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偉珠,黃燕芬,陳淑懷
(汕頭市潮陽大峰醫(yī)院 廣東汕頭 515154)
糖尿病屬于慢性基礎代謝性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T2DM)最為常見,其發(fā)生主要與遺傳、環(huán)境等因素相關,T2DM患者體內胰島素抵抗或分泌量減少,血糖代謝速率降低,機體長期處于血糖代謝紊亂的狀態(tài)下,可引發(fā)酮癥酸中毒、血管病變、神經(jīng)病變等糖尿病并發(fā)癥[1-3]。因此,T2DM患者診療期間需嚴格控制血糖水平。T2DM患者的治療護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積極采取干預措施、保持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大部分患者的病情進展均能得到有效控制。然而臨床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T2DM患者的護理干預效果并不理想,常規(guī)健康教育活動并未能引起患者對疾病的重視,患者在自我管理期間易產(chǎn)生松懈情緒,導致血糖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病情反復發(fā)作[4]。部分研究針對糖尿病患者應用延續(xù)性健康教育,發(fā)現(xiàn)該方案可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有助于穩(wěn)定病情[5]。信息、動機、行為技巧(IMB)模型是一項基于健康行為改變所建立的理論模型,廣泛應用于各類慢性病的康復管理中,該理論圍繞可能影響患者健康行為表現(xiàn)的相關因素加以剖析,并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將其與健康教育活動相結合,有助于培養(yǎng)患者的健康意識,提升護理管理的實效性,但有關于IMB模型聯(lián)合健康教育在T2DM患者中的應用少見報道[6]。本研究基于此,利用基于IMB模型的延續(xù)性健康教育對T2DM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并觀察其具體應用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6月1日~2020年6月30日收治的118例T2DM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7]診療標準,空腹血糖(FBG)≥7.0 mmol/L,餐后2 h血糖(2 hPG)≥11.1 mmol/L;②自主使用智能手機者;③就診及后續(xù)復診均于本院進行者;④精神及認知正常者;⑤糖尿病病情處于穩(wěn)定期者。排除標準:①1型糖尿病患者;②心、肺、腎、肝嚴重損傷者;③合并嚴重糖尿病并發(fā)癥者;④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⑤合并嚴重心理疾病者;⑥合并免疫系統(tǒng)功能異常者;⑦合并甲狀腺功能異常等其他代謝異常疾病者;⑧需持續(xù)住院觀察治療的重癥患者;⑨合并惡性腫瘤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9例。觀察組男35例、女24例,年齡19~40(28.12±3.18)歲;病程9個月~4年,平均(2.32±0.68)年;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18例,初中至高中17例,大專及以上24例;體質量指數(shù)(BMI)(24.59±2.25)。對照組男38例、女21例,年齡18~42(27.85±3.12)歲;病程10個月~5年,平均(2.45±0.81)年;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15例,初中至高中18例,大專及以上26例;BMI(24.94±2.37)。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由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通過,患者及家屬簽署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與護理。出院前由醫(y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有關糖尿病、護理方法的健康知識教育,指導患者管理血糖水平、調整飲食、控制體重、保持日?;顒恿俊㈩A防糖尿病并發(fā)癥,關注患者心理狀態(tài)變化,給予心理干預。出院后遵醫(yī)囑服藥并定期復診。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應用基于IMB模型的延續(xù)性健康教育干預,具體方案執(zhí)行如下。①成立護理干預團隊。邀請1名主治醫(yī)生、1名主管護士、2名責任護士參與研究,小組成員需認真學習有關IMB模型的相關理論知識和延續(xù)性護理理念,共同討論并設計IMB模型在健康教育中的具體應用方案,確立延續(xù)性護理干預的時間和內容安排及各小組成員的職責分工。②信息干預。出院前,通過面談的形式了解患者對T2DM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由護理人員對患者實施針對性的健康教育,結合疾病知識手冊、視頻動畫等工具,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向患者講解疾病的發(fā)生進展、治療護理方法,采用當場提問的方式考核患者學習情況,對未完全掌握的部分進行重復講解;邀請患者加入微信交流群,關注本院建立的公眾號平臺,每周由醫(yī)護人員編輯糖尿病相關文章并以公眾號推文的形式向患者推送信息,鼓勵患者進行自主學習,自我護理過程中遇到問題可直接在微信交流群內提出疑問,由醫(yī)護人員進行答疑解惑。③動機干預?;颊叱鲈汉竺總€月至少安排2次動機式訪談活動,向患者表達關懷和理解,幫助患者建立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感,鼓勵患者傾訴內心感受,認真傾聽并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結合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優(yōu)秀案例向患者說明健康行為在疾病治療過程中的重要性,講述不良行為習慣對病情惡化的具體影響,引導患者重視自身健康,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培養(yǎng)患者的健康意識,激發(fā)患者主動參與執(zhí)行護理計劃的積極性,幫助患者分析自身病情進展狀況,與患者共同溝通并制訂個性化的自我管理計劃。每次進行動機式訪談活動時,幫助患者進行階段性評估、總結近期健康行為表現(xiàn);對完成較好的部分給予支持和表揚,鼓勵患者繼續(xù)堅持;對完成較差的部分進行原因剖析,通過強化性健康教育激活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識,盡快適應護理計劃節(jié)奏。④行為干預。要求患者認真記錄每日自我管理計劃執(zhí)行情況并于微信交流群內進行打卡,鼓勵患者多與群內其他病友交流并學習優(yōu)秀的糖尿病自我管理經(jīng)驗;可邀請患者家屬參與護理管理,多給予患者陪伴和關愛,協(xié)助督促患者認真完成護理任務;通過微信線上指導正確的護理方法和技巧,幫助患者及時糾正錯誤的行為習慣,并根據(jù)患者每日任務完成情況評估患者對護理計劃的適應性,適當調整護理計劃目標。