顆粒度、情感顆粒度乃至“顆粒度經(jīng)濟”。
網(wǎng)絡語言推陳出新,讓人眼花繚亂,而“顆粒度”發(fā)熱,其意義恐怕不單是“舊翻新”,借此倡導精細化的工作態(tài)度,追求精益求精的理想圖景,或正當其時。實現(xiàn)細“顆粒度”,固然需要一定的物質(zhì)條件,例如時下高像素相機拍攝的照片所呈現(xiàn)的顆粒度,當年再高明的暗房技術也難以企及,但精神上抱持細“顆粒度”的理念,則尤為要緊。
最近讀到資深軍旅記者劉波先生的回憶錄《時間的味道》,其中記述了他童年所親歷的“接力傳話”場景: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那個鄉(xiāng)政府,滿打滿算也就五六個人,村里也沒有村委會,只有一個民選村長。村長不識字,到鄉(xiāng)里開會回來,就提個銅鑼,敲著沿街走,邊走邊憑記憶將會議精神喊出來。內(nèi)容長一些的,就找一群小學生,晚上站到東西南北十多戶人家的房頂上,有一處起頭喊:“老鄉(xiāng)們,注意了!今天晚上,有一件事情……”喊一句,下一處就接力重復一句。這樣十多處喊下來,全村也就基本聽到了。我上小學時多次參加過這種喊話。此情此景,饒有趣味,也耐人思索。在物質(zhì)條件和信息傳播極其艱難的狀態(tài)下,為了把政府的聲音傳遞給村民,村長因地制宜,別出心裁地發(fā)明原始卻高明精準的“人際傳播法”。當然,以這樣粗放方式傳播的信息無疑會打折,但其要點至少能家喻戶曉,故亦堪稱細“顆粒度”了吧。
21世紀20年代的今天,聽到這樣遙遠的故事,恍若隔世。信息時代,傳播媒介空前發(fā)達,信息傳播和服務的“顆粒度”本當更細、精準度明晰度理應更高。一年多來的新冠疫情中,政府信息發(fā)布的透明度之高,各項數(shù)據(jù)的顆粒之細,有目共睹。有關疫情的信息以第一手完整、標準、細“顆粒度”的方式即時發(fā)布和傳播,公眾接收便捷、知悉全面,恐慌情緒得以消解,謠言空間得以壓縮,政府公信力也得以提升??梢哉f,“顆粒度”越細,公眾的滿意度越高,幸福感越強。
不過,時下公眾對“信息顆粒度”的滿意度并非都很高,比如對公共服務窗口的智能客服,就常嘖有煩言,詬病多多。應該說,為公眾提供信息咨詢的客戶服務,以智能應答系統(tǒng)替代部分人工,可優(yōu)化答問氛圍,提升服務效率,節(jié)省人力資源。而目前一些“智能”客服并不完全“智能”,包括政務窗口在內(nèi)的熱線電話,有時既難打通,打通后操作程序又繁雜,令人無所適從,且答非所問,讓人犯暈,無法應對公眾多元的信息需求。有時聽從機器人指示,乖乖等待半天,卻突然莫名其妙斷了線,郁悶不已,也只好自認晦氣,無可奈何。如此“智能客服”,哪有細“顆粒度”可言!甚至還不如當年窮鄉(xiāng)僻壤的“接力傳話”,而其差距,恐怕首先就是服務精神上“顆粒度”的匱乏哦。■
摘自《新民晚報》2021年5月8日 陳明貴/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