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指出[1],胰島素抵抗同胰島β 細胞受損屬于2 型糖尿病發(fā)病的重要因素。通常情況下,罹患2 型糖尿病的患者需要接受長期臨床治療,進而控制病情進展,并改善患者生活質(zhì)量。現(xiàn)有研究 顯示[2],在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治療中,通過應用強化胰島素降糖方案能夠改善患者胰島β 細胞功能,但具體作用機制目前還未完全明確。但研究顯示,促泌素在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治療中存在重要作用。促泌素是一種從胰島素瘤細胞中檢定出來的EF-手型結(jié)合蛋白,具有促進人體胰島素分泌、改善β 細胞的作用。并且有研究指出[3],促泌素還同胰島素的代償性增加存在直接聯(lián)系。同時,由于亞洲人群身體較為瘦小,因此對非肥胖2 型糖尿病患者的分析更為貼切我國臨床實際?;诖?本次實驗圍繞早期胰島素強化降糖治療對新發(fā)2 型糖尿病非肥胖患者SCGN 表達水平的影響進行分析,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9 月~2019 年9 月 收治的新發(fā)2 型糖尿病非肥胖患者40 例作為實驗組,另選取同期健康體檢者40 例為參照組。參照組男25 例,女15 例;年齡40~69 歲,平均年齡(56.74± 5.58) 歲;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19.25~25.34 kg/m2,平均BMI(21.64±2.14)kg/m2。實驗組男28 例,女12 例;年齡40~70 歲,平均年齡(57.41±5.10)歲;BMI 19.38~ 25.84 kg/m2,平均BMI(22.17±2.53)kg/m2。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參與研究的糖尿病患者均符合2 型糖尿病的相關(guān)臨床診斷標準;患者實驗前未接受過降糖藥以及胰島素治療。排除標準:1 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有嚴重并發(fā)癥的患者;有惡性腫瘤、應激與感染情況的患者。本次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研究決定,準予進行。
1.3 方法 對實驗組患者采取早期胰島素強化降糖治療的方法,在患者血糖達標后(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血糖水平范圍7.8~10.0 mmol/L,采用餐時聯(lián)合基礎(chǔ)胰島素或2~3 次預混胰島素降糖治療方案。
1.4 觀察指標 觀察實驗組患者治療前,后SCGN水平,對比分析早期胰島素強化降糖治療對血漿促泌素表達水平的影響。檢測方法上,在患者剛?cè)朐簳r與接受治療2 周后,對患者進行血糖情況檢測,并留取 500 μl 的血漿,放于-80℃的環(huán)境下冷藏,以便用于SCGN 的檢測。SCGN 的檢測,引用雙抗體夾心酶免疫吸附實驗的方法,具體按照試劑盒要求的步驟進行相關(guān)操作。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實驗組的SCGN 水平(898.5±144.5)pg/ml 顯著低于參照組的(1234.7±160.2)pg/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9.856,P=0.000<0.05)。實驗組患者經(jīng)治療后的血漿促泌素水平為(1150.5±158.4)pg/ml,低于參照組的(1234.7±160.2)pg/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364,P=0.021<0.05)。但實驗組治療后的血漿促泌素水平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漿促泌素水平比較 (,pg/ml)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漿促泌素水平比較 (,pg/m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參照組比較,bP<0.05
