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央,拉巴
(1.西藏自治區(qū)藏醫(yī)院,西藏 拉薩 850000;2.西藏自治區(qū)殘聯(lián)康復中心,西藏 拉薩 850000)
脂肪性肝病簡稱脂肪肝,是指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造成的病理性改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及飲食習慣的改變,本病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和年輕化趨勢[1]。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全球1/4以上的成人患有脂肪肝,而我國脂肪肝發(fā)病率更是高達27%,嚴重危害國民健康[2]。我院地處高原地區(qū),氣候寒冷干燥,當?shù)鼐用裣彩硠游镏炯熬祁?,受地理環(huán)境及飲食習慣影響,高原地區(qū)脂肪肝發(fā)病率較高,藏醫(yī)治療脂肪肝歷史悠久,各代醫(yī)家對脂肪肝均有其獨特的認識和治療特色。藏藥達堆方初始載于著名藏醫(yī)藥學家米彭朗杰嘉措所著《集藥利樂庫》中[3]其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疏肝利膽,健胃補血,明目,用于“脂肪肝、酒肝等引起的腹脹、食欲不振、脅肋疼痛等”。本研究根據(jù)藏醫(yī)理論、高原地區(qū)脂肪肝患者特點和臨床經(jīng)驗,對脂肪肝患者應用藏藥達堆卡擦丸治療,收效較滿意,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50例脂肪肝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5例。觀察組中,男17例,女8例,年齡18~65歲,平均(45.26±9.33)歲,病程1~12年,平均(7.11±2.03)年,疾病類型:酒精性脂肪肝7例,非酒精性脂肪肝18例。對照組中,男16例,女9例,年齡18~63歲,平均(44.79±9.15)歲,病程1~13年,平均(6.98±2.16)年,疾病類型:酒精性脂肪肝8例,非酒精性脂肪肝1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診斷標準。②年齡≥18周歲。③近1個月內未使用調脂類制劑及其他治療脂肪肝的相關藥物。
排除標準:①合并病毒性肝炎者。②1周內有胃腸道出血史者。③對研究用藥有過敏史者。④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⑤合并心、腦、腎等其他臟器器質性損害者。⑥依從性差,治療期間飲酒,干擾療效判定者。
對照組予以飲食調控及適量活動,未給予藥物治療。
觀察組在其基礎上采用藏藥達堆卡擦丸治療,本藥由寒水石(奶制)、制訶子、紅花、甘青青蘭、藏木香、木香、渣馴膏、康頓貼瓦、牛黃、藏紅花組成(均由西藏自治區(qū)藏醫(yī)院門孜康制劑室研制,規(guī)格:0.95~1.2g/丸),搗碎后口服,1丸/次,2次/d,治療4周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1)療效判定標準:①臨床治愈:臨床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肝功能、血脂指標恢復正常,肝臟B超檢查均恢復正常。②顯效:臨床癥狀、體征及肝功能指標較治療前明顯改善,總膽固醇(TC)下降≥20%或三酰甘油(TG)下降≥40%。中重度脂肪肝患者肝臟、B超表現(xiàn)減輕Ⅰ度以上。③有效:臨床癥狀、體征、肝功能及血脂指標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但肝臟B超表現(xiàn)減輕不足Ⅰ度。④無效: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肝功能、血脂水平及影像學檢查表現(xiàn)無明顯變化者。治療總有效率=(臨床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4-6]。
(2)癥狀評分:采用likert4級評分法進行評估,0分為無癥狀,1分為癥狀輕微或偶爾發(fā)作;2分為中度癥狀,時常發(fā)作,對日常生活有一定影響;3分為重度癥狀,對日常生活影響嚴重。對食欲不振、脅肋脹痛、脘腹脹滿、惡心嘔吐四項癥狀進行評價。
(3)肝功能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對兩組肝功能指標進行測定,包括谷丙轉氨酶(ALT),參考值5~45U/L;谷草轉氨酶(AST),參考值0~50U/L;γ-轉肽酶(γ-GT),參考值<32U/L;堿性磷酸酶(ALP)參考值40~150U/L[7]。
