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章
內容摘要:中國古詩詞的閱讀鑒賞是中學階段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在鑒賞過程中,如何更好更快的抓住關鍵進行解讀鑒賞,我覺得“以詩解詩”是一個較好的方法,用已經學習過的、較為熟悉的詩歌作為對比解讀的參照物,尋找詩歌之間的有相似性的地方進行比較對比,就可以見出異同,理解起來就相對容易。
關鍵詞:以詩解詩 中國古典詩詞 對比閱讀
詩歌是文學藝術中最精華的作品,是文學藝術中最為珍貴的藝術。在中國,讀詩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孩子從牙牙學語時,家長們就會將最為易讀易記的詩詞教給孩子們,讓孩子們背誦。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兒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床頭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等。雖然,對于詩歌接觸較早,但由于諸多條件的限制,諸如家庭教育環(huán)境的不同,教育方式的不同等原因,這種小時候的詩詞教育的延續(xù)性并沒有跟上。所以,小時候耳熟能詳的一些詩歌可能會深入人心,但隨著教育的深入,在進入中學階段,真正能夠鑒賞中國古典詩詞曲的情況并不如人意,甚至可以說,中國古典詩詞曲的鑒賞卻成了學生學習語文時最大的難題。鑒于此,我想何不利用未入學或上小學時背誦的那些熟悉的詩歌來對比鑒賞新的詩詞曲。因此,“以詩解詩”其實何嘗不是一種相對較易把握的解詩技巧呢?循著這一思路,我對以詩解詩,對比鑒賞的方法做了一些研究,希望能對學生一點啟發(fā)。
“以詩解詩”就是用已學詩歌來解讀未學的詩歌,當然,已學的詩歌與未學詩歌之間要有契合點,即二者之間有可以對比閱讀的基礎,參照已學詩歌具體內容,手法技巧,意象意境,思想情感等方面,通過對比鑒賞達到對未學詩歌的鑒賞。
一.“以詩解詩”,喚醒已學知識,為鑒賞未學新詩厘清方向
學生從小學到初中,對于詩歌的題材、藝術手法等都有一定的接觸,在遇到有相似內容的未學詩歌時,可以將從小學到初中所學詩歌進行對比,從而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如題材、手法、意象、典故等知識。在解讀詩歌時,我們可以通過詩題、作者、詩中的意象等確定詩歌的題材范圍,從題材進而聯想到相關題材詩歌在思想內容、情感表達、意境營造、藝術手法等方面的特征,大體上可以框定詩歌鑒賞的角度和范圍等。
如以物為主的詩歌標題和詩歌中有描寫物的特點的詩歌一般為詠物詩,詠物詩一般要具體描摹物的特點,可能描寫物的某一細微的特點,可能描寫物的整體風貌,可能是對物的外部特點進行描寫,也可能是對物的內在品質的進行刻畫。然后由詠物詩的這些特點,自然可以想到詠物詩所寫內容,所抒情感,所用手法等。詠物詩一般通過對物的描寫,或表達對某物的喜好,或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由物及人,表達對某種精神品質的贊美或厭惡。同時,也可以欣賞詠物詩在描寫物的特點時所用的正面或側面的描寫。
下面我們以鄭谷的《海棠》一詩為例來具體分析。
海 棠
鄭谷
春風用意勻顏色,銷得攜觴與賦詩。
秾麗最宜新著雨,嬌嬈全在欲開時。
莫愁粉黛臨窗懶,梁廣丹青點筆遲。
朝醉暮吟看不足,羨他蝴蝶宿深枝。
標題《海棠》是一種花,典型的一物,點明了這首詩是一首詠物詩,根據詠物詩的相關內容可以大概想到詩歌會寫到的內容,順著詠物詩的欣賞方向去解讀詩歌即可。首先,直接找出詩中直接描寫和側面描寫海棠特點的詩句,分析詩中寫了“海棠”的那些特點?運用了哪些手法?通過讀詩發(fā)現,詩歌八句,四聯,頷聯“秾麗最宜新著雨,嬌嬈全在欲開時?!笔侵苯用鑼懙脑娋?,其余三聯六句都為側面烘托之筆。頷聯兩句直接寫出了海棠的兩個特點:一是經雨之后清新秀麗,二是欲開之時的嫵媚嬌嬈。這兩個特點足以引起人們對海棠美的聯想,其喜愛憐惜之情已盡顯。但詩人更從側面對其進行了烘托。一是海棠之美令詩人為其美所陶醉,飲酒賦詩以歌之,即“攜觴與賦詩”。二是連美女莫愁因海棠之美而懶于梳妝,“莫愁粉黛臨窗懶”。三是丹青妙筆的畫家也難以運筆畫出它的美來。四是“朝醉暮吟看不足,羨他蝴蝶宿深枝。”詩人陶醉于海棠之美,早晚都來欣賞,但就是不能和海棠在一起,于是仿佛羨慕蝴蝶可以與海棠形影不離,從而表達了海棠的美是看不夠,欣賞不盡的。詩人對海棠的喜愛之情之深之濃之重可見一斑。通過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把海棠之美描寫得盡善盡美,引人遐想,回味無窮,感情表達的自然而然。
同樣,其他題材的詩歌賞析亦是如此,手法的運用亦可聯想對比。在平時的詩歌賞析中要善用聯想,用已知的知識來解決新問題,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詩解詩”,對比閱讀,提升對新的詩歌的認識
在學習解讀新的陌生的詩歌時,利用已經學習過的相關的具體詩句進行對照解讀,在喚醒學生對已學知識的記憶,不僅可以加深印象,還可以理解的更加透徹深刻,通過對比閱讀,對新的詩歌的理解就更為容易。
和中齋韻 (宋)文天祥
功業(yè)飄零五丈原,如今局促傍誰轅。