有報道指出,截至目前我國的糖尿病發(fā)病率已達10%以上,其中2 型糖尿病患者約占糖尿病總?cè)藬?shù)的90%以上[4]。就目前的情況來看,2 型糖尿病患者尚無根治的方法,而在對2 型糖尿病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主要還是以血糖的控制為主。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指出[5],2 型糖尿病患者的發(fā)生同胰島素抵抗與胰島素分泌不足有關(guān),其中β 細胞功能的衰竭,在2 型糖尿病患者的進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與之相對應的是,促泌素在胰島素分泌的調(diào)控中同樣也有著重要的作用。這是因為,SCGN 本身可借助胰島素分泌的囊泡促進人體胰島素的分泌。并且,促泌素還能有效抑制人體β細胞的凋亡,并推動α 細胞向β 細胞的轉(zhuǎn)變[6],繼而使胰島能夠維系正常的形態(tài)。此前有研究表明[7],在去除小鼠的SCGN 基因后,其自身的胰島β 細胞數(shù)量也出現(xiàn)隨之出現(xiàn)減少的情況,并且還導致了糖耐量異常的狀況。所以,在對2 型糖尿病患者進行臨床救治的過程中,對血漿中的SCGN 表達水平進行考量,有著極為現(xiàn)實的意義。
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前,實驗組的SCGN 水平顯著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SCGN 水平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實驗組治療后的SCGN 水平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由此可見,實驗組患者的SCGN 水平要低于健康人群,但在接受早期胰島素強化降糖治療后,SCGN 的水平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相較于正常人群還有一定的差距,而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則同相應的病理學機制有關(guān)。正是在此種機制的影響下,早期胰島素降糖治療使人體的促泌素水平呈現(xiàn)出相應的變化,而通過對SCGN 水平的分析,還可以窺視β 細胞的損害情 況[8]。這是因為,早期胰島素降糖治療可以緩解高血糖對人體β 細胞的影響,這則有助于緩解胰島素抵抗的情況。另外,采用早期胰島素降糖治療的方法,還能夠降低高血糖對人體β 細胞的損害,緩解葡萄糖的刺激,從而使β 細胞能夠得到一定的恢復,這對于此后血糖的控制來講,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有研究指出[9],2 型糖尿病非肥胖患者在發(fā)病的過程中,其自身的胰島β 細胞會逐漸減少,而其功能同樣也會出現(xiàn)衰竭的狀況,這就使得人體的血糖隨之增高。面對這樣的情況,機體為能切實維系人體血糖的穩(wěn)定,剩余的β 細胞便會代償性的分泌胰島素,進而使胰島素增加。但就實際情況來講,此種方法無異于飲鴆止渴,從而導致β 細胞儲存的胰島素迅速離失,繼而使高血糖的情況更加嚴重。這中間,受到β 細胞數(shù)量的逐漸減少與葡萄糖反作用的抑制,促泌素的表達也會跟隨著其出現(xiàn)下降的狀況。因此,在對2 型糖尿病非肥胖患者進行早期胰島素加強治療的時候,人體血糖能夠得到有效降低與控制,這就使胰島素的抵抗與葡萄糖的反作用能夠有效改善。而上述這些殘存的β 細胞,因為并沒有過多地進行代償性分泌,所以其細胞功能就會得到一定的恢復,SCGN 水平也就會隨之增加。這也是許多2 型糖尿病非肥胖患者在接受早期胰島素加強治療后,血漿中SCGN 表達水平增加的重要原因。
所以,在對2 型糖尿病非肥胖患者進行早期加強治療后,β 細胞功能與血漿SCGN 水平會有所改善。而這則表明,臨床上對SCGN 的表達進行分析考量,則有助于對β 細胞功能的評估,同時這也證明了早期的胰島素加強治療,實際上能夠為β 細胞的保護,提供一定的支撐。本次研究的結(jié)果,同盛晨曦等[10]研究一致,表明早期的胰島素強化降糖治療可以提高SCGN水平,并能對β 細胞起到保護作用。但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樣本數(shù)量相對較少,所以無法對SCGN 水平改變同各項血糖指標之間的關(guān)系進行考量。不過通過本次研究可以確定的是,對SCGN 水平進行探究分析,將有助于強化對2 型糖尿病的研究,并能為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提供新的思路。這對于2 型糖尿病患者來講,有著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對2 型糖尿病非肥胖患者,采用早期胰島素強化治療的方法,可以提高血漿SCGN 水平,通過血漿SCGN 水平則可以對β 細胞的損害情況進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