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鴻悅
內容摘要: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中,詩歌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從先秦時期到清朝末年,詩歌以其源遠流長的特點在歷史的長河中更新?lián)Q代,不同朝代具有不同的詩歌。如唐詩、宋詞、元曲,同時古代詩歌也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對學生了解中國古代文化、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該篇文章則是對統(tǒng)編版小學教材的古詩選編進行分析及進行教學對學生具有的意義。
關鍵詞:部編本 古詩詞 教材分析
古代詩歌起于先秦,盛于唐宋,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學樣式,在當今這個時代,古代詩歌在小學到高中的語文教材中也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部編版教材中的古詩詞選編是依據(jù)新課標強調的課程標準進行選編,所選詩歌符合課程標準對學生提出的要求,也符合學生每個階段的思維能力,既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引導學生領會、理解。
一.古詩的選編結構
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古代詩詞111首,比人教版增加了許多,其中刪減了人教版教材中已選入的詩歌,也增加了其未選編的內容。教材選擇的詩歌也比課程標準要求學習的詩歌有所增加。其編排結構大致分為兩個方面:一是以課文的形式出現(xiàn),根據(jù)不同學段的教學目標,設置課后習題,二則是在每冊每單元后的“語文園地”中作為了解出現(xiàn),意在使學生接觸更多的古詩詞。而日積月累中的古詩詞并不是在每個單元中都會出現(xiàn),而是穿插出現(xiàn)的。小學1-2年級只編入內容淺近、讀起來瑯瑯上口、生動活潑的古詩,如《詠鵝》、《憫農》等。通過學生的朗讀和背誦,了解詩歌大意。小學3-6年級則在助讀系統(tǒng)和課后練習題上做一些稍微復雜的設計,引導學生從多個層面學習古詩,了解其相關知識。[1]
部編本小學教材中古詩選編是嚴格按照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階段進行選編,其分為“1-2年級”“3-4年級”和“5-6年級”,每個階段兒童的思維發(fā)展水平和認知特點是不同的。語文課程標準對每個階段的兒童學習古詩詞的要求是不同的,如在小學一二年級,要求學生“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在三、四年級,要求學生“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在五、六年級,要求學生“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2]
二.古詩的選編現(xiàn)狀
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共選了111首詩歌,其中一年級有13首;二年級有14首;三年級18首;四年級18首;五年級22首;六年級26首,其中每個年級的詩歌都有必背篇目和了解篇目,必背篇目在單元內出現(xiàn),而了解篇目則在語文園地的日積月累中出現(xiàn)。接下來我將從詩歌的朝代、題材和體裁進行分析。
從詩歌的朝代來看,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選編集中在唐宋時期,唐朝詩歌和宋朝詩歌占詩歌總數(shù)的比例最大,其他朝代詩歌也有所涉及,但占比不大。古詩選編范圍廣泛,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部編本教材中,旨在讓學生了解各個朝代的詩歌,了解詩歌的發(fā)展歷史和作者在不同時期所寫作品抒發(fā)了怎樣的情感。
從詩歌的體裁看,我們可以看到在小學六年的語文教材中,詩歌的體裁也嚴格地按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認知特點來進行選編,從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小學一、二年級,其詩歌選擇的則是以兒童形象、兒童活動為題材的古詩,有五言古詩、和近體詩中的五絕和七絕,淺顯易懂,有利于兒童學習和背誦;在三、四年級以五絕和七絕為主,其中七絕所占比例較大,詞也出現(xiàn)在三、四年級教材中;五、六年級中的詩歌體裁和三、四年級略有不同,增加了古體詩和詞的數(shù)量,其中七絕所占比重較大。由此可見,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體裁以七絕為主,元曲未在小學中出現(xiàn),各學段所選古詩也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身心發(fā)展特點為主。
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剛從一個上幼兒園的兒童轉變?yōu)閷W齡期兒童,并沒有什么知識儲備,且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分散,很難記住太多的知識。因此,在一、二年級,古詩以五絕為主,即使是古體詩,也是極為淺顯同時又是便于記憶的;到了三、四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古詩詞儲備基礎,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所以小學三、四年級以七絕為主,同時還出現(xiàn)了律詩、詞;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其思維水平大幅提高,具有較高的思維能力,能夠在古詩學習基礎上,找到相應的學習古詩的技巧,同時他們的知識儲備達到了小學階段的頂峰。因此,在這一階段律詩詞增多。
部編版小學語文詩歌選編體裁具有多樣性,既有古詩還有詞。古詩有五絕,七絕還有五律,在一年級上冊中還選取了古體詩《江南》,雖是古體詩,但字數(shù)少,相同內容多,學生學習,背誦起來沒有難度。中高年級還出現(xiàn)七律和詞,各種體裁的古詩詞豐富了小學生的學習內容,讓學生感受到古詩詞題材的多樣性,也滿足小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3]