挽首北去明妃淚,啼血南飛望帝魂。
骨肉凋殘唯我在,形容變盡只聲存。
洪流千古英雄恨,蘭作行舟柳作樊。
在解讀文天祥的《和中齋韻》中,其中前四句“功業(yè)飄零五丈原,如今局促傍誰轅。挽首北去明妃淚,啼血南飛望帝魂?!敝羞B用諸葛亮隕落五丈原、昭君出塞、望帝啼血三個典故,如果能將已學知識中三個典故的內容和意義理解透徹的話,這里就不難理解了。首句用諸葛亮隕落五丈原的典故,交代自己的處境,諸葛武侯可謂是蜀國的定海神針,他的隕落就意味著蜀國的破滅,局勢令人唏噓,詩人感覺自己此時的處境和當時諸葛亮是何等的相像,失落失望痛苦之情不言而喻。“挽首北去明妃淚”用了昭君出塞的典故,杜甫在《詠懷古跡(其三)》這首詩中寫到“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昭君出塞有對家鄉(xiāng)親人的不舍,有對遠嫁匈奴的不情愿,更有無能為力的不甘心。此時詩人被俘北上,內心的情感可能比昭君有過之而無不及。戰(zhàn)爭失利,國家面臨破滅的危險,人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自己卻又被俘,無力反抗,無能無力,這種處境,這里的不甘心,不愿意,無可奈何是誰都無法感知的?!疤溲巷w望帝魂?!本淙菀鬃屓讼氲嚼钌屉[《錦瑟》中的“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其中所表達的亡國之悲不言自明。
在解讀唐代詩人李華的《春行即興》中的“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時,可以聯想到杜甫《蜀相》中的“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兩句,用已知知識很容易看出詩中所要表達的物是人非之感;理解唐代詩人溫庭筠《蘇武廟》中的“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兩句時,也可以聯想到《蜀相》中的“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兩句詩都寫的是祠堂廟宇,都是環(huán)境描寫,二者相似之處非常明顯,“高樹兩茫然”“柏森森”都寫出了祠堂廟宇處在高大蒼翠的樹木掩映之下,一片莊嚴肅穆的氣氛自然而出,不由讓人對詩中主人公產生仰慕之情。在解讀蘇軾《南鄉(xiāng)子·梅花詞和楊元素》中的“寒雀滿疏籬,爭抱寒柯看玉蕤”時,可聯想到宋代詩人林和靖的《山園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和斷魂”都是通過擬人化的手法寫禽鳥被花的美艷所吸引,其實是用側面烘托花之美。運用已學詩句解讀新的陌生的詩歌,常常會令人茅塞頓開,困難往往會迎刃而解。
三.“以詩解詩”,開闊視野,積累詩歌鑒賞的知識與方法
以詩解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達到加強積累,開闊視野,積累詩歌鑒賞的知識和方法,提高詩歌解讀鑒賞能力。當讀詩解詩達到一定量的積累時,解讀詩歌的能力自然會提高。正如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
解讀詩歌的過程中,通過對比閱讀,以詩解詩,做好知識的梳理與整合,積累一定量的詩歌鑒賞知識和技巧,比如對于同類型的詩歌可以進行整理,形成詩歌解讀系統,最后達成共識。如對詠史懷古詩來講,往往有一種借助一些自然事物來表達世事無常,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情感。做好知識的梳理整合,形成知識鏈條,可以組成意象群。如李白的《蘇臺覽古》《越中覽古》,劉禹錫的《烏衣巷》《石頭城》中的“明月”意象,年年望相似的明月,見證了過去,也見證著未來,更映照著現在;當時宮女如花的越王宮殿里,如今只有鷓鴣鳥飛來飛去;曾今是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的王謝家中的燕子,如今卻變成了尋常百姓的住所,世事無常,物是人非都在這些自然的物象上體現出來。“明月”“鷓鴣”“燕子”這些意象的意義和作用自然就深入學生的心理并形成固定的意義被理解和運用。同樣如用典抒情、虛實結合、動靜結合、借景抒情等抒情方式的賞析思路和方法,可以通過以詩解詩的對比解讀方法進行鑒賞,并提煉形成知識系統,在鑒賞中可以借鑒使用。
中國古詩詞是中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精品,但在賞析解讀時存在一定的問題,本文所做的探究,只是個人在教學中的一些經驗總結,要真正做到讀懂會鑒賞,所需要的知識和方法還很多,可以多思考多探究。
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一般規(guī)劃課題《對比教學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的課例研究》,課題立項號為GS[2019]GHB1864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甘肅省合作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