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全惠 劉哲
(河南大學賽思口腔醫(yī)院正畸科 鄭州450003)
上前牙復雜根折屬于口腔科常見病,多由于交通事故及摔傷等外力沖擊導致牙齒折斷,常伴有牙周組織與牙齦損傷,對患者牙齒功能及美觀影響較大。目前牙冠延長術為治療常用術式,依據生物學寬度原理,維護與保持生物學寬度是保留及修復殘根及殘冠的重點[1~2]。若術中嚴格依據生物學寬度原理進行手術,易出現(xiàn)去骨過量、牙齦及骨組織修整過多等現(xiàn)象,進而影響牙齒穩(wěn)定性及美觀度[3]。鑒于此,本研究探討上前牙復雜根折患者采用正畸牽引加牙冠延長術治療對美學效果及口腔相關指標的影響,并與改良牙冠延長術治療效果進行比較,以優(yōu)化上前牙復雜根折治療方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8月~2020年8月河南大學賽思口腔醫(yī)院治療的86例上前牙復雜根折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聯(lián)合組和改良組,各43例。聯(lián)合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22~58歲,平均年齡(34.89±2.10)歲;根折至治療時間1~8 d,平均根折至治療時間(3.13±0.57)d;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20例,摔傷23例。改良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22~56歲,平均年齡(34.96±2.04)歲;根折至治療時間1~9 d,平均根折至治療時間(3.16±0.60)d;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18例,摔傷2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口腔科學》[4]上前牙復雜根折診斷標準;患者牙根彎曲、脫位及折斷不明顯,保留有足夠牙根長度;牙周組織健康無損傷;精神狀態(tài)良好,治療依從性較高。(2)排除標準:合并牙周??;鄰牙損害或鄰牙不協(xié)調;牙齦畸形;牙根內吸收。
1.3 治療方法
1.3.1 改良組 采用改良牙冠延長術治療,局部浸潤麻醉,以刀刃與骨面成45°,于斷牙腭側牙齦內側取斜面形切口,全層切開腭粘骨膜瓣,暴露患牙斷根、牙槽骨,多余軟組織刮除后,進行沖洗及止血,對牙槽骨脊頂進行適當消磨,保障折斷面與其間距為3~4 mm,針對缺損較深者,少量去骨,促使牙根斷面位于骨脊頂上,對患者前牙牙齦形態(tài)進行調整,完成斷面修整,促使斷面平滑,與牙槽骨形態(tài)相適應,去除根面殘留牙周膜纖維,縫合牙槽嵴,清洗創(chuàng)面。
1.3.2 聯(lián)合組 采用正畸牽引加牙冠延長術治療,先進行正畸牽引治療,完成牽引鉤制備,長度約為牙根長1/2,粘于根管內,于斷牙兩側2~3個鄰牙唇面上粘上方絲托槽作為支抗牙,采用澳絲進行殘根牽引,牽引力30~50 g,牽引力方向與患牙長軸一致,間隔15 d加力1次,4~6周內完成牽引治療;固定8~10周后行常規(guī)牙冠延長術治療,于局麻下在上前牙腭側進行翻瓣處理,并對骨實施修整,以促使根面處于平整狀態(tài),對齦瓣厚度及外形進行修剪后縫合。
1.4 觀察指標(1)口腔相關指標:治療前、治療后1個月時依據《口腔科學》中相關標準評估牙齒松動度(TM)、牙周探診深度(PPD)、牙齦指數(shù)(GI),其中TM評估中牙根存在輕微生理性松動為0度;頰舌向動度<1 mm為1度;頰舌向動度≥1 mm、≤2mm為2度;存在垂直向松動,頰舌向動度>2 mm為3度。PPD評估中牙周袋深度,采用牙周探針進行測量。GI評估需將牙齦吹干,觀察牙齦形、色及質改變,采用鈍頭牙周探針對齦溝進行輕探,觀察是否存在出血,其中牙齒正常為0分;牙齦存在輕度顏色改變,伴有輕度炎癥及水腫,探診無出血為1分;牙齦顏色發(fā)紅、光亮,存在中度炎癥及水腫,探診出血為2分;牙齦明顯發(fā)紅、潰瘍,存在重度炎癥、水腫,存在自動出血傾向為3分。