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麟 薛文婷 李晶
【摘要】在我國體育解說研究的學術場域中,形成了體育解說本體、體育解說主體、媒介體育解說、體育賽事或運動項目解說、體育解說與受眾、體育解說事件等核心知識群。新媒體及媒介融合環(huán)境下,新媒體體育解說、電競解說、冰雪運動解說等有潛力成為新的學術熱點。本研究將學術場域的理論視角與科學知識圖譜的可視化研究方法相結合,對我國體育解說研究的現(xiàn)狀進行了梳理與展望。
【關鍵詞】體育解說 ? ?體育解說員 ? 電競解說 ? ?解說事件 ? ?知識圖譜
【中圖分類號】G220 ? ? 【文獻標識碼】A
體育解說是指在大型或重要體育賽事中,體育解說員(或與解說嘉賓合作)運用相對規(guī)范的普通話語言,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有聲傳播載體,面向受眾做出實時的介紹、描述、解釋和評價。①新中國的體育解說事業(yè)始于1951年,先后涌現(xiàn)出張之、宋世雄、孫正平等優(yōu)秀體育解說員,但也存在體育專業(yè)性不夠、信息傳播不到位、語言表達不精準等問題。隨著我國取消商業(yè)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審批、放寬賽事轉播權限制,體育解說的風格日益多元,門檻有所降低,與此同時受眾對優(yōu)質體育解說產品的需求與日俱增。
在社會科學中,場域理論是一種經典的研究問題的理論概念與分析框架。其中,學術場域是指社會空間中以學術為根本屬性的場域,即一種由學者組成的學術共同體。②體育解說研究也可以被視為我國學術研究場域中的一個細分場域。那么,我國體育解說研究學術場域的行動者是誰?有怎樣的知識結構?存在怎樣的資本與慣習?為回答上述問題,本文選擇中國學術網絡出版總庫(CNKI),采用高級檢索形式,以“體育解說”“體育解說員”“體育評論員”“體育主持”“體育播音”“體育播音員”“解說門”“電競解說”“網絡解說”“新媒體解說”為檢索主題詞進行檢索,人工篩除與“體育解說”主題不符的文獻,保留473篇文獻作為研究樣本(出版時間為1990年至2019年)。運用文獻資料法、文獻計量學方法與科學知識圖譜方法,選取Cite Space 5.5 R2(64-bit)軟件作為研究工具,對我國體育解說研究現(xiàn)狀進行分析。
一、 主要研究機構與研究者
(一) 主要研究機構
我國體育解說研究領域發(fā)文量排名前10的研究機構(見表1)大多是設有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體育解說方向)、體育解說類課程或相關課題組的高等院校,或者是擁有優(yōu)質體育賽事轉播資源和雄厚體育解說實力的電視媒體。在高等院校中,體育類院校7所:武漢體育學院、廣州體育學院、成都體育學院、上海體育學院、西安體育學院、北京體育大學與首都體育學院;綜合性院校2所:四川大學(設有電競課題組并出版有《電競解說概論》一書)及廈門大學;傳媒類院校1所:中國傳媒大學。媒體機構同樣只有1所——廣東電視臺。顯然國內體育解說研究的集中程度較高,主要以體育院校為主導。
在體育解說主要研究機構的合作圖譜中(見圖1),文字標注了研究機構的具體名稱(機構名稱為軟件自動抓取),環(huán)形節(jié)點代表了該機構的發(fā)文數(shù)量,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年份,文字與圓形節(jié)點越大,則代表該機構的發(fā)文數(shù)量越多;節(jié)點之間的連線表示兩兩之間的合作,連線越多則二者間的合作次數(shù)越多。如圖1所示,除中國傳媒大學、武漢體育學院、廣州體育學院有較多跨機構合作外,圖中基本沒有其他連線,這意味著我國的體育解說研究機構多在獨立開展工作。
圖1: 主要研究機構合作圖譜
(二) 主要研究者
從發(fā)文量看,我國體育解說研究文獻發(fā)文量排名前12的作者不僅是我國體育解說研究領域的主要參與者,也多是該領域的核心專家。從發(fā)文單位看,體育院校新聞院系教師是體育解說研究的主力軍,他們在體育解說學術場域中也占據了一定的優(yōu)勢話語地位。
