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教育是地方志中的重要內容。因此,通過對地方志的分析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地方教育的發(fā)展。通過對《泰寧縣志》分析可以看到:明清時期,地方教育已經形成了由儒學、社學和學田、射圃等場所形成的教育體系。并通過私人捐獻、官府募集和學田等方式保障了地方教育的資金供應。在教學內容上,則包含儒學、禮儀與軍事等內容,并形成了多樣的教學方式。同時,地方教育的興廢也與地方科舉的發(fā)展有著密切聯(lián)系。
【關鍵詞】明清;地方教育;《泰寧縣志》
【中圖分類號】G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0-056-03
【本文著錄格式】蔣宇航.由《泰寧縣志》分析明清時期地方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狀況[J].中國民族博覽,2021,05(10):56-57,70.
引言
對地方志的編修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地方教育作為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無疑是方志內容的重要一環(huán)。方志中關于地方教育的內容一方面體現(xiàn)在學校志之中,同時也貫穿在建置制、秩禮志、官師志、選舉制、人物志等多個方面。本文主要通過《泰寧縣志》,來系統(tǒng)的分析中國古代地方教育在場所機構、資金來源、教育內容以及其與科舉制的關系上的發(fā)展情況。
一、地方教育的主要場所與機構
在《泰寧縣志》學校志的開篇中有這樣一句話:“國家儲賢育才之典,莫備于學,幾筵以赫孔靈,齋舍以集髦譽,師儒以董行業(yè),學田以贍寒素,決拾以較德雋,煌煌乎富美巨觀矣?!睆闹形覀兛梢钥吹矫髑鍟r期地方對教育的重視,將其看作國家儲賢育才的要務。同時,通過《泰寧縣志》對地方教育的描述可以看出,泰寧地區(qū)的主要教育場所是已經形成了一個功能完備、分工明確的教育體系。其中,教學機構主要由儒學和社學組成,它們作為直接開展教育的場所,無疑處于教育體系中的核心地位。
(一)儒學
儒學是由地方政府建立的教學機構。明清時期,學校教育得到發(fā)展。明洪武年間,湖北各地的府學、州學、縣學基本建立,清代地方官學規(guī)制基本上承因明代,各府、州、縣無不有學,官學數(shù)達78所,地方官學在明清時期出現(xiàn)了一段時間的繁榮景象[1]。但同時,官學的腐敗等種種弊病也逐漸暴露,儒學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也逐漸由書院所繼承。由此,書院在地方社會中不僅僅是單純培養(yǎng)人才的機構,也是地方文化、學術研究中心,擔負著地方社會文化傳播、普及知識、開發(fā)民智、啟迪民眾、教化社會等職能[1]。
在泰寧地區(qū),儒學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在縣志中并未有泰寧縣建造書院的記錄。此外,泰寧縣的儒學在明代萬歷年間重建,而在這重建的過程中,盡管以學官為主導,但地方的鄉(xiāng)紳、士子則通過捐資、籌劃等多種方式,廣泛地參與到了儒學的建立過程中,支持了儒學的建設。所以,儒學仍然在當?shù)氐慕逃?、文化與學術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據(jù)《泰寧縣志》記載,泰寧地區(qū)儒學的建立最早可以被追溯到宋慶元年間,當?shù)貫榱隧憫⒃趹c歷時“詔天下郡縣皆建學”的政策,于爐峰之麓建學。元代,學宮又經歷了損毀與重建的風波,到了明洪武年間再次重建,然而卻又出現(xiàn)了“自成化庚子至嘉靖癸未,科舉寥寥”等問題[2]。因此,“明萬歷庚子,諸士以舊學宮未得其地,致人文寥闊,” [2]于縣治西建立了新的學宮?!短幙h志》對新學宮的建立這樣評價:“夫創(chuàng)始于前,迄嗣修于后,以嘉惠澤宮者,其績容泯歟?”[2]由此可見,在當時人的眼中,儒學的興廢事關地方人文的發(fā)展,建立儒學學宮亦被視為重要的功績,儒學則起到了匯聚一方教育與學術力量,推動地方教育發(fā)展的重要作用,甚至直接影響到了地方文化教育的發(fā)展。