兩組均持續(xù)干預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血糖變化:采用羅氏血糖儀檢測兩組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FBG、2 hPG的水平變化。②疾病感知控制水平:分別于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采用簡易疾病感知問卷(BIPQ)對T2DM患者的疾病感知控制水平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9個條目,除開放性條目外其他條目均以0~10計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患者對疾病的感知控制程度越高。③治療依從性:參照王欣等[8]制定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調查量表,該量表包括遵醫(yī)服藥、心理健康、飲食控制、適量運動、血糖監(jiān)測5個維度、50個條目,單一條目按照完成情況分別計0~3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依從性表現(xiàn)越好。④自我管理能力:分別于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采用糖尿病自我管理量表(SDSCA)[9]評估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該量表包括飲食、運動、治療/藥物、并發(fā)癥、血糖監(jiān)測、危險因素共6個管理維度、36個條目,單一條目分別計0~5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自我管理能力越強。⑤生活質量:分別于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采用糖尿病特異性生活質量測定量表(DSQL)[10]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該量表包括治療、生理、心理、社會關系4個維度、27個條目,單一條目分別計1~5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
2.1 兩組干預前后FBG、2 hPG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FBG、2 hPG比較
2.2 兩組干預前后BIPQ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BIPQ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干預前后治療依從性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治療依從性比較(分,
2.4 兩組干預前后SDSCA評分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SDSCA評分比較(分,
2.5 兩組干預前后DSQL評分比較 見表5。
表5 兩組干預前后DSQL評分比較(分,
醫(yī)學研究統(tǒng)計顯示,我國T2DM發(fā)病人群逐漸趨向年輕化,與代謝障礙和肥胖相關的T2DM發(fā)病率也在不斷上升[11]。該疾病治愈難度較大,目前臨床醫(yī)學主要采用健康管理方案結合降糖藥物控制病情進展,T2DM患者由于發(fā)病時間較早,到晚期階段胰島功能下降程度更嚴重,預后情況普遍較差,應實行早期聯(lián)合干預方案,及時進行血糖管理控制[12]。本組患者易輕視糖尿病對自身健康的影響,患者的健康意識和對疾病的認知將會直接影響到其行為表現(xiàn),如何幫助患者強化對疾病的認知,激發(fā)患者執(zhí)行護理計劃的積極性,使其能夠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這類問題為臨床改進護理方案提供新思路。
常規(guī)護理方案主要于患者住院期間或復診時進行,受時間和地點限制,出院后的隨訪工作難以對患者的自我護理環(huán)節(jié)起到實質性幫助[13]。本研究所采用的護理干預方案將IMB理論模型與延續(xù)性健康教育相結合,目的在于通過擴大化健康教育對患者意識行為的影響,以內在動機驅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使患者逐漸形成自我管理的思維慣性,積極主動地配合護理工作開展[14]。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BIPQ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表明基于IMB模型的延續(xù)性健康教育干預,可提升患者對疾病的了解程度,增強病情的主觀控制感。延續(xù)性健康教育通過微信等線上交流平臺指導患者在院外繼續(xù)學習有關疾病和護理的相關知識,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疾病認知水平、消除不良認知;通過定期安排動機式訪談活動,醫(yī)護人員可實時了解患者近況,以支持和鼓勵的形式幫助患者強化治療信心、積極應對困難,有利于降低疾病的不良影響。
有研究發(fā)現(xiàn),T2DM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可受患者自我效能、疾病應對方式、群體活動、受教育程度等多因素影響,自我管理能力的下降可導致患者治療依從性降低,不利于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FBG、2 hPG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依從性、SDSCA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在基于IMB模型的延續(xù)性健康教育干預下,患者通過學習理論知識,能充分認識到血糖管理的重要性,并對自我管理目標形成清晰的認識,通過反復健康教育激活患者堅持健康行為的動機,之后為患者提供持續(xù)性的指導和幫助,使患者內在的健康意識經(jīng)動機驅動得以順利轉化為外在行為表現(xiàn),在認真執(zhí)行服藥、飲食、運動各方面自我管理的前提下,患者體內的血糖水平得到有效的控制。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DSQL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贗MB模型的延續(xù)性健康教育干預能夠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幫助患者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患者在了解高血糖和疾病進展的危害后,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堅持認真執(zhí)行血糖管理計劃,提升血糖管理效果,改善身體狀況;患者可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的發(fā)生,與患者交流的過程中減輕對疾病的過度擔憂,在家屬和醫(yī)護人員的關心和幫助下,以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對青年T2DM患者應用基于IMB模型的延續(xù)性健康教育護理方案,可提升患者的血糖管理效率,強化患者對疾病的感知與控制水平,有助于患者治療依從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可提高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