從詩歌的題材看,部編版選取古詩內容的題材豐富多彩。不同的題材,表現(xiàn)出來的主體思想和情感態(tài)度也是不同的。詩歌的題材大致分為九大類:詠懷詩,寫景詩,田園詩,思鄉(xiāng)詩,哲理詩,傳統(tǒng)文化詩,愛國詩,親情友情詩,四時節(jié)侯詩。[4]在小學語文教材選編的古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寫景記游詩的比重最大;其次是詠物抒懷古詩;山水田園類詩歌所占比重次之。而每個學段所選編的古詩,是完全符合學生思維水平的發(fā)展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因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較輕松的理解并背誦。由于小學生的知識儲備還未達到理解思鄉(xiāng),壯志未酬的情感,而這類詩歌選取的內容也較少。
三.古詩教學的意義
1.有利于發(fā)揚中國古代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小學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一個初始階段,在小學開設語文課,有利于學生了解傳統(tǒng)文化和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語文教材中編寫了現(xiàn)代詩歌、古代詩歌、兒歌、散文、童話、小說等不同類型的文章,旨在使學生充分的了解中國漢字和文化歷史。其中古代詩歌在小學教材中也是依據(jù)小學生身心發(fā)展階段的特點來進行選編的,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在小學一二年級,小學生思維和記憶力還不能背誦較長的詩歌,因此選編了詩歌較短,讀起來朗朗上口的詩歌,其詩歌也能較容易地通過教師的講解被學生所領會。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能充分的了解到中國古代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如在重陽節(jié)登高;中秋節(jié)吃月餅,抬頭望月思念家鄉(xiāng);七夕節(jié)看牛郎織女相會。通過古詩詞教學,使學生領會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激起他們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
2.有利于提高學習質量。古詩詞教學的內容多種多樣,而古詩的類型也是風格各異,在小學的低段、中段和高段,對學生的要求也各有差異。在低端,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的理解能力還處于較低層面,因此只要求學生朗讀、背誦詩歌;在中段,三四年級的學生思維和理解能力較之前有所提升,因此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領會詩歌大意,體驗情感,展開想象;在高段,五六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能夠在自學的基礎上了解詩歌,同時還通過語調、重點字詞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
3.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教師進行詩歌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詩詞的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學生通過學習古詩詞,了解了詩歌大意,懂得詩歌抒發(fā)出來的的情感。小學生在寫作時可以加入一句詩歌,使其作品具有一定的審美。同時,進行古詩詞教學,學生可以學到各個朝代的歷史、作者的寫作背景、修辭手法,詩歌名句分析等。對學生來講,他們獲得了一些文學基礎知識和文學欣賞的能力,為詩歌創(chuàng)作提供了一些方法、技巧。
4.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會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小學生具有愛幻想的特點,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小學古代詩歌,其配圖也具有一定的動畫色彩,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被學生更加清晰的理解、領會。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會引導學生的發(fā)散思維,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發(fā)散想象力,在這首詩中學生看到了什么,給學生留下想象的空間。
通過對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古典詩歌的分析,我們了解了古詩詞的選編情況、現(xiàn)狀和學習詩詞的意義。不可否認的是,詩歌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從先秦時期到現(xiàn)在,詩歌中蘊含的情感、表達手法和作者宣泄的情感無不在影響著我們一代又一代。通過學習古詩詞,使學生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提高學生的古典文化素養(yǎng),為我們進行高年級的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曹瑩.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古詩詞選編新變分析[J].現(xiàn)代商貿工業(yè),2020,41(18):171-172.
[2]中華人民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Z].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李寶娟.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研究[D].安慶師范大學,2020.
[4]李寶娟.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研究[D].安慶師范大學,2020.
(作者單位:喀什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