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眉
【摘要】地理是學生在初中階段開始接觸的學科。學習地理知識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而且可以用于指導生活與生產(chǎn)。地圖教學具有較強的形象性,可以將抽象的文字進行形象化的解讀,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能力。文章對初中地理教學中運用地圖教學的意義與基本要求展開了論述。
【關鍵詞】初中地理;地圖教學;意義;要求
一、前言
地圖作為直觀再現(xiàn)地理狀況的一種實用工具,是地理研究與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如何高效地對地圖進行運用,是需要教師認真領會的。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合理使用地圖進行教學,可以有效地將復雜的地理問題簡單化,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學習能力。
二、合理運用地圖教學的意義
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利用地圖進行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
其一,一些較為抽象的地勢可以通過地圖進行直觀展示,并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可以更加凸顯出地圖的效果,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通過觀看地圖,學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記住高原、盆地、峽谷、丘陵的位置。學生也可以通過地圖更加清晰地認知到一些無法憑空想象的原理,比如發(fā)電風車為何需要在平原地區(qū)建立,為何要在河流下游建立造紙廠,為何會形成珠三角地區(qū)等。
其二,通過地圖教學,教師可以更加清晰地向學生展示人們?yōu)榱烁玫厣?,是如何對交通線路及生存地區(qū)進行選擇并建設的,也可以向學生展示祖國的壯麗山河。
三、合理運用地圖教學的要求
(一)利用地圖,理解抽象文字
在地理教學中,通常會出現(xiàn)一些晦澀難懂的文字內(nèi)容,使學生很難聯(lián)想到文字與場景如何進行結合,加深了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難度,降低了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為改變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對地理知識內(nèi)容進行轉換,將晦澀難懂的文字內(nèi)容轉變?yōu)樯鷦有蜗蟮牡貓D,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程度。地圖是地理課堂中最佳的輔助教具,利用地圖對晦澀的文字進行解說,可以提高教學效率與質(zhì)量。
以“大洲和大洋”為例,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是對各大洋和各大洲的數(shù)量進行統(tǒng)計,并認知大洲包圍了哪些大洋。這一地理問題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單純通過文字對這段內(nèi)容進行學習,不利于學生形成形象思維。所以,教師可以利用地圖引導學生學習本課知識,從而有效降低知識內(nèi)容的學習難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展示地圖,并讓學生從地圖中分別找到各大洋和各大洲,并在地圖輪廓中將名字填寫好。此外,教師可以引用一些圖文資料,讓學生找出亞非、亞歐、北美洲與亞洲、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并讓學生找到四大洋與七大洲的分布特點,然后將其輪廓圖在電子白板上進行展示。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將各大洋和各大洲的輪廓圖按照由小到大的順序在電子白板上進行展示,并將全球各大洋和各大洲的名稱在相對應的地圖上進行標注。
教師利用地圖引導學生認知大洲和大洋知識,有效提高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運用效果,使學生通過地圖對抽象的地理文字知識進行了理解,提高了初中地理教學效率和質(zhì)量,為學生后續(xù)學習更多的地理知識夯實了基礎。
(二)結合實際,提升畫圖能力
有一部分地理知識具有較強的概念性,學生會產(chǎn)生一定的理解難度。采用圖形與文字結合的教學模式,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實際,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地圖,提高繪制地圖的能力。地理試題一般較少涉及單純的文字知識,大部分都是結合地圖綜合考查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比如讓學生觀察地圖,然后回答相應的地理問題,或者根據(jù)文字內(nèi)容畫出地圖。這種考查內(nèi)容不斷增多,意味著畫圖成為地理課堂教學的常態(tài)。因此,提高學生繪制地圖的能力,有助于學生在地理考查中更好地發(fā)揮自身能力,提高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同時,在地理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動手繪制地圖,可以強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確保學生更加系統(tǒng)完善地對地理知識進行記憶,提高地理知識學習效率。再者,學生在繪制地圖的過程中,也可以對自身的想象力進行培養(yǎng),并鍛煉思維能力,有利于達到地理教學目的。
