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琴粉
語言描寫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語言描寫包括人物的獨白和對話。對話可以是兩個人的對話,也可以是幾個人的相互交談。成功的語言描寫總是鮮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動地表現(xiàn)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
我們在課堂中如何將“對話教學”教出彩,對此,我進行了如下思考。
1.學會從提示語和話語兩部分讀出人物的性格特點
以《我和祖父的園子》一課為例。“祖父鏟地,我也鏟地”這一段的對話描寫,就可以引導學生“讀對話,明人物”。尤其是祖父和“我”的對話描寫很是傳神。
祖父發(fā)現(xiàn)我鏟的那塊還留著一片狗尾草,就問我:“這是什么?”
我說:“谷子?!?/p>
祖父大笑起來,笑夠了,把草拔下來問我:“你每天吃的就是這個嗎?”
我說:“是的。”
我看祖父還在笑,就說:“你不信,我到屋里拿來給你看?!蔽遗艿轿堇锬昧锁B籠上的一個谷穗,遠遠地拋給祖父,說:“這不是一樣的嗎?”
祖父“大笑起來”“笑夠了”“還在笑”,三個“笑”字使一個慈祥和藹的祖父形象浮現(xiàn)眼前。
讓學生再來關注“我”的回答:
“谷子?!?/p>
“是的。”
“這不是一樣的嗎?”
這三句“我”的話語,即使祖父一再提示“我”認錯了谷子,而我依然肯定,極其肯定,強烈肯定,從對標點的咀嚼中,一個天真可愛的小姑娘形象躍然紙上。
2.讀寫遷移,學會把對話寫傳神
如果說“讀對話,明人物”是“讀進去”的話,那么,“補對話,寫人物”則是“寫出來”,這也是張志公先生提出的“帶領學生從文章里走個來回”的主張。我讓學生觀察文本插圖,對“祖父澆菜,我也搶過來澆”這一段進行想象,寫出祖孫倆的再次對話。這一次,就是學生用筆寫出祖父的慈祥、和藹,寫出“我”的天真可愛。
有一名學生是這樣寫的:
祖父澆菜,我也搶過來澆。
我并不往菜上澆,而是拿著水瓢,拼盡了力氣,把水往天空里一揚,大喊著:“下雨了!下雨了!”
那水瓢中的水都灑在自己身上,我又大喊:“洗澡澡!洗澡澡!”
我又往天空一揚,水都灑在土窩里。我一下摔在地上,全身浸在爛泥里,又站起來,在水坑里跳。
祖父說:“臟死了!要罵罵了!”
而我卻不聽勸,又到處亂跑,地上印上了一個個小足印,“好玩!好玩!”
我覺得,學生的這種讀寫遷移,就是學生將書面語言內化的過程,這才是學生閱讀層次的提高。
3.掌握對話中的多種形式表達,克服寫作中“對話描寫呆板”的問題
比如提示語的位置不同,標點符號也會帶來相應的變化。在這點上,從三年級開始,課文中就有這樣提示語在前、中、后的例子,教師在教材的研讀中,就可以針對此進行相應的教學,讓學生對其關注,并在平時的寫作中初步嘗試,直至熟練運用。還有一個需要引起教師注意的,就是“說”字變臉法,我們也要掌握。寫對話,不能千篇一律通通都是“你說、他說、大家說”。我們在平時的課文教學中應關注“說”字的不同表達,比如“喊、叫、告誡、囑咐”以及動作、神態(tài)等作為提示語的導入。
課標是按照年段的不同,而制定出不同的“學段目標和要求”,這也提醒我們,在中高年段,相應的對話教學也應有不同的要求以及相應的對策,這需要我們好好思考和研究。
我覺得中段的對話教學,著重在學習“寫得具體”上花時間,尤其是提示語中對動作、神態(tài)等的描寫。這也許跟學生初學寫作同步,從“例子”中習得方法?!秾O中山破陋習》一文,孫中山和媽媽的對話,著重體現(xiàn)的是提示語的動作、神態(tài)、心理的描寫,學習“提示語”的具體描寫,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
高段對話描寫中的提示語,不再是“具體”,而是“傳神”。高段的對話教學,不再僅僅是為了學會寫好提示語,更多地是讓學生透過這些描寫,在心中建構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深入領會人物的內心,繼而再學習表達之法?!段液妥娓傅膱@子》中,祖父和“我”的對話,語言干凈,節(jié)奏明快,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學生的讀寫結合點,就在于學會“傳神地去描摹人物的對話”,當然,這不是一節(jié)課就能達到的效果,需要長期積累訓練。
不管是中段還是高段,對話教學向來都是課堂上重錘敲打的環(huán)節(jié)。如何體現(xiàn)層次性,展現(xiàn)學生語文能力的上升?我覺得,“讀”與“寫”是教出層次的關鍵。學生拿到一篇文章,首先被吸引的就是情節(jié),忽略的是表達。這就是學生的現(xiàn)狀。所以我們的教學首先是從情節(jié)入手,目標是“讀懂”;其次是披文入情,練習朗讀,目標是“感同身受”;再次是揣摩研讀,目標是體會“遣詞造句”之妙;最后是小試牛刀,現(xiàn)學現(xiàn)用,練習表達。如此,“讀”與“寫”,就在文中真正地走了一回。
作者簡介: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丹陽市練湖中心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