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柏莊實驗小學 陳 群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講課的節(jié)奏太快,學生根本就跟不上教師的思路。因為課堂上沒有聽懂,很多內容沒有及時掌握,在做作業(yè)時就無從下筆,導致學習興趣下降。
前不久,筆者作為青年教師匯報課的評委連續(xù)聽了幾節(jié)數學課,涵蓋了小學低、中、高年級,這些數學課都有清晰的流程、流暢的環(huán)節(jié)、豐富的內容。一堂課聽下來,感覺節(jié)奏很快,教師的語速、學生的表達、練習的速度,常常讓聽課的教師都來不及記錄。課后與其他聽課教師交流,大家也不約而同有這樣的感覺:“整節(jié)課,我只聽到了快、快、快!”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 年版)》指出: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會得到不同的發(fā)展。不少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往往強調節(jié)奏要快,思維要迅速,最好還要容量大,能在40 分鐘里將事先準備好的教學內容全部上完,甚至連拓展部分都能完成。放眼目前的課堂教學,這樣的現象比比皆是,大部分學生經過長期訓練后,能跟上課堂節(jié)奏,但是學得又怎么樣呢?學生的數學技能真的提高了嗎?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真的得到發(fā)展了嗎?
筆者時常在想,現在的數學課堂是不是真的太趕了?能慢一點嗎?能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認知特點隨時調整教學節(jié)奏嗎?上課伊始,學生的思維會呈現螺旋式上升的態(tài)勢,通常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執(zhí)行教學預案時會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教師要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但縱觀大部分的數學課堂,看似“以生為本”,恰恰泛化了學生思維,忽視了知識本質,只是淺顯的追求速度、追求內容、“走教學過程”。這樣的課堂是學生真正想要的嗎?
“教過”不等于“學會”,教師在解讀教材時不夠深入仔細,教學如蜻蜓點水般匆匆而過;教學節(jié)奏過快,學生必定無法學得透徹,長此以往或將導致學生整體思維能力低下,數學的敏感力鈍化,對數學學習提不起興趣。這種做法就是對“以生為本”的弱視。究其原因,主要有這樣幾個問題:
教師在備課前必須細致研讀教材及相關教學資料。然而,部分教師對于整節(jié)課或某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要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缺乏清醒、準確的認知,沒有了然于心。對于教學目標,只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沒有深刻理解“目標”,怎能圍繞目標設計呢?一味求快、走馬觀花式的研讀是萬萬不能的。
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教師對于學生的實際情況有一個實質性的了解和把控,這是備課中的重要一環(huán),這不僅反映了教師教學設計的基本出發(fā)點,還體現了教師是否切實將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教學理念落到實處。再好的教學設計脫離了學生的實際學情,也只能是徒勞一場。然而,有的教師在備課時就沒有研究學情,只是想當然,這樣脫離實際的“教學預案”實施后的效果自然不會很好。
雖說教有法,但無定法。但很多教師由于備課不夠扎實,教學也只是信馬由韁,有些教師為了完成課堂預設環(huán)節(jié),把所設計的教學活動匆匆?guī)н^,一節(jié)課下來,留給學生接受知識、理解運用、鞏固內化、形成能力的時間十分有限。
觀察課堂,筆者發(fā)現“同桌交流、小組討論”類似環(huán)節(jié)較多。教師拋出問題,卻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就期望得到預設的回答,學生為了迎合教師的教學,開始匆忙尋找問題的答案,沾邊就舉手作答,只言片語。如果一個學生答不到位,就馬上請其他學生補充,或者反復強調問題,甚至急著去提示。數學課,很少聽到有“留白”“靜思”的時間,課堂氣氛是挺活躍,但是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了嗎?
課堂怎樣才能“慢”下來?課堂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設計的每個活動都是為了讓學生學習知識、理解知識和運用知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鑒于以上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重視:
(1)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是什么?(2)教材怎樣編排的?(3)如何在舊知、新知、學生思維發(fā)展之間“架橋鋪路”?
以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等式與方程”為例:
教師在讀懂教材的基礎上,帶著以上“三問”進行教學設計,那么將更準確地把握教材的重難點,對突如其來的“生成性資源”也不會手足無措,能做到有張有弛、從容應對。
例如,在教學“質數與合數”一課時,教師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本上,設計了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學生已經能判斷哪些數是質數,哪些數是合數,知道了1 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這時,課堂上有個學生突然舉手,說給大家出個題:請大家用今天的知識表示數學老師的電話號碼。
小組交流時,教師非?!吧岬脮r間”,慢下來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討論。學生對于0~10 這些數的表達多種多樣,精彩極了。分享時,大家踴躍發(fā)言。如說到數字“6”時,學生的表達如下:
生1:它是一個偶數,既有因數2,又有因數3。
生2:猜,它是一個完美數!
生3:它正過來看是合數,反過來看還是合數。
課后,筆者與執(zhí)教老師進行交流,她表示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原本是沒有的,而是在這里只安排了一個說說生活中的質數和合數的環(huán)節(jié),她沒想到學生已經會現場編題了,她也認為這個生成性資源真的很精彩!事實上,這也和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能讓學生提問、質疑,舍得留出時間使數學課“慢”下來有關。
(1)學生聽懂了嗎?(2)思維力如何?(3)主動性怎樣?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是一個個有待發(fā)展的人。教師的教學應在充分了解學情和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以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為根本,以發(fā)展思維、提高能力為目的,真正落實到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
例如,在教學“認識百分數”時,教師以復習“學過了哪些數”導入,讓學生說一說在生活中見過的百分數,有一個學生說:“在下載電腦游戲的時候,電腦屏幕上面會跳動著百分數。”教師馬上導入“如何理解下載中的百分數”這一話題,如“已下載75%”表示什么意思?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理解,教師巧妙地點播,無縫鏈接了本課的新授內容“百分數的意義”,相當精彩。
這個環(huán)節(jié),筆者觀察到了學生參與度很高,教師在此處的節(jié)奏明顯“慢”了下來,充分讓學生交流對“百分數的認識”,這對于優(yōu)化課堂后半部分的教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樣從學生中來,為學生所用的教學設計,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也并沒有影響課堂節(jié)奏。
綜上所述,課堂教學節(jié)奏的把控,教學內容的優(yōu)化,是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重要擔當。有效的教學活動并不是一味地求快,教師應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該放慢節(jié)奏的地方一定要慢下來。慢一點,留給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時間;慢一點,讓學生真正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慢一點,讓學生有時間消化整個知識體,讓學生充分體驗和享受思維的快樂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