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添洋
寫人記事記敘文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如果學生對于寫人記事記敘文的理解深刻,并且能在寫作中靈活應用的話,將會大大提升學生的文章寫作、情感抒發(fā)以及獲取知識等各個方面的能力。故而,在初中語文寫人記事記敘文的教學中,筆者提出了四種教學方法,分別為披文入情、主問題貫穿、仔細閱讀品味和遷移式讀寫。下面就對上述方法進行簡單的分析,希望給廣大同仁提供一點幫助。
一、披文入情
在九年級上冊《故鄉(xiāng)》中有一段文字值得我們多次進行閱讀,開展師生討論,那就是成年閏土與課文中“我”的對話。文中“非常難”三個字可以看出閏土近況非常不好,在如此狀態(tài)下碰到昔日好友,有著不安、緊張、躲閃等負面情緒。即使閏土在痛苦中盤旋,心情如此沉重,但當“我”向他問候時,他卻沉默不語,只是搖頭,可見他無處訴說心里之話。學生在練習閱讀這段時,慢慢體會出閏土的復雜情緒。“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這句話可以看出閏土孩子較多,本來以為孩子多能增加家里勞動力,生活會越來越好,但實際情況恰恰相反,家里糧食總是不夠吃,收入又不高。無論如何努力,家庭仍然擺脫不了窘狀。后面省略號可看出他生活中經(jīng)歷的苦難太多。學生通過再讀這片段,就能感悟出閏土的憋悶。“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錢,沒有規(guī)定……”這句話說明閏土有怨恨情緒,不僅經(jīng)歷天災還遇人禍。從“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這句話可以看出其實雖然有怨恨情緒,但已思想麻木。他也向往美好生活,但每每都落魄收場,文中多次出現(xiàn)省略號足以表明他被折磨得已無話可說。學生再次閱讀此處,感悟到閏土的無奈、不得不從、窮困潦倒。也能從內心情緒浮動句子及旁白中品出對他的憐憫之情。
通過這種讀一段就分析一段,進而總結一段的教學方法,學生能夠借助標點符號、語句旁白等來立體感受人物特點。教師選擇節(jié)點進行反復閱讀比為尊重學生意愿,讓其自選喜愛片段,不能透徹理解其中內涵的閱讀方法要好太多。
二、主問題貫穿
教師在講解七年級上冊《小巷深處》這篇課文時,可以先給學生拋出一個問題,如文中母親是一位怎樣的人。雖然學生能說出母親的一些共性品質,諸如善良、寬容、堅強等,但是講不出來從哪里看出母親這些品質,沒有明確的分析思路以及邏輯性。這時,教師可以提示學生一下,要想知道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就要知道母親做過哪些事情,通過所做事情的細節(jié)分析出母親的整體性格品質。
按此思路,一個巨大的主問題被分成一個又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小問題。學生在教師提示下,順著散文順序,就可找到答案。母親收養(yǎng)我這件事情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善良之人,為我而搬家這件事情可以看出她是一位無私之人,為供我上學、維持家用而苦心經(jīng)營賣冰棍的小攤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堅強之人。學生在這種一環(huán)接一環(huán)的思維邏輯中,很容易討論和分析出教師提出的主問題。在分析完這個問題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講講自己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原來只知道自己母親好,但具體描述不出來哪里好。學生之間就此紛紛討論,每天母親送我上下學可以看出是一位不辭辛苦之人,為我縫補衣服可以看出是一位慈愛之人,監(jiān)督我作業(yè)完成質量情況可以看出是一位嚴格之人。以主問題教學方法思路作為指引,可以衍生到學生實際生活中面對的人與事,在這一過程中,既有條理又充實。由此可知,主問題法在寫人記事記敘文教學中如果運用得當,能夠使教學過程變得主次分明、條理清晰,增強學生學習效果,提高學習效率。
三、仔細閱讀品味