(二)社學
除了儒學,還有社學。社學是明清時期基層社會的重要蒙學組織形式,主要開辦在鄉(xiāng)村地區(qū),向基層民眾提供儒家倫理教育。[3]社學于元代開始倡議,具有官學的性質,到明代更趨向于私學。[4]而在《泰寧縣志》的記載中,社學在明代前雖然已經建立,但早已廢弛。到明代,社學在泰寧重新得到重視,先有“督學游明始命廟里增設學二所,立教條,且復其師之身” [2]。其后又有“督學潘公璜,復命城立之社,聘學行生儒二人主之” [2]。最終在泰寧建立了五所社學,分布在鄉(xiāng)中各保之間。社學所招收的學生主要是鄉(xiāng)里的民間子弟,而從其“誘之以歌詩,引之以舞蹈,導之以習禮,調之以誦書” [2]等教學方式與內容來看,社學已提供儒學倫理教育為主,但也不僅僅局限于儒學,也通過多樣化的手段來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從而達到培養(yǎng)兒童向學精神的目標。可以看到,社學在明清時期,一方面起到了灌輸統(tǒng)治思想,維護入學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培養(yǎng)人才,提高鄉(xiāng)里的文化、教育水平上,也發(fā)揮了重要重要。
(三)其他機構
除了社學與儒學等教學機構,泰寧縣還設立了學田和射圃等機構。其中學田主要是為學校提供穩(wěn)定的收入與資金支持。射圃則是儒學附屬的機構?!吧洹弊鳛榱囍唬诿鞔玫街匾?,射圃也就由此得到發(fā)展。據(jù)《泰寧縣志》記載:“社稷壇后相去百步許,東西十五丈,南北六十四丈,繚以周垣,北建正心亭每月朔望,學官率諸生習射?!盵2]可以看到射圃起到了體能與武術教育的作用,也從側面反映了古代教育的豐富性與多樣性。
二、地方教育的資金來源
(一)地方官員與士紳的捐助
資金的主要來源大致有以下幾方面:首先,是地方官員、士紳的捐助。地方官員,尤其是督學等官,作為地方教育主要的管理者在地方教育的發(fā)展中無疑是起著主導作用的。地方鄉(xiāng)紳作為基層管理的參與者與維護者,往往也在地方教育的建設中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鄉(xiāng)紳資助地方教育,其動因有很多,一方面,明清時期,地方鄉(xiāng)紳往往特別關注地方社會秩序的建設,熱衷于參與各種地方公共事務。他們長期居住在地方基層社會,又擁有一定的地方權威,因而較為熱衷于地方事務,往往積極參加地方公共事務的管理和籌劃[5]。地方教育影響著地方文化、政治等多個方面,無疑會受到鄉(xiāng)紳的密切關注。另一方面,地方教育與地方的文化、科舉息息相關,他們的事跡不僅會為當時人津津樂道,而且往往會成為世代教育后世的榜樣。因此,士紳往往成為捐助建學的主力。在《泰寧縣志》中就有學博孫公“乃捐俸為望,募于眾,可千金,刻期集工”,以及“諸生各輸金贖地,鬻材鳩工興事”等諸多捐贈的記載。
(二)學田
同時,針對學院日常的開支問題,為了維持教學的開支,學校通常要依靠學田制度。學田制度是指“由封建國家賜給學校一定量的田地,以其收入直接當作辦學經費的制度”[6]。學田的來源途徑不一,主要有朝廷的賜予、官府的劃撥和私人的捐贈等來源。以泰寧為例,就有“庠士江朝賓,捐田租一十五石為學田”,以及“郡守孫公斷量重興寺田租一十石零一斗充學” [2]等來源。學田教育“將封建國家和社會私人辦學的積極性結合起來,有效的解決了當時地方官學的經費問題” [6],推動了地方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也促進了人才的培養(yǎng)和科舉的發(fā)展。
