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英
聽課發(fā)現(xiàn),初中低年級語文教學往往重感性認識,輕理性分析。比如學習《天上的街市》后,學生只留下對光明自由的向往,而不知學習詩人是如何把這些情感浸潤在詩行里的。閱讀《植樹的牧羊人》,學生只是得到一次道德的教化,而對文中如何表達美的理解卻浮于表面?!堵勍醪g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此類經(jīng)典古詩教學,應該如何引領低年級學生閱讀李白,又如何通過字句讓李白的浪漫情懷根植于學生的內(nèi)心呢?我借助這堂課引導學生了解并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感受千古名詩的魅力。這堂課共分三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綜合背景,“知人論詩”
知人論世是解讀古典詩詞的起點。學生借助注釋對李白生平有所了解,明白此詩是詩人被逐長安之后游歷金陵所做。李白此刻內(nèi)心正是百感交集。在此,教師引導:李白與時任江寧縣丞的王昌齡是故交,一個“詩仙”,一個“詩家夫子”。王昌齡也是性格桀驁,仕途不順。曾在十年前初識李白時,寫下《巴陵送李十二》,“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兩句表達他對李白的熾熱情懷。兩個性格命運相近的人,當時結(jié)為摯友。暮春時節(jié),在揚州的李白偶聞王昌齡已于數(shù)月前被貶龍標。被貶原因,史書記載,王昌齡因平時“不護細行”被身邊小人所舉報,可見王昌齡沒有犯大的過錯,竟然被貶謫到離京三千多里外的“遐荒”,這就不能不使人同情和嘆惜。李白百感千愁涌上心頭,想到自己“長安難見,功名如水”,看到好友“被貶天涯”,此刻他該怎樣慰藉好友,為他分擔愁苦?該怎樣安慰艱難歲月中的淪落人?帶著這些理解,我們應當用怎樣的情感來讀這首詩?學生體會到詩人復雜的創(chuàng)作背景,指導朗讀后,語調(diào)中漸漸出現(xiàn)了憂愁、無奈、同情等悲情。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梳理詩句、因“實”悟“虛”
學生僅口頭讀出情感是不夠的,還要明白詩人是怎樣傳遞出這份情感的。古典詩歌語言精練,蘊含豐富深厚的思想感情。朱熹說過:“讀書之法,既先得他外面的皮殼子,又識得它里面的骨髓,方好?!?/p>
學生借助注釋和積累譯讀全詩。采用小組討論方式,依句分析有哪些形象并具有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交流后,明確首句寫實景,交代時令。注意到意象“楊花”“子規(guī)”都是字字含情的景物,加之將其描繪為“落盡”“啼”等,更顯出內(nèi)心的難過、不安。教師指導歸納:楊花,是漂泊無依的形象,無情有思的楊花,在愁人眼中,點點是離人淚。子規(guī)即杜鵑,啼聲哀切,啼中帶血。這些景物渲染烘托出一份凄涼悲惋的氛圍,以寄寓詩人嘆飄零、感離恨的特定心境。因此,詩人取楊花、子規(guī),不僅是時令,還有切合當時為朋友傷心的情感,也就是融情入景,景中見情。學生明白了不僅要了解詩人實寫的景物的作用,能走進文本深處感悟詩人隱含的“虛”則更是一種審美享受。
學生迅速討論出后句“聞道龍標過五溪”是直敘其事,由寫景轉(zhuǎn)入寫事,正面扣題“聞王昌齡左遷龍標”一事。教師繼續(xù)指導學生在讀“實”的皮殼上走進作者的“虛”——思想感情。學生沉思后,漸次說出“聞道”一句表達出詩人驚訝痛惜之情,“不護細行”竟然遣放到比五溪更遠的沅水之濱,想起王昌齡的“一片冰心在玉壺”,能看出他的光明磊落,廉政高潔,也能看出,當時是世道不公,難容有個性有才華之人。由此也自然想到詩人李白一身才華不容于世的悲哀處境。貌似平靜的“聞道龍標過五溪”蘊含著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心酸和無奈。還有小組發(fā)言,“過五溪”點明王昌齡跋涉窮山惡水,到達龍標。有記載說王昌齡被貶后秋天起身,來年春天抵達。此句實寫是簡單的敘事,但隱藏的“虛”則是王昌齡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關懷王昌齡安危之情。學生學會揣摩詞句,因“實”悟“虛”漸入欣賞佳境。