七年級下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分別講述這兩個地方,文章按照空間順序進行描述,表述出作者小時候生活的美好,對未知領域的好奇與探究,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向往,以及單純、天真的心理特征。讓學生進行第一遍閱讀,找到百草園中出現(xiàn)的景物,學生會發(fā)現(xiàn)有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椹、鳴蟬、黃蜂、云雀、油蛉、蟋蟀、蜈蚣、斑蝥等。再讓學生進行第二遍閱讀,找到描寫這些景物的形容詞。綠色有很多種,深綠、淺綠、墨綠等,但作者對菜畦的描述用碧綠這一詞,讓閱讀者感到清新自然。光滑、高大、肥胖通常是形容一個人的外在特征,但作者把這些詞用在景物上,這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到文中景物的形態(tài)。輕捷、低唱、彈琴多數(shù)用在形容一個人的動態(tài),而文中云雀、油蛉、蟋蟀用這些詞匯描述,讓閱讀者身臨其境。
在寫三味書屋的時候,作者在描述先生的家寫道:“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此句話可以看出描述家時,采用由近及遠的空間描述手法,近處是竹門,書房在遠處。對于物品的描述是按由上及下的順序。在描述畫的時候,把畫中內容生動形象表述出來,梅花鹿很肥大,讓學生不禁感到很可愛。在描述四季的景色時,有色味形聲、遠近高低變化不同、動靜結合、視聽味三重享受,對比、擬人、比喻修辭手法齊用。這樣節(jié)節(jié)相扣、言簡意賅的教學內容生動傳神,讓學生印象深刻,學生在字里行間體會到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感嘆,對百草園的熱愛之情,也同時讓學生學習到描寫景物的手法。
四、遷移式讀寫
在學習七年級《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把教學過程分出幾個步驟,分別是初讀文章、研讀文章、討論中心思想、細品寓意及寫作手法、練習寫作。引導學生通讀全文,感知整體文章內容,清晰認知這次歷程為以后人生道路帶來的走向。在重復閱讀基礎上,探出寫作思維,并要以此為原點,引導學生學習實在又有技巧性的寫作手法。留出充足時間讓學生進行閱讀,只有對文章透徹了解才能分析出其中深意。文中出現(xiàn)可以進行類比的話語,通過研讀這些話可以讓學生很自然聯(lián)系到自己實際生活和學習上發(fā)生的問題,引發(fā)自我思考。文中結尾敘述中,寫到“走一步,再走一步”這句話與“堅持每一天,再堅持每一天”,具有很強一致性。從學習文章到用到文章,讓文章貼合學生真正狀態(tài),給予啟迪。
一般情況下,學生寫寫人記事記敘文時,當事情講述完之后,文章也就跟著結束,不會有深層面思考的語句,這很難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在這方面要與學生進行研究討論,學生產生感想后,落到筆端寫作。在學習《端午的鴨蛋》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設定不同位置角色,讓學生進行筆頭寫作。如果你是高郵人,但現(xiàn)在在外地生活,以家鄉(xiāng)的端午為主題,寫一篇文章抒發(fā)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如果你是一位美食家,寫一篇點評高郵鴨蛋的文章。如果你是一名導游,寫一篇為游客介紹高郵鴨蛋的文本內容。這種從不同角度出發(fā)理解課文的教學方法,既保持基本語文能力培養(yǎng)又能多角度思維,鍛煉寫作能力,課堂氛圍也會變得活躍起來。
綜上所述,初中記敘文寫作教學最基礎的內容就是寫人記事記敘文,在研討教學方法過程中,寫人記事記敘文方向需要得到充分重視。教師在教學時,會涉及到預判學生理解思路以及回答,為引導學生跟隨教學思路達成教學目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展開深入探索。教學方法作為連接學生與教學內容的紐帶,不僅影響著教師進行有效的教學,也對學生學習知識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作者單位:遼寧省沈陽市沈水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