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健文,黃穎萍
(開平市中心醫(yī)院外五科,廣東江門 529300)
混合痔是因肛管皮下與直腸尾端黏膜下移或發(fā)生靜脈曲張引起,患者常有大便帶血、肛門腫塊脫出及肛門墜脹感等癥狀表現(xiàn)。研究表明,目前混合痔在全球范圍內的發(fā)病率高達40%,嚴重影響著患者的健康與生活[1]。混合痔通常需要盡早治療,尤其是Ⅲ ~ Ⅳ期痔,一般采用手術切除治療。外剝內扎術是既往臨床最常采用的一種痔處理手段,但存在創(chuàng)面較大、疼痛較明顯等問題。高頻電刀無縫扎痔切除術是近年肛腸科醫(yī)師根據(jù)傳統(tǒng)手術改良得出的一種新術式,不僅兼具傳統(tǒng)外剝內扎術的優(yōu)點,同時還具有手術難度低、出血少、疼痛輕等多種優(yōu)勢[2]。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頻電刀無縫扎痔切除術對混合痔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開平市中心醫(yī)院2015年6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86例混合痔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3例。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5、18 例;年齡 23~68歲,平均(34.82±5.69)歲;病程1~16年,平均(7.33±2.06)年。觀察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 23、20例;年齡 25~69歲,平均(35.03±5.72)歲;病程1~15年,平均(7.29±2.10)年。將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進行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進行對比分析。納入標準:符合《痔診斷和治療指南(2010修訂版)》[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具備手術指征者。排除標準:合并重要臟器功能疾病者;既往有痔切除手術史者;惡性腫瘤患者?;颊呒凹覍俸炇鹬橥鈺狙芯拷涢_平市中心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傳統(tǒng)外剝內扎術治療,腰麻后,于側臥體位下擴肛,于外痔邊緣皮層作“V”字切口,同時繼續(xù)切至齒狀線上端;將切口部位的皮膚上提,確定痔核位置后,在其基底位置行鈍性剝離,并對曲張的靜脈團和痔組織進行游離,順著直腸縱軸方向,從根端夾住內痔,采用中彎鉗給予雙重縫扎,術畢對切口鄰近皮膚進行適當修整。觀察組患者在高頻電刀下行無縫扎痔切除術治療,在截石位、腰麻下給予擴肛,使肛門括約肌完全放松,再根據(jù)內痔與肛管周圍累及情況,對術中切除范圍進行設計;通過止血鉗鉗夾痔核外端皮層并往上提,在另一止血鉗輔助下于靠近齒線的位置將痔核內皮層上提;于外痔以外約1 cm處作“V”字形切口,利用高頻電刀(電切模式)完成該操作,并往外括約肌皮下部位切開;完成后對痔核、括約肌進行電切剝離,通過電凝處理滲血點或以鉗夾電凝控制出血;再于止血鉗配合下,對痔基底部做鉗夾電凝處理,于痔遠端做痔核切除;術畢修整周圍皮緣,合理延長切口長度,確保術后引流通暢;將油紗條放入肛管內進行引流,并妥善包扎和固定切口,按常規(guī)標準給予補液、預防性抗生素用藥、使用痔瘡膏納肛等處理。
1.3 觀察指標 ①手術基本情況。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平均術中出血及切口愈合時間。②疼痛癥狀及肛緣水腫情況。疼痛癥狀以數(shù)字評定量表(NRS)[4]為參照進行測評,計分0~10分,分值越高,說明疼痛癥狀越明顯。肛緣水腫采用6級評分法[5]測評,分值范圍為0~6分,分值越高,說明肛緣水腫越嚴重。③炎性指標。分別于術前與術后7 d采集兩組患者的肘靜脈血3 mL,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5 min取血清,通過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法測定白介素 -6(IL-6)與白介素 -17(IL-17)水平。④手術安全性。統(tǒng)計兩組患者術后發(fā)生肛門狹窄、脫線期出血的情況,術后隨訪6個月,統(tǒng)計復發(fā)率(即術后外痔有疼痛、腫脹表現(xiàn),或內痔脫出,有出血癥狀,需要進一步用藥或手術處理)。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手術基本情況 與對照組比,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切口愈合天數(shù)均顯著縮短,平均術中出血顯著減少,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基本情況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基本情況比較()
切口愈合時間(d)組別 例數(shù)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對照組 43 40.52±8.93 13.89±6.33 16.82±3.29觀察組 43 26.75±4.87 7.16±3.14 13.46±2.54 t值 8.877 6.246 5.301 P值 <0.05 <0.05 <0.05