例如,關于中國和其他國家的人口分布、地形、地勢、湖泊、河海、氣候特點等知識點,這部分知識點晦澀難懂,卻是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內(nèi)容。比如學習長江的相關知識,眾所周知,長江是我國的第一大河,長江的發(fā)源地在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格拉丹冬峰西南側,干流流經(jīng)多個省份,包括青海、西藏、四川等,分為上游、中游、下游。關于長江的知識,歷來都是考查的重點內(nèi)容。因此,為有效提高學生對這部分內(nèi)容的認知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繪制長江干流流經(jīng)圖,使學生更加清晰地認知長江相關的知識,對知識形成更深刻的記憶,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
又如,有關人口分布的問題,單純通過文字進行教學,難以使學生產(chǎn)生具體的印象,不能形成有效的記憶。以畫圖的形式將人口分布的特點呈現(xiàn)出來,可以使學生清晰地認知不同地區(qū)的人口比例。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世界人口分布與中國人口分布兩個層面對人口分布的概念進行學習和理解。從總體來看,人口分布大體上分為稠密區(qū)和稀疏區(qū),教師可以利用不同的顏色對人口的分布區(qū)進行標注,使學生直觀清晰地看到人口分布的情況。從世界范圍來看,人口分布的特點存在不均勻的情況,世界上陸地總面積不足10%的陸地上卻聚集了90%以上的人口;在水平方向上,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占世界人口的90%,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并且,北半球人口大都集中在北緯20度~60度之間的亞熱帶和溫帶地區(qū)。在地圖上用顏色將人口分布區(qū)域標注出來,能夠使學生更加清晰地認知人口分布的情況。從我國的人口分布來看,東部沿海地區(qū)人口稠密,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等城市人口密度大;四川盆地以及中部平原人口也稠密,代表城市有成都、鄭州、武漢;西部地區(qū)人口稀疏,以拉薩和烏魯木齊這兩個城市為例,人口分布較為集中。教師可以通過繪圖的方式,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看到我國人口分布的情況,比如用深紅色代表人口密度大的地區(qū),用金黃色代表人口密度低的地區(qū),使學生能夠具象化地認知人口分布的密度,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能力。
(三)分析地圖,培養(yǎng)解讀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緊密結合地圖對學生進行引導,逐步培養(yǎng)學生對地圖的運用意識,培養(yǎng)其用地圖進行學習的習慣。在實際教學中,有一部分學生對地圖知識不甚了解,給教師順利開展教學帶來了困擾。對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將講述法與地圖教學法相結合,使圖像與文字相互補充,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使用地圖的習慣。這種圖文并茂的學習模式會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拓展學生的地理學習思維,拓寬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能力。
例如,在對某個區(qū)域的地理特征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地圖進行學習,使抽象的地理知識變得生動形象。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地圖,逐步培養(yǎng)學生解讀地圖的能力,使學生清晰完善地對地理知識進行認知。比如,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記憶關于暖鋒與冷鋒的知識,教師需要將冷鋒與暖鋒的不同之處對學生進行講解,并利用地圖讓學生對這部分知識進行認知。這種圖形引導的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冷鋒和暖鋒的知識,鞏固學生對這部分知識點的記憶,還可以讓學生對本知識點的學習情況進行自主檢查。此外,圖形引導教學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幫助學生對地理問題進行觀察,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以及處理各種地理問題的能力。在地理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還可以在引導學生分析地圖的過程中進行地圖的繪制,邊看邊畫,使學生對地理知識形成更進一步的認知,更加有效地理解地圖的特點以及地理知識要點,使學生在解讀地圖的過程中提高對地理知識的分析能力以及靈活運用能力,使學生通過地圖的學習,能夠將文字與圖形知識進行有效轉化。
四、結語
概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地圖對地理知識進行理解,從而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學習的效率和質(zhì)量。此外,通過地圖導入教學,可以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繪制地圖,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教師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會激發(fā)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代美瓊.深入推進有效課堂提高地理教學質(zhì)量——姚安縣初中地理課堂教學調(diào)研報告[J].讀寫算,2018(12):253.
張國強.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學過程優(yōu)化研究[J].科技資訊,2019,17(31):153-154.
張玲.初中地理教學中識圖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