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麗
【摘要】新的地理課標提出“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將實驗活動融入初中地理課堂,日益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本文以《地球的自轉》為例,探討實驗活動教學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實施、存在問題及建議。
【關鍵詞】地理實驗;活動探究; 初中地理;地理素養(yǎng)
一、前言
地理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和時空性很強的學科,對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要求較高,學生學起來覺得枯燥無味,失去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重視地理實驗與實踐活動教學,將抽象枯燥的知識形象直觀化,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本文以《地球的自轉》為例,探討實驗活動教學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實踐、意義及建議。
二、教學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
《地球的運動》是一項復雜運動,這部分內容抽象,空間概念強。初中學生空間想象力有限,如果采用傳統(tǒng)的講授法進行教學,學生很難理解,教學效果比較差。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實驗活動探究法,讓學生通過模擬演示、觀察、小組合作探究從而得出結論,使原來抽象難以理解的地理知識變得直觀生動易于接受,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能力,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本文以《地球的自轉》為例,重點探討實驗活動教學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運用與實施。
(二)案例設計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
②模擬演示地球的自轉和晝夜交替。
③利用圖文資料說明地球自轉產(chǎn)生的地理現(xiàn)象。
(2)過程與方法:通過演示實驗,認識地球自轉的特點及產(chǎn)生的地理現(xiàn)象。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體驗地球運動產(chǎn)生的各種現(xiàn)象,學會關注身邊的地理。
2.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及其產(chǎn)生的地理意義。
(2)教學難點:自轉產(chǎn)生的時間差異和晝夜交替。
3.教學方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實驗演示法、多媒體輔助教學等。
4.課前準備:每組準備大地球儀1個、小地球儀若干個、手電筒、激光燈等。
5.教學課時: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播放地球運動的視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實驗探究活動之一:模擬演示地球的自轉方向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學生輪流轉動大地球儀,完成以下實驗步驟:
1.慢慢轉動地球儀,模擬演示地球的自轉。教師觀察學生情況,適時指導。(每組4~6人,要求組內討論,分工明確,作好實驗報告單記錄。每個小組派代表上臺展示成果,其他小組觀察演示過程中有沒有出現(xiàn)的錯誤,及時糾正錯誤,最后得出結論)。
2.從南北兩極上空觀察地球自轉方向
以小組為單位,學生轉動地球儀,完成以下實驗步驟:
(1)一名學生,自西向東轉動地球儀,其他學生站起來從北極上空觀察思考,假如在北極上空俯視下來,地球呈什么方向自轉?
(2)假如在南極上空俯視下來,地球又是呈什么方向自轉?
(3)圖文轉換:完成地球自轉方向示意圖。
(三)實驗探究活動之二:模擬晝夜交替
拉上窗簾,關上電源,在光線昏暗的教室里,學生分組模擬演示太陽光照射在地球上,完成以下實驗步驟:
一名學生拿手電筒(模擬太陽光),另一名學生拿大地球儀(模擬地球),用手電筒照射到大地球儀上。
1.觀察地球表面被太陽照射的一面和背向太陽的一面各有什么現(xiàn)象?
2.自西向東不停撥動地球儀,觀察地球表面出現(xiàn)白天和黑夜的地方有什么變化?
3.產(chǎn)生晝夜交替的原因是什么?
4.假如地球是一個透明的球體,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
5.假定地球是靜止不動的,會不會出現(xiàn)晝夜交替現(xiàn)象?
6.通過以上實驗,說明了地球上產(chǎn)生晝夜交替需要具備什么條件?
(四)實驗活動之三:探究地方時產(chǎn)生的原因
學生小組合作演示,先在地球儀上標出中國和美國,用手電筒分別照射到地球儀上,撥動地球儀。完成以下實驗步驟:
1.用手電筒照射到中國,當中國是白天時,觀察美國是處于白天還是黑夜?
2.轉動地球儀,當美國處于白天時,觀察中國是處于白天還是黑夜?
3.當太陽從東邊升起,中國和美國誰先迎來日出?
5.觀察地球表面晨昏線出現(xiàn)位置的移動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
6.由此可見,地球上不同經(jīng)度的地方產(chǎn)生時差的原因是什么?
7.地球自轉完成一次晝夜更替需要多長時間?
(五)總結評價
1.師生總結歸納地球自轉的規(guī)律,得出結論。
2 學生小組總結實驗的成功與不足,形成實驗報告,小組成員可以相互糾正,補充。
三、初中地理實驗活動教學存在的問題
1.實驗活動教學內容的選擇要具有探究性和可操作性,這是實施實驗活動教學的前提。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容設計比較簡單容易操作的實驗方案,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引導學生一步步去探究,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的認識。同時,在課前教師還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設計學生力所能及的有意義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提高實驗活動教學的有效性。
2.實驗活動教學可能給學生形成一些不正確的概括化認識。學生在實驗活動中形成的認識可能不夠合面,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進行全面合理的評價,以形成正確科學的認識。
3.注重實驗活動過程的評價。教師在實驗活動過程中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性,既要評價學生學習中所取得的成果,又要對學生在實驗活動過程中的表現(xiàn)來評價學生,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和思維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蘇麗芳.初中地理實驗教學內容分析[J].中小學教育,2017(09).
責任編輯 ?林百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