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堅
【摘? 要】在學習任務群背景下,學生完成真實情境下的任務——辯論賽,教師融入思辨性教學,力求改變傳統(tǒng)議論文寫作策略性知識的教學模式,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強化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性閱讀能力,本文基于學習任務群的思辨性閱讀,對強化學生思辨和表達能力的策略進行深入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學習;思辨性閱讀;表達
中圖分類號:G633.3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18-0108-02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learning task group, students complete the task under the real situation-the debate competition, the teacher integrates speculative teaching, and strives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strategic knowledge of argumentation writing. Under this teaching mod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will be stimulated. , Strengthen expression ability, cultivate students' speculative reading ability. Based on the speculative reading of the learning task group, this article conducts in-depth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of strategies to strengthen students' speculative and expression ability.
【Keywords】Learning; Speculative reading; Expression
一、展開對話,碰撞思辨火花
閱讀并不僅僅是培養(yǎng)學生識字和語言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因此思辨性閱讀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活動能力,即思辨性能力的培養(yǎng),在傳統(tǒng)閱讀教學中,教師通常采用的是教師講解,學生記錄的教學方式,這種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學習內容的教學方式,雖然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但是對于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以及思辨性能力,將會產生阻礙作用,無論是生本對話還是師生對話、生生對話都能啟發(fā)學生解放思想,多角度思考問題,改變你說我聽,你教我學的傳統(tǒng)模式,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對話中,思辨介入閱讀之中,學生自然會針對文本內容產生,為什么會這樣,問題出在哪里等思維活動,對話的過程是不斷質疑,不斷去假,逐步求真的過程。
例如,在講解《項脊軒志》這篇閱讀時,組織并引導學生與教材對話,從對話中,引導學生對親情說和悲情說的理解,在得出此結論的基礎上,學生闡述自己的理解和見解,最后與同學進行對話,主張親情說的同學認為文章寫到了自己的祖母、母親和妻子,寫出了與她們相關的生活細節(jié),借項脊軒展現(xiàn)物是人非,世事滄桑,三世變遷,抒發(fā)了對祖母、母親和妻子的懷念,由此認為是抒寫親情之作。而主張悲情說的同學認為雖然文章寫到對祖母、母親和妻子的懷念,但文章敘述的中心是項脊軒,文章寫了這個百年老屋南閣子的幾次變化,展現(xiàn)的是大家族的家道中落,也寫出在此讀書久不效,寄寓個人對生不逢時的失意人生和悲劇命運的感慨,故而是悲情說。
二、設疑啟發(fā),強化思辨意識
通過質疑和釋疑這樣的一個辯證過程,來實現(xiàn)和完成思辨性閱讀,在此過程中,會伴隨著各種疑問的出現(xiàn),針對各種問題,大腦開始活躍,對此將用思維的力量去解決這些問題,或者針對問題開始進行尋找依據,基于此,教師充分利用這一思維特點,設置具有啟發(fā)式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問題的答案,在思維碰撞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從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積極設疑能夠迅速將學生引入學習狀態(tài),通過學生對問題的獨立思考來看其思考的價值,通過答案的組織、知識的重組來看其思考的深度和思維的嚴密,一切思考與探究都應圍繞文本進行,閱讀文本的過程既是一個產生疑惑的過程更是一個思考和釋疑的過程。
三、整合建構,提升思辨能力
文本即是思維訓練的材料和資源,獨立的文本是思維資源也是零散的,這就需要我們要整合已有資源,使各類資源在一定的中心下綜合,相互作用建構一個新的整體,形成一體化,它對教師和學生的思維品質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是力圖建立一個學習任務群,建構是在學習的基礎上獲得新的知識,整合建構需要教師主動地開發(fā)課程資源,提供給學生與課文相關聯(lián)的需要思辨的閱讀材料,在閱讀過程中,對于相關資源進行整合,通過尋找思維對閱讀中產生的疑問提出相關見解,進而實現(xiàn)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的目的,實現(xiàn)這一過程,是通過靈活和創(chuàng)新思維活動來完成的,這樣的一個教學和學習過程,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和素質,學生通過不斷地進行思考、辨析以及判斷和推理,最終通過思辨思維得出正確的結論。
四、學習任務群下的“自我辯駁法”應用的教學設計
(一)真實情境下的學習任務:舉行辯論賽
通過辯論,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變性思維能力,學生通過確定觀點到破例觀點的過程,需要多方面的論述,并收集各種材料進行整合,來支持自己的觀點,還需要搜集多方面的資料,以防對方批駁自己的觀點,在這一過程中,正反方為了使自己的觀點無懈可擊,他們會將自己虛擬成對方,對自己的觀點找出漏洞和質疑,并進行反駁,即“自我辯駁法”,在此種辯駁法中,首先對概念進行界定和行文邏輯分析,然后提出相關問題進行自覺追問和自我質疑,對此,我們可以組織和舉行一場辯論賽,在實際情境下完成辯論的學習任務,這也是一種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通過辯論可以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參與辯論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通過自主和自愿的前提下,進行任務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自我辯駁意識的提升。
(二)學習路徑的建構
基于學習任務群的任務能夠更好地完成和實現(xiàn),筆者設計了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盡可能為學生學習和完成任務鋪設良好的階梯。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通過“踐”,即學生通過實踐組成正反方,其他剩余的學生組織成觀眾和裁判,正反兩方學生進行質疑和辯解,這一過程是非常激烈的,并且通過質疑和辯解,雙方不斷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觀點和結論,促進自己觀點更加嚴密,盡可能不讓對方找到漏洞,不留給對方可攻擊的把柄和機會,雙方在質疑和辯論的過程中,不僅要說服對方,同時對自己的觀點也要進行深入的論證,向對方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通過這樣的學習和鍛煉,無論是正反方的學生,還是作為觀眾和評判員的學生,其思辨能力和思維都會有所提升,實現(xiàn)其辯駁能力提升的重要目標。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通過“論”,即通過學生進行討論,將學生分為匯報思路、亮點和成果幾個小組,首先進行自我評價,然后生生之間進行相互評價,學生也參與評價之中,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環(huán)節(jié),也激發(fā)學生的競爭意識,進而實現(xiàn)學生思維能力提升的教學目的。
(三)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促進
辯論是激烈的,也正是這種激烈的辯論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辯駁意識,把“自我辯駁”意識轉變成自己的寫作能力和思辨性能力,在這樣真實情境的基礎上完成學習任務,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質量和效率,可以向學生推薦蘇洵的《六國論》和《納諫以自善,秉己以自立》等比較典型的作品,學生通過閱讀一些經典的作品,可以從中學到一些關于辯駁的有效方式,然后將其運用到辯論賽中,學生在學習任務群背景下,不再是傳統(tǒng)教學中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主動探尋、自主學習整合,學生的思辨性閱讀和表達得到了極好的促進。思辨思維和批判性思維也由此得到發(fā)展。
五、結語
綜上所述,給予學習任務群的視域下,進行思辨性閱讀教學的實踐,需要教師對具體學習的環(huán)節(jié)和路徑進行詳細設計,環(huán)環(huán)相扣,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思辨性閱讀與表達。除此之外,辯論結束后的評價需要多元化,從不同角度去評價和反饋,這樣對學生完成任務有更好的鼓勵和激勵作用。
注:本文為福建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專項課題“基于學習任務群的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策略研究”(課題立項編號:Fjjgzx18-19)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鄧彤.寫作任務情境:何以需要,如何創(chuàng)設[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9(06).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