從研究者合作圖譜中可以看到,體育解說研究的主要知識生產方式為學者們的獨立研究,體育解說研究雖基本形成了自己的話語權利格局,出現(xiàn)了自己的“學術明星”,但尚不成熟。
二、 研究的核心議題
核心知識是學術場域整合的認識論基礎,也是學術場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選擇。③通過分析我國體育解說研究文獻中的高頻關鍵詞,有助于理清本領域的核心知識群。利用CiteSpace軟件獲得我國體育解說研究的關鍵詞共現(xiàn)圖譜(見圖2)??梢园l(fā)現(xiàn),“體育解說”與“體育解說員”構成了本學術場域的兩大核心主題,其他關鍵詞均圍繞二者展開。
圖2: 關鍵詞共現(xiàn)圖譜
整理得到我國體育解說研究中頻次大于5次的高頻關鍵詞(見表2),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本領域的熱點議題。
表2:高頻關鍵詞
排序 關鍵詞 頻次 排序 關鍵詞 頻次 排序 關鍵詞 頻次
1 體育解說 125 14 受眾 15 24 球迷 8
2 體育解說員 86 14 體育工作者 15 30 體育評論員 7
3 觀眾 38 14 電信 15 30 播音主持 7
4 解說員 36 18 評論員 13 30 現(xiàn)場解說 7
5 體育賽事 33 18 運動競賽 13 30 解說風格 7
6 電視體育解說 31 20 電子競技 12 34 球類運動 6
7 體育 30 21 賽事轉播 9 34 場域 6
8 解說 28 21 播音員 9 34 對策 6
9 電視 26 21 中央電視臺 9 34 韓喬生 6
10 宋世雄 21 24 世界杯 8 38 電視直播 5
11 體育節(jié)目 18 24 電視解說 8 38 體育運動 5
12 主持人 17 24 節(jié)目主持人 8 38 體育轉播 5
13 黃健翔 16 24 電視體育 8 38 解說門 5
14 體育比賽 15 24 新媒體 8
為更好地整合我國體育解說研究的核心議題,本研究對上述高頻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并精讀相關文獻,發(fā)現(xiàn)了我國體育解說研究學術場域的核心知識。
(一)體育解說本體
本體指向終極的存在,展示事物內部的根本屬性,與“現(xiàn)象”相對。體育解說的本體研究主要涉及概念、特性、原則、功能及其學科歸屬問題。譬如武漢體育學院教授張德勝等認為,體育解說評論首先必須是新聞傳播活動,其次才可能是藝術傳達活動。而服務性是體育解說評論的出發(fā)點,藝術性是體育解說評論的最高追求,新聞性、評論性、娛樂性是體育解說評論的基本要義。④體育解說的根本性原則包括服務性原則、新聞性原則、傾向性原則,體育解說的相關性原則包括技術性原則、趣味性原則。⑤從業(yè)者應辯證看待客觀公正與傾向性之間的關系,傾向性又可分為情緒傾向性與內容傾向性。⑥體育解說的基本功能是對體育比賽進行解釋說明,也具有教育、政治和社會功能,在此之上才能追求審美功能。⑦
(二) 體育解說主體
主體,哲學上指對客體有認識和實踐能力的人,體育解說活動的主體自然是體育解說員/體育評論員。研究者關注到了張之、宋世雄等知名解說員的解說風格,特別是語言風格。在實踐中,應從語言功底、體育文化、特邀嘉賓、體育解說賽事和高校專業(yè)化教育等方面,不斷提升體育解說員的素質和能力。⑧在體育解說員與評論員的關系方面,體育解說員追求的目標應是更新、更深、更精,而體育評論應是“敘述的升華”,⑨二者應注意互相協(xié)調,有機共存。
(三) 媒介體育解說
就媒介而言,體育解說主要包括廣播體育解說、電視體育解說和新媒體體育解說。體育廣播解說應注重比賽過程和比賽細節(jié)的描述,體育電視解說則注重提示性解說,注重對比賽的概括與評述,⑩并需要抓住體育賽場動態(tài),挖掘體育比賽背景,實現(xiàn)評論觀點創(chuàng)新,追求語言表達的娛樂、多樣、新穎與幽默。?新媒體打破了傳統(tǒng)體育解說信息壟斷的格局以及單向、滯后、被動的反饋系統(tǒng),帶來了體育解說傳播手段的革新。因此,從業(yè)者應順應形勢,創(chuàng)新體育解說的模式,如采用“群體式解說”“辯論式解說”等。?