通過對這兩種資金來源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學田的收入更為穩(wěn)定,是維持學院運營的重要支撐。地方官員的籌措與士紳的捐贈則并不穩(wěn)定,往往是為了地方教育的重要建設而臨時進行的募集,往往并不能成為穩(wěn)定的、主要的收入來源。同時也應當看到,無論是在學院建設的資金籌集上,還是在學田的來源上。士紳的私人捐助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地方教育的建設往往是由官府為主導組織,士紳積極參與,甚至是由士紳自行組織,推動官府開展的。而在這種現(xiàn)象的背后,反映的則是明清時期士紳在地方基層管理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三、地方教育的主要內容與價值倡導
明清時期地方教育的主要內容,無疑是以儒學為主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教育呈現(xiàn)單一化局面。就泰寧縣而言,其教育的內容仍然是多樣化的,主要的教育內容大致可分為儒學與禮儀、軍事等。
(一)儒學與禮儀
首先從儒學和禮儀來看,儒學作為我國古代的統(tǒng)治思想,無疑在教育中占據(jù)著主導地位。但在明清時期,對儒學思想價值的教育方式卻并不是單純的讀經念書,而是將其與禮儀、祭祀等文化傳統(tǒng)相結合。廟與學的結合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廟與學結合是中國古代學校的傳統(tǒng),廟是祭祀孔子及先賢先儒的地方。祭祀是明代儒學書院基本功能,也是德育的重要途徑” [7]。據(jù)《泰寧縣志》記載,泰寧縣在儒學學宮中就設有祭器,祭器不僅是禮儀活動中的主要工具,在日常生活中也得到了嚴密的維護。通過這種方式,來逐漸培養(yǎng)學生對禮儀,以及其后所蘊含的儒家文化的敬畏與認同。此外,禮儀教育的背后還包含著對價值觀念的灌輸,例如:地方學宮中往往會設立木主式進行祭祀,而在不同木主式規(guī)格的區(qū)別上,也反映了其所提倡價值觀念,作為至圣先師的孔子的木主式:身高二尺三寸七分,闊四寸,厚七分。硃地金書座,高四寸,長七寸,厚三寸四分。[2]而四配的木主式:身高一尺五寸,闊三寸一分,厚五分。赤地墨書座:高四寸,長六寸,厚二寸八分。[2]不難看到,四配的木主式無論在規(guī)格還是大小上,大都要比孔子的木主式低一級,而其他的木主式亦是如此。這樣設計方式的背后,所反映的就是古代儒學教育所宣揚的尊卑等級的價值觀念??梢?,地方教育通過這種種方式,將儒學教育與禮儀教育相結合,從而在潛移默化中促進了學生對儒學價值觀與思想的認同。
禮儀教育的對象也不僅局限于學院的學生,同時也兼顧到了廣大民眾。通過修建并供奉先師廟、啟圣祠、名宦祠、鄉(xiāng)賢祠、演武亭等建筑[2],引導平民百姓,形成社會風氣。同時由官員主導,開展如慶賀禮、開讀禮、救護禮、鞭春禮、上任禮、鄉(xiāng)飲酒禮等[2]禮儀活動,并由這些活動來達到教育地方百姓的目的。
(二)軍事教育
軍事教育在古代的教育中無疑是非常特殊的,在古代,由于儒學的普及,軍事教育并不受到重視。盡管儒學本身并不完全排斥軍事教育,但對軍事的教育卻往往僅停留在表面上。軍事教育的主要開展無疑是通過在射圃開展鄉(xiāng)射禮等活動,鄉(xiāng)射禮在中國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皾h唐之際舉行鄉(xiāng)射禮者寥寥,兩宋時期儒學立武齋,鄉(xiāng)射禮有所復興。但從整個帝制時代看,明朝對鄉(xiāng)射禮最為重視并普遍舉行興廢更迭,持續(xù)二百多年”[8]。在明代建立之初,鄉(xiāng)射禮還具有較強的軍事性質,然而,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制度化的鄉(xiāng)射禮也逐漸被廢弛,演變?yōu)榱艘环N藝術化的表演。因此,在明清時期,盡管軍事教育已開始有所規(guī)劃,但從總體上來看軍事教育的效果并不顯著,但對鍛煉學生體魄、磨礪學生意志等仍起到了作用。
