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鯤
在剛剛過去的春節(jié)期間,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北郊的東漢光武帝劉秀原陵火上了熱搜。原來,原陵陵丘前立了一塊清朝乾隆年間的碑,碑陽自上而下豎寫鐫刻著“東漢中興世祖光武皇帝之陵”等12個大字,其中的“中興”二字已經(jīng)被游客摸得锃光發(fā)亮,其余字跡則遠遠不如“中興”二字。
事實上,東漢光武帝原陵陵前中興碑文被摸到包漿,并非今年春節(jié)才突然發(fā)生的,正是當?shù)厝罕娨约斑^路游客經(jīng)年累月的“摸中興”討吉利,這才使得“中興”二字越發(fā)油光,并且逐漸有了“包漿”的質感。那么,這個“中興”又是怎么來的呢?老百姓為何要去摸這“中興”二字呢?
說起這次事件中的“當事人”——東漢中興世祖光武皇帝劉秀,不少人還是或多或少有所了解。西漢末年,由于西漢皇帝無法切實解決土地兼并日益嚴重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王莽借用王太后的信任與外戚的身份,通過輿論造勢而逐步篡奪了西漢劉氏皇室的政權。
但王莽建立新朝以后,所頒行的各項改革措施又過于理想化、激進化,不僅沒能解決社會問題,而且還激化了社會矛盾,使得天下徹底大亂,赤眉、綠林、銅馬等義軍紛紛揭竿而起。劉秀便在這番亂世之中奮起,通過團結南陽豪族與河北豪族,逐漸按照關東(黃淮海平原)、東南、關隴、巴蜀的順序統(tǒng)一了天下,從而再度恢復劉氏漢朝。
自此而后,兩千年來的歷史學家,除了用封建王朝的那套廟號、謚號稱呼劉秀為世祖、光武帝之外,也會用“中興”二字概括劉秀的開國大業(yè)。所以,清朝乾隆年間為劉秀陵丘樹碑時,才會在劉秀的廟號(世祖)、謚號(光武)之前,加上“中興”二字。
然而,對于那些摸摸“中興”討個彩頭的游人而言,劉秀是誰,東漢是個怎樣的王朝,中興、光武、世祖又究竟是怎樣的含義,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可能只是那個在“皇帝”二字之上的“中興”。在皇帝墳頭前與皇帝有關的“中興”二字,或許能讓摸到它的人升官發(fā)財、困境逆襲、一舉再興。也許正是抱著這樣的心態(tài),游人們才不自覺地產(chǎn)生了“摸摸中興討中興”的舉動。
在全國各地,像劉秀陵發(fā)生的這種“摸中興討彩頭”的事情,并不罕見。陜西銅川的國寶級佛教石刻——藥王山石窟,因為當?shù)厥⑿械乃幫鯇O思邈信仰,大多數(shù)的佛菩薩都被當?shù)孛癖娕c過路游人摸得锃光瓦亮。
甘肅蘭州五泉山公園里霍去病雕像,因為“去病”二字被認為摸了以后可以“去除疾病”,也成為游人觸摸討吉的一個“重災區(qū)”。有人戲稱,如果按照這個邏輯,辛棄疾、漢宣帝劉詢(劉病已)、曹無傷等人也面臨被摸的“危險”。
除此以外,全國各地人文歷史類古跡類景區(qū)中,都存在大量被游人摸得烏黑發(fā)亮的麒麟、烏龜、青羊與饕餮,甚至不少景區(qū)還為了滿足游人需要,或主動或被動地新建類似雕塑,供人觸摸討吉。有不少導游、講解員解說時,也會引導游客摸摸文物、摸摸新雕塑討個吉利,使迷信說法被主動推廣,進一步加劇了此類行為的普及與傳播。
然而,通過肢體觸摸“中興”“去病”“藥王”“瑞獸”等字跡或形象的方式,真的能討到所期望的“吉祥如意”“財源廣進”“轉厄中興”“百病不侵”么?很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在央視1986版《西游記》中,孫悟空曾有一句發(fā)人深省的臺詞——“求神問卜,不如自己做主”。摸摸文物不僅不會帶來任何美好與幸福,而且還會對文物本體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傷害,一旦形成了這種遇見年代久遠的文物就要去摸的習慣,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文物形成潛在隱患。
另外,一心想著找個彩頭、討個吉利,難免會忽略掉歷史文化古跡背后深刻而豐富的文史訊息。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參訪歷史文化古跡,也是為了把我們在歷史書籍上讀到的知識,具體化到每一處古建筑、石窟寺、古遺址、博物館中,并通過歷史文化古跡所展現(xiàn)出來的更加立體、更加生動的形象,加深我們對于歷史文化的認知。摸“霍去病”卻忽視他“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雄心壯志和愛國情懷,摸“中興”卻對東漢帝陵、劉秀生平、東漢政治一無所知,豈不惜哉?■
摘自《廉政瞭望》202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