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加魏,張紅
(1.山東省微山縣人民醫(yī)院心內(nèi)一科,山東微山 277600;2.山東省微山縣人民醫(yī)院重癥監(jiān)護室,山東微山 277600 )
慢性心衰是多種器質(zhì)性心臟病的終末期表現(xiàn)[1]。20 世紀70 年代末以前,運動被列為慢性心衰患者的禁忌,患者于治療中多被要求臥床休息,但實際上限制運動非但未能有效改善其癥狀,反而進一步降低了其運動能力,導致病情惡化[2]。近年來的大量研究表明,運動康復可明顯改善冠狀動脈內(nèi)皮功能,發(fā)揮降壓、調(diào)脂的作用,提高心肺耐力[3]。盡管當前國內(nèi)外各大指南均將運動康復列為Ⅰ類適應證,但關于慢性心衰心臟運動康復效果的報道較少[4]?;诖耍狙芯窟x取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我院收治的150 例慢性心衰患者為對象,通過分組對照,觀察心臟運動康復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收治的150 例慢性心衰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中的相關診斷標準[5];(2)心功能分級Ⅱ級或Ⅲ級。排除標準:(1)嚴重心律失常;(2)急性心力衰竭;(3)主動脈瓣狹窄;(4)合并急性嚴重全身性疾病。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隨機將所有患者分為兩組,每組75 例。對照組中男40 例,女35 例;年齡50~77(61.85±3.54)歲;NYHA 分級:Ⅱ級42 例,Ⅲ級33例;原發(fā)?。汗谛牟?2 例,退行性心瓣膜病15 例,風濕性心臟病19 例,其他9 例。研究組中男43 例,女32 例;年齡51~75(61.83±3.52)歲;NYHA 分級:Ⅱ級41 例,Ⅲ級34 例;原發(fā)?。汗谛牟?3 例,退行性心瓣膜病14 例,風濕性心臟病18 例,其他10 例。兩組的各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及康復指導。給予患者利尿劑、血管擴張劑、β 受體阻滯劑等藥物治療,并為其介紹慢性心衰的相關醫(yī)學知識,對患者用藥、飲食進行指導,告知其病情穩(wěn)定后可適當進行運動。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心臟運動康復,具體如下:(1)步行運動。根據(jù)患者的心功能分級指導其進行步行訓練。心功能Ⅱ級患者每次于室外步行500~1 000 m,每日1 或2 次,自行上1~2 層樓梯,每日1或2 次,如無不適癥狀可過渡至每次步行1000~2000m,每日1 或2 次。心功能Ⅲ級者可進行床邊步行練習,每次5~10 min,每日3 次,無不適癥狀可過渡至室內(nèi)步行,每次5~10 min,每日3 次。(2)彈力帶訓練。根據(jù)患者恢復情況選擇磅數(shù)適宜的彈力帶,指導其進行拉伸運動,每肌群8~16 組/次,20 min/次,3次/周。運動過程中應監(jiān)測患者血壓及心率,若其出現(xiàn)呼吸困難、大汗、胸悶等癥狀需即刻停止。
兩組均持續(xù)干預8 周。
(1)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的心率(HR)、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及6 min 步行距離(6MWD)。(2)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的生活質(zhì)量。采用中文版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活質(zhì)量量表(MLHFQ)進行評估,量表包括身體領域、情緒領域、其他領域3 個方面,共21 個條目,每個條目0~5 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質(zhì)量越差[6]。(3)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的血漿氨基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水平。抽取患者空腹外周靜脈血,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
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HR、LVEF 等計量資料用()表示,性別、NYHA 分級等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分別采用t 檢驗、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的HR、LVEF 及6MWD 水平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的HR 低于對照組,LVEF 高于對照組,6MWD 長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HR、LVEF 及6MWD 比較()
表1 兩組干預前后HR、LVEF 及6MWD 比較()
干預前,兩組的各項MLHFQ 評分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的各項MLHFQ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zhì)量比較[(),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zhì)量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的NT-proBN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NT-proBNP 水平均較干預前降低,且研究組的NT-proBNP 水平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NT-proBNP 比較[(),pg/mL]
表3 兩組NT-proBNP 比較[(),pg/mL]
慢性心衰是導致心臟病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也是各類心臟病的嚴重階段,患者心功能下降,心排血量無法滿足機體需求,繼而出現(xiàn)一系列癥狀[7]。慢性心衰是一個慢性過程,隨著時間延長,患者功能喪失程度逐漸加重,直接威脅其生命[8]。抗心衰治療能夠取得較大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但整體效果仍欠理想[9]。傳統(tǒng)康復指導將重點放在用藥指導及生活方式指導上,對患者運動康復的重視程度不足,導致干預效果欠佳。當前心臟運動康復已成為慢性心衰患者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10]。研究證實,心臟運動康復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運動耐量,促進血液循環(huán)[11]。
目前已有學者指出,慢性心衰患者進行運動康復的益處明確,可縮短住院時間、降低再住院率[12],與強調(diào)慢性心衰患者必須臥床休息的傳統(tǒng)觀點截然不同??祻瓦\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單純藥物治療的局限性,為慢性心衰的康復研究提供了新方向[13]。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干預前,兩組的HR、LVEF 及6MWD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的HR低于對照組,LVEF 高于對照組,6MWD 長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慢性心衰發(fā)病期,患者心肌細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心功能低下,為減少心肌耗氧量而選擇臥床休息會導致運動能力下降[14]。應在病情穩(wěn)定期間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心臟運動康復處方,指導其科學進行康復運動[15]。通過持續(xù)運動,促進心排出量增加,改善左室重構(gòu),提高心功能,增強關節(jié)活動度,從而提高運動耐量[16]。心衰患者整體功能狀態(tài)受限導致運動儲備功能下降,低運動負荷下出現(xiàn)呼吸困難,嚴重影響生活質(zhì)量[17]。NTproBNP 可反映心臟收縮狀況,是反映心臟功能的重要指標[18]。心衰患者的心肌受損不全,NT-proBNP 可代償性分泌增加[19]。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研究組干預后的各項MLHFQ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NT-proBNP 水平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心衰患者采用心臟運動康復,可改善生活質(zhì)量。步行及上下樓梯訓練可增強心衰患者的心力儲備功能,彈力帶運動可提高其肌肉強度及行走耐力,患者運動過程中心率平穩(wěn),可平衡心肌細胞的氧供需[20]。
綜上所述,心臟運動康復應用于慢性心衰患者中可改善心臟功能,提高生活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