2.2 疼痛癥狀與肛緣水腫情況 術后3、7 d兩組患者肛緣水腫評分及觀察組患者疼痛癥狀評分均逐漸下降,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疼痛癥狀與肛緣水腫情況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疼痛癥狀與肛緣水腫情況比較(,分)
注:與術后3 d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 疼痛癥狀 肛緣水腫術后3 d 術后7 d 術后3 d 術后7 d對照組 43 5.62±1.73 4.87±1.79 3.28±1.02 2.05±0.75*觀察組 43 4.89±1.64 3.02±1.46* 2.33±0.81 1.49±0.68*t值 2.008 5.252 4.782 3.627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炎性因子 術后7 d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均較術前下降,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術前比,#P<0.05。IL-6:白介素 -6;IL-17:白介素 -17。
組別 例數(shù) IL-6(ng/L) IL-17(ng/mL)術前 術后7 d 術前 術后7 d對照組 43 24.74±7.83 15.63±7.65# 68.92±12.91 48.46±8.83#觀察組 43 25.33±8.79 10.12±4.50# 70.31±14.88 36.14±10.35#t值 0.329 4.071 0.463 5.938 P值 >0.05 <0.05 >0.05 <0.05
2.4 并發(fā)癥與復發(fā)率 與對照組比,術后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與復發(fā)率均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與復發(fā)率比較[例(%)]
混合痔的病因較為復雜,如妊娠分娩、久坐久站、Ⅱ ~ Ⅲ期內痔治療不及時等均可能導致混合痔形成。目前臨床對混合痔的處理以手術切除為主。傳統(tǒng)外剝內扎術雖有治愈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恢復較緩慢等,若術中縫扎不到位,還可造成術后早期大出血,嚴重影響手術治療效果[6]。
高頻電刀不僅能夠為操作手術者提供更加清晰的手術術野及解剖層次,同時其電凝與物理切割促凝作用,還可大大減少組織損傷,減少術中出血;在混合痔的臨床處理中應用高頻電刀,還可達到套扎與切除同步完成、術后無需拆線的效果。與傳統(tǒng)外剝內扎術相比,高頻電刀還具有操作難度低、耗時少、術后恢復快等多種優(yōu)勢。秦文祥等[7]研究將高頻電刀用于重度混合痔的治療,發(fā)現(xiàn)該手術能夠在保留必要的黏膜橋與皮橋下,徹底剝除痔核及括約肌,做到充分引流,這對加快創(chuàng)面修復、減輕疼痛及防止切口邊緣肉芽增生等具有顯著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切口愈合天數(shù)、術中出血量均優(yōu)于對照組,其原因在于高頻電刀手術術野清晰,操作難度較低,加上術中可電凝加熱處理組織,故而較傳統(tǒng)手術更能夠節(jié)省操作用時,減少術中出血。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3、7 d疼痛癥狀及肛緣水腫測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與對照組比,術后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及復發(fā)率均顯著降低,推測其原因可能在于高頻電刀手術可有效解除患者術后括約肌痙攣的問題,利于減輕疼痛;其對痔基底部的無縫扎處理,可避免影響肛門口徑,有效減少了術后肛門狹窄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此外還可避免過度縫扎或結扎而加重局部水腫;而且良好的引流也為創(chuàng)面愈合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可縮短創(chuàng)口愈合時間,預防術后復發(fā)[8]。
IL-6、IL-17等炎性因子對中性粒細胞凋亡有抑制作用,可加快炎癥發(fā)展。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7 d觀察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其原因可能在于高頻電刀無縫扎痔切除術對機體的創(chuàng)傷較小,手術引起的機體應激反應更輕,因而術后各項炎性因子水平較低,這也是患者術后創(chuàng)面愈合更快、復發(fā)率更低的一個重要原因[9]。
綜上,對混合痔患者應用高頻電刀無縫扎痔切除手術處理,在減少術中出血、加快創(chuàng)口愈合、促進炎性因子清除、減輕疼痛及肛緣水腫等方面效果顯著,同時該術式的并發(fā)癥較少,復發(fā)率也較低,無論手術療效或安全性均更有保障,可作為今后臨床治療混合痔的首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