(2)美學效果滿意度:治療后1個月時依據患者意愿進行評估,包括十分滿意、滿意及不滿意。滿意+十分滿意=滿意度。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shù)據,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口腔相關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后TM、PPD、GI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后TM、PPD、GI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口腔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口腔相關指標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 TM(°) PPD(mm) GI(分)治療前改良組聯(lián)合組43 43 t P治療后改良組聯(lián)合組43 43 t P 1.53±0.40 1.48±0.42 0.565 0.573 0.64±0.25*0.57±0.22*1.378 0.172 3.19±0.51 3.23±0.54 0.353 0.725 1.82±0.28*1.76±0.29*0.976 0.332 2.14±0.35 2.07±0.38 0.889 0.377 1.31±0.26*1.25±0.30*0.991 0.325
2.2 兩組美學效果滿意度比較 兩組美學效果滿意度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美學效果滿意度比較[例(%)]
上前牙復雜根折患者患牙折裂線位于牙齦緣以下,多由于直接外傷所致,直接采用修復治療極易誘發(fā)牙周組織炎癥。牙冠延長術為臨床上最常用的治療方法,利用生物學寬度原理,對殘根周圍牙槽骨、牙齦進行修整,以形成正常齦溝深度,保持合理的生物學寬度[5~6]。但常規(guī)牙冠延長術治療,若嚴格依據生物學寬度原理,會導致患牙的牙槽骨及牙齦切除過多,降低患牙的美觀性及穩(wěn)定性。
患牙冠根折斷于牙髓以下較深部位,可首先采用正畸牽引治療,隨后再行牙冠延長術[7]。正畸牽引治療將殘根沿冠向牽拉,能夠牽引損壞牙齦下緣至牙齦上方,牙槽骨隨著患牙的冠向移動,并向受力方向增生,可重建生物學寬度;正畸牽引治療后進行常規(guī)牙冠延長術治療,切除增生牙齦組織,能夠促使鄰牙牙齦與患牙牙齦協(xié)調美觀,對斷根殘缺面進行修復,有利于保障牙周健康,進一步提高美觀度[8~10]。但正畸牽引治療時間長,且牽引過程中需要對牽引力度進行適當調整,患有牙周病、牙根內吸收及牙齦畸形者不宜應用該療法。近年來改良牙冠延長術在上前牙復雜根折治療中應用較多,該術式符合生物學寬度原理,將患牙殘根周圍牙槽骨高度降低,能夠縮短患牙殘根邊緣與嵴頂距離,可在形成正常的牙齦溝深度外,保障正常生理學寬度,術中無須大量去除牙槽骨,有利于對原有牙齒形態(tài)進行保護。通過打磨牙根斷面尖銳棱角,將周邊肉芽清除,進而降低牙周炎癥的發(fā)生,改善牙周健康,術中充分暴露牙齦下斷端,有利于修復患牙,對個別過短、長寬比例失衡前牙進行改善,達到美容修復效果[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前后TM、PPD、GI及美學效果滿意度對比相近(P>0.05);兩組治療后TM、PPD、GI低于治療前(P<0.05)。提示采用正畸牽引加牙冠延長術與改良牙冠延長術療效相當,均可改善患者口腔相關指標,保障牙周健康,美學效果良好,可依據患者實際情況選取適宜的方案治療。
綜上所述,上前牙復雜根折患者采用正畸牽引加牙冠延長術與改良牙冠延長術治療效果相當,有利于改善牙周組織健康,獲得良好的美學效果,臨床應依據患者實際情況選取合理的術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