(4)血脂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對兩組血脂指標進行測定,包括TC、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治療前,兩組癥狀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食欲不振、脅肋脹痛、脘腹脹滿、惡心嘔吐四項癥狀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癥狀評分對比(,分)
治療前,兩組ALT、AST、γ-GT、ALP水平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各項指標均有一定程度下降,觀察組ALT、AST、γ-GT、ALP水平下降幅度均較對照組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肝功能指標對比(,U/L)
表3 兩組肝功能指標對比(,U/L)
治療前,兩組TC、TG、HDL-C、LDL-C水平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上述四項指標均較治療前改善,觀察組各項指標水平改善幅度均較對照組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血脂指標對比(,mmol/L)
表4 兩組血脂指標對比(,mmol/L)
脂肪肝是一組由各種因素引起的以肝細胞彌漫性脂肪為病理特征的異質性疾病,主要由遺傳易感、代謝應激、環(huán)境等因素相互作用導致,根據(jù)病因可將其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兩種,以后者最為常見[8]。血脂異常是引發(fā)脂肪肝的重要原因之一,脂肪肝的發(fā)生發(fā)展與多種病理生理改變的級聯(lián)反應相關,包括肝細胞脂肪變性、游離脂肪酸增多、繼發(fā)性胰島素抵抗、肝臟脂質過氧化、干細胞能量儲備下降等,上述原因均可導致脂質代謝紊亂,使得干細胞內沉積過多的脂質,導致肝臟出現(xiàn)脂肪性病變,并進一步發(fā)展為炎癥、壞死和纖維化,引發(fā)肝功能損害[9]。此外,飲酒也是導致脂肪肝的重要危險因素,酒精代謝后,生成乙醛,其可增加固醇調節(jié)元件結合蛋白,對過氧化物酶體的增殖過程產(chǎn)生阻礙,抑制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的活性,導致肝臟對脂質的代謝功能紊亂,誘發(fā)脂肪肝和肝損害[10]。體內脂質攝取、輸送及利用均依賴肝臟,若發(fā)生脂肪肝,體內氧自由基水平增加,對細胞膜造成損害,影響腺苷三磷酸的生成,導致蛋白質及脂肪排泄障礙,進而累積于肝細胞內。過剩的游離脂肪酸累積于肝細胞中,可誘導脂質的過氧化,產(chǎn)生大量活性氧簇,對線粒體膜造成損害,進而導致脂肪酸β氧化被干擾,出現(xiàn)脂質代謝紊亂,加速脂肪肝的形成。此外氧化可產(chǎn)生大量還原性輔酶,對線粒體內脂肪酸的氧化形成阻礙,促進脂肪合成,導致體內γ-GT、ALP水平升高;細胞膜結構被破壞后,線粒體中AST、ALT被大量釋放并進入血液循環(huán),表現(xiàn)為血清AST、ALT水平的病理性升高。
藏醫(yī)認為,脂肪肝可納入“慶乃常波病”范疇,在18種肝臟疾病中,屬于寒性肝病。在長期臨床實踐中,藏醫(yī)積累了豐富的脂肪肝治療經(jīng)驗,達堆卡擦丸是藏醫(yī)治療脂肪肝的經(jīng)典方劑:由寒水石(奶制)、鐵屑制訶子、紅花、甘青青蘭、藏木香、木香、渣馴膏、康頓貼瓦、牛黃、藏紅花等藏藥材組成。其中鐵屑具備消浮腫、解肝毒之效;甘青青蘭疏肝理氣;紅花、藏紅花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木香、藏木香養(yǎng)胃健脾,全方具有保肝健胃、行氣活血、排毒護肝的功效。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另外,與治療相比,觀察組ALT、AST、γ-GT、ALP四項同肝損害相關指標明顯下降,且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達堆卡擦丸對肝細胞的保護效應明顯,或與其改善肝內微循環(huán)和代謝相關。在血脂指標方面,觀察組治療后TC、TG、HDL-C、LDL-C水平改善程度均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達維卡擦丸在治療脂肪肝的同時,還具備一定的調脂作用。
綜上所述,藏藥達堆卡擦丸治療脂肪肝療效確切,可有效保護患者肝功能,改善臨床癥狀及血脂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