通過將儒學教育與禮儀教育相結合,堅持推行軍事教育,并通過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這些舉措無不反映了明清時期地方教育并不是單一而枯燥的,而是具有豐富性與多樣性的,通過多種手段以及多種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培育,對學生的發(fā)展也有著較為全面的考量。
四、地方教育與科舉制的關系
伴隨著科舉制的建立與完善,科舉就開始與地方教育密切相關了??婆e成為地方學子的最大目標,也成為地方政府的重要政績,“府縣等地方社會對于科舉是相當重視的,有常規(guī)的財政予以支持,有披紅送匾等慶賀活動,也就是說,功名也是地方社會的榮耀” [8]。如果不能夠在科舉上取得成果,地方教育也就往往會被認為是不成功的。
這在《泰寧縣志》中更是有所體現(xiàn)。根據(jù)《泰寧縣志》的記載,泰寧縣舊學宮搬遷的一個重要原因即是“自成化庚子至嘉靖癸未,科舉寥寥” [2]。而由地方教育的成果來分析,根據(jù)選舉志的記載,自洪武年間重建學宮后,在永樂時期,一共有16人通過鄉(xiāng)試中舉,一人中進士。然而自宣德至成化年間,一共卻僅有7人中舉,兩人中進士。這也就是所謂 “科舉寥寥”的直觀表現(xiàn)了。因此,才會有 “諸士以舊學宮未得其地”為由,要求建立新學宮的情況[2]。由此可見,地方教育的受重視程度與發(fā)展情況往往會直接與科舉的成績相聯(lián)系。在明清時期,科舉與地方教育之間的關系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
五、結語
綜上所述,明清時期中國的地方教育,主要形成了以儒學、社學為核心,包括射圃、學田在內的相對完善的教育體系。在資金上,通過官府集資與私人捐贈的模式,保證了教育機構擁有重建與擴展的能力,又通過學田保證了學院日常運轉的能力。在教育上,以儒學內容為主,包含禮儀、軍事等多種教育內容。并形成了多種形式的教育方法。同時,地方教育也與科舉制度建立了緊密的聯(lián)系??梢哉f,至明清時期,中國地方傳統(tǒng)教育的發(fā)展已經較為成熟。在為古代的官僚機構提供了大量人才的同時,也深刻影響了中國古代地方的經濟、社會秩序,對明清時期的文化、政治、經濟等領域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蔡志榮.明清之際湖北地區(qū)的教育與書院[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89-92.
[2] (清)洪濟,江應昌 .泰寧縣志(卷四)[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年.
[3]張昂霄.明清閩粵地區(qū)的社學與地方社會[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8.
[4]劉曉臻.從臨沂古方志看明清地方教育的發(fā)展[J].中國地方志,2016(3):38-42.
[5]衷海燕.鄉(xiāng)紳、地方教育組織與公共事務——以明清江西吉安府為中心[J].江西社會科學,2005(4):96-103.
[6]李清凌.學田制度:慶歷改革的一項創(chuàng)舉[J].西北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1995(6):80-85.
[7] 徐永文.明代儒學書院祭祀述論[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17(4):114-118.
[8] 趙克生.國家禮制的地方回應:明代鄉(xiāng)射禮的嬗變與興廢[J].《求是學刊》,2007(6):144-149.
作者簡介:蔣宇航(2000-),男,河南焦作,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