(四) 體育賽事或運動項目解說
解說員對于比賽的認知、理解程度會直接影響解說的水平,因此解說員對所解說的運動項目需具有專業(yè)的認知能力。?針對不同的體育賽事和項目,如奧運會、世界杯足球賽、職業(yè)籃球等賽事和乒乓球、網球、馬拉松等項目,解說員應打造符合自身特點的專業(yè)化解說路線。此外,電子競技作為一種體育項目,也進入了研究者的視野,議題多集中在電競解說與體育解說的異同、電競解說的特點、電競解說員與主播研究等方面。
(五) 體育解說與受眾
有學者從“觀眾對體育解說員的心理期待”視角出發(fā),指出體育解說員要扮演好自己的職業(yè)角色、社會角色和個性角色,充分了解、滿足觀眾不同的心理期待,打造濃厚的“節(jié)目—觀眾”氛圍。?為給觀眾創(chuàng)造身臨其境之感,體育解說員應注意內容敘述和語速控制的協(xié)調一致,也要注意挖掘觀眾沒有獲取到的信息來滿足其求知欲,使解說節(jié)奏張弛有度,從而獲得更好的轉播效果。?
另外,還有主要對體育解說中所出現(xiàn)的熱門事件進行解讀與批評等。
三、 討論與思考
首先,社會中存在著許多不同的場域,也存在著一個元場域(權力場域),它在所有細分的子場域中扮演著分化與斗爭的組織作用。經濟資本、社會資本與文化資本是元場域對子場域產生影響的常見資本類型。其中,包含教育與文化服務、商品等內容的文化資本是元場域與體育解說研究進行互動的主要形式,并通過以下幾種途徑表現(xiàn)出來:其一,新聞傳播學、戲劇與影視學、體育學等母學科對體育解說研究自主性的影響。其二,從廣播到電視再到新媒體,我國體育解說研究的對象一直在依循大眾媒介的變遷而發(fā)生轉變。其三,屬于客體范疇的體育賽事尤其是熱門賽事中的解說現(xiàn)象為體育解說研究帶來熱點。
其次,學術場域的行動者主要是指包括各大高校和高校教師在內的研究者。如前文所述,體育解說研究發(fā)文量較多的機構或是致力于體育解說人才培養(yǎng)的高等院校,或是從事體育賽事轉播的電視媒體。其中體育院校新聞院系教師是體育解說研究的中堅力量,是本場域內最重要的行動者,其自身所熟悉的研究方法和理論觀點則搭建起了我國體育解說研究的一般范式和框架。但是,行動者之間的合作關系并不密切,缺少獨立學術行會的建設,體育解說研究的話語權力格局與學術共同體也尚不成熟。
同時,慣習是指“行動者具備的一種技術才能,在解決問題時,行動者運用的適宜的方法以及他的關于實踐的意識”。據此,體育解說研究學術場域中的慣習可理解為研究者個人的學術能力和研究志趣。受研究者自身科研能力和學術視野的局限,我國體育解說研究也出現(xiàn)了一些僵化問題。比如,我國體育解說的研究重案例而輕理論,大多數(shù)文獻都是從案例出發(fā),但理論依據并不明確;現(xiàn)有研究普遍采取定性研究、理論研究的方法,多依賴于研究者的個人經驗與能力,定量研究、實證研究成果屈指可數(shù);質性研究為主的文獻只有少數(shù)采取了演繹法,缺少問題意識與邏輯分析。因此,體育解說研究者有必要重新形塑慣習,進行方法的創(chuàng)新與視野的拓展。同時,體育解說從業(yè)者也不能墨守成規(guī),應加強與研究者的聯(lián)系與合作,及時發(fā)現(xiàn)、應對體育解說實踐中的新形勢、新問題與新機遇。
此外,場域的“邊界”是重構某一特定學術場域的戰(zhàn)略重點。新世紀以來,學科融合與邊界跨越逐漸成為一種趨勢,在多學科視野下,體育解說研究有了更豐富的議題和更學理的思考,但對知識邊界爭端的裁決,如對某問題的研究應屬于哪一領域、某學科如何歸于某個更上位的知識分類,是場域斗爭的關鍵。在我國現(xiàn)有學科體系內,體育解說和戲劇與影視學(屬于藝術學門類,包含播音與主持研究領域)、新聞傳播學(屬于文學門類)、體育學(屬于教育學門類)這三個一級學科聯(lián)系緊密。體育解說人才培養(yǎng)則主要隸屬于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新世紀以來,學科融合與邊界跨越逐漸成為一種趨勢。在融合視野下,體育解說研究要堅持多學科視野,獲得更豐富的議題和更學理的思考,同時要在各學科領域建構學術場域,以“爭奪”學術資本,提高學術地位。
四、 展望與建議
第一,重視新媒體體育解說?;ヂ?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改變著體育賽事轉播的手段和樣態(tài),實現(xiàn)了即時性、交互性、個性化的雙向模式。在此語境下,體育解說需要適應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挖掘新的意涵,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新媒體體育解說的主體、樣態(tài)、用戶的變化與需求、傳播效果的分析、理論的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模式以及新媒體帶來的社會問題等研究,都可作為新媒體解說研究中的子議題。同時,應注重為新媒體解說從業(yè)者的實踐活動提供建議和指導。
第二,重視電子競技解說。2016年以來,我國電競發(fā)展利好消息不斷:國家發(fā)改委、國家體育總局出臺了支持電競產業(yè)發(fā)展的相關文件,教育部將“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列入高等職業(yè)院校(??疲I(yè)名錄,國家體育總局舉辦國家級綜合性電競賽事,亞奧理事會宣布電競將在2022年成為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電競產業(yè)在質疑聲中迅猛發(fā)展,也需要被“正名”。電競解說的人才培養(yǎng)、學術研究和工作實踐等,應當?shù)玫綄W界和業(yè)界的更多關注。