學生對后兩句的賞析也是精彩頻現(xiàn)。有小組說詩人最后兩句抒情,運用擬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讓它捎去哀愁,跨越千山萬水去安慰鼓勵朋友,讓他在艱難歲月中,感受到一絲溫暖。有的小組感嘆詩人的想象能力,把復雜美好的感情寄托到圓月上,讓月亮代表自己送去關懷和友情。
課堂到這里,似乎也接近完成教學目標,學生理解詩意,揣摩詞句,由實悟虛完成了這首詩的欣賞。但細思一下,這是大詩人李白,總覺得和講其他詩人應該有所不同。印象中的浪漫情懷,讓人仰望的東西還少了一點。低年級學生真是需要教師的時時引領,還好有那一輪“明月”。
第三環(huán)節(jié)是以想象做槳,心游萬仞
如何繼續(xù)立足于言語形式,引導學生深入挖掘藝術形象蘊含的深厚意義,為高年級獨立完成詩歌鑒賞打好基礎?教師自身的詩詞文化修養(yǎng)決定了這一點。老師拋出問題,李白為何想到“明月”?引導學生說出李白與月相關的詩句。
學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
教師吟誦:“從床前到天上,從月光到秋霜,距離不可謂不遠,想象的橋梁就在這一瞬架起;從舉頭到低頭,從望月到思鄉(xiāng),就在一俯仰之間完成。有一個聲音在心頭呼喚:故鄉(xiāng),故鄉(xiāng)。鄉(xiāng)愁在那一刻傾情流淌?!?/p>
學生:“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教師吟誦:“這是月下獨白。明知孤獨,卻不甘寂寞;明知潦倒,卻依然曠達。他請出明月和影子,既歌且舞,橫出想象,寫活了明月,寫活了影子,也寫出了自己?!?/p>
學生爭搶背誦:
人游月邊去,舟在空中行。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
教師總結(jié):“難以想象在一個人的身上,怎能呈現(xiàn)出如此豐富的景觀,猶如心靈深處汩汩流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李白對大自然有著強烈的感受力。融合萬物,順應自然,自己的個性以明月為舟,以想象為槳縱橫馳騁在天地中。他所寫的每一句詩里,都能讓想象如此信手拈來,浪漫如斯?!?/p>
學生筆記1:聽到好友被貶,既無餞別之時,也無重逢之日。回想往日友情,追憶人生種種,怎么辦?又是那“一輪明月”,它把光華灑下,想必此刻,老友也在舉頭望月吧!仕途不順的人吶,坎坎坷坷的人生呀!明月,你光照千古,你懂得如何去安慰一個失意人的心,你是我的知音,就請你帶著我的心愿,跨越千山萬水,隨風替我去看看老友,讓我這一份洶涌的情懷,去溫暖他吧!告訴他:李十二記得十年前兄長那一句“清江傳語便風聞”,告訴他:我就是那風,我就是那月!
學生筆記2:李白,你無愧千古詩仙:“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讀出你純潔的真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讀出你的熾熱之情;“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讀出你的豪情;“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讀出你籠納天地于心頭的摯情。無論身處何時何地,你都能傳達出對朋友的一片赤誠。此生有你,何憾!你是我的摯友!
課堂小結(jié):整堂課的學習目標主要是教給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但方法是工具,賞析是否到位,學生是否都有收獲,學到的方法能否持續(xù)有效,還要看師生在日后的教與學中能否始終保持對詩詞文化的熱愛。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雪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