第三,重視冰雪運動解說。伴隨著北京冬奧會的臨近,以及國家“北冰南展西擴東進”和“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等政策的號召與推動,競技冰雪運動的水平日益提升,群眾參與冰雪運動的熱情提高,冰雪運動賽事也顯著增多。這些都對冰雪運動轉播及其賽事解說產生了需求,廣播、電視、新媒體的體育解說從業(yè)者,都應當加強冰雪運動知識儲備,做好迎接北京冬奧會的準備。
第四,對體育解說研究進行批判與重構。理論借鑒層面上,由于體育解說的學科交叉性,以及各學科基本都存在批判性理論,所以理論借鑒應是最直接也是符合實際的手段。例如,把體育解說與傳播學的批判性理論相連,可以運用傳播政治經濟學理論探討體育解說背后隱含的權利邏輯。理論構建層面上,構建批判性體育解說研究的整體框架,用宏大的視野、科學的方法和豐富的想象力去建構龐大的學術體系。當然,這一體系是否存在,以及是否具有存在的合理性,都需要經過嚴密論證。
五、 結語
整體來看,我國體育解說研究成果較少,質量不高,也存在研究力量單薄分散、理論研究薄弱、研究視角狹窄、研究方法單一等不足。建議相關機構和學者充分發(fā)揮學術場域的自主性和開放性特點,加強合作,構建跨學科、跨機構的學術共同體和研究網絡。同時,體育解說學界和業(yè)界也應當加強聯(lián)系與合作,打通學術與實踐兩大場域,以實踐問題驅動學術研究,讓學術研究服務于實踐工作。
注釋
王東林、張德勝、李菁等:《“本真式”體育解說的特征及啟示》,《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4年第12期。
張焱、冒榮:《關系的嬗變——關于學術場域開放性特征的探討》,《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13年第6期。
陳偉:《分化與整合:學術“場域”的進化邏輯》,《學術研究》,2010年第7期。
張德勝、張鋼花、李峰等:《體育解說評論的本質特征與主體角色》,《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7年第5期。
張德勝、李峰、姜曉紅:《體育解說評論的五大基本原則》,《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年第11期。
劉金騏、王喆:《關于電視體育解說傾向性的探討》,《當代電視》,2006年第7期。
王群:《體育解說的內涵與功能》,《現(xiàn)代傳播》,2003年第3期。
蔡寶家:《關于體育解說員的素質研究》,《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
馮然:《更新 更深 更精——電視體育評論走向小議》,《電視研究》,2004年第9期。
魯威人:《論體育比賽轉播中廣播解說與電視解說的適用特點》,《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黃啟兵:《電視體育解說創(chuàng)新芻議》,《電視研究》,2001年第11期。
林小榆、葉紫辰:《當今體育解說面臨的新媒體形勢及應對策略》,《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年第6期。
李強:《專業(yè)型解說——電視直播體育比賽的解說原則》,《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0年第1期。
張進偉:《淺析受眾對體育解說員的心理期待》,《當代電視》,2008年第5期。
唐樞秀:《論電視體育比賽中解說員的現(xiàn)場作用》,《當代電視》,2015年第7期。
〔美〕戴維·斯沃茨:《文化與權力:布爾迪厄的社會學》,陶東風譯,譯文出版社,2006年版。
〔法〕布迪厄、〔美〕華康德:《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李猛、李康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版。
藺亞瓊:《場域視角下的學科建構:對“中國語言學”的個案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第12期。
【2019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項目”《媒介融合背景下體育解說人才培養(yǎng)研究與實踐》(201910043004)、北京市支持中央在京高校共建項目(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項目)《北京體育大學卓越特色體育新聞傳播人才培養(yǎng)》;北京體育大學本科教育教學改革重大立項項目《媒體融合背景下體育解說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張麟系北京體育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薛文婷系北京體育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晶系北京體育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
(本文編輯:林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