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靈芝
觀察是學生認識新事物的主要渠道。在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就有一個以“觀察”為主題的“習作單元”,旨在引導學生通過本單元學習,學會觀察細節(jié),養(yǎng)成仔細觀察的好習慣。作為語文教學的全新嘗試,教師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前提下,以單元教學目標為導向,抓住單元特性,適當調(diào)整作文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習作要點,注重素材的積累,將課堂所學運用于實際習作之中,提升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質(zhì)量。
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讓他們能正確而全面地認識事物,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充分調(diào)動自身感官,觀其形,聞其味,觸其體,實現(xiàn)立體的、全方位的觀察。
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初試身手”板塊的教學目標之一,要求學生通過觀察認識芒果。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將芒果帶到課堂上,讓學生用手去觸摸,用鼻子去聞,甚至用嘴嘗嘗味道,加深學生的認識。還可以舉一反三,讓學生在課后觀察生活中常見的水果,并用文字進行描述。
初試:家里有一個大西瓜,綠油油的外殼,里面的心是紅色的,聞起來很香,味道甜甜的,很好吃。
實踐證明,在教師的有意引導下,學生能夠充分調(diào)動自身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多種感官進行觀察,從觀察的單一性轉(zhuǎn)變?yōu)槎鄻有?,更全面、更立體地認識新事物。在引導學生充分調(diào)動感官觀察的前提下,教師還要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觀察,將多種感覺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使觀察更加深入。
為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教師設(shè)計了這樣一個活動。學生每四人組成一個小組觀察西瓜,教師給每一小組提供一個西瓜。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觀察西瓜的外表特征,有學生說“它的顏色是綠色的”,有學生說“它是圓的”,還有學生說“它的表皮有波浪形的紋路,像綠色的海浪”。然后,教師又鼓勵學生摸一摸西瓜的表皮,并用文字記錄下感覺。接著,教師切開一個個西瓜,讓學生品嘗味道,評價西瓜的味道并用文字記錄。最后將課堂所見、所觸、所嘗匯總,形成一段觀察西瓜后的細節(jié)描寫。
修改后:家里有一個又大又圓的西瓜。它圓圓的身子像一顆球,摸起來滑滑的,很舒服。仔細一看,它的表皮有一道道綠色的波紋,似浪花一般美麗。切開西瓜,紅彤彤的果肉非常誘人。我迫不及待拿起一片西瓜,一口咬下去,滿口都是甜甜的味道,好吃極了。
在教師的有意引導下,學生學會在觀察時靈活調(diào)動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全面而細致地認識事物。這樣的觀察,不僅提升了學生對事物的認知程度,更提升了學生對生活的感悟能力。
語文課程要求學生學會靈活運用文字和語言來表達自身所感所悟所想。為引導學生學習語言表達方法,靈活運用語言于實踐,編者設(shè)置了相關(guān)訓練。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精讀課文,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留心生活細節(jié),積極與同學進行學習與交流,不斷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并將所聞所看所感運用于習作,有助于習作能力的提升。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課文《搭船的鳥》之后,引導學生課后觀察一種動物或植物,并完成一個月的觀察記錄。學生紛紛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選擇了動物或是植物進行觀察,其中24個學生選擇觀察小動物,16個學生選擇觀察植物。有一名學生還特地將水葫蘆帶到了教室,由此,水葫蘆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全部學生的觀察對象。學生見證水葫蘆的花開花謝,這一過程僅僅用了一周左右的時間。水葫蘆花凋謝后,有學生感慨:“好快呀,昨天上午才看著開花,今天就凋零了。”有學生說:“我昨天還聞到了花朵的味道,淡淡的,很清香?!笨梢姡瑢W生對于水葫蘆的觀察,細致入微。這樣的觀察,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用眼睛去看,用鼻子去聞,用手去觸摸,去感受和認識新事物,從細節(jié)出發(fā),加深對事物的認識,為今后的習作奠定堅實的基礎(chǔ)。
所謂“初試身手”,是學生通過交流、總結(jié)和提煉相關(guān)認知而進行的語言實踐。第一個例子的作者描寫了在買菜路上看到一只蝸牛在過馬路,文本語言細膩,使學生體會到只要用心觀察生活,就能從普通的事情中發(fā)現(xiàn)新的驚喜。在第二個例子中,作者通過“看”“聞”“摸”等角度,描繪了芒果的各個細節(jié),引導學生結(jié)合生活實際去認識芒果。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觀校園,觀察校園的花草樹木,引導學生發(fā)揮思維的能動性,靈活運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雖然是“初試”,但通過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也能讓學生寫出不錯的片段。
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從學生的個性出發(fā)適時引導,幫助學生取長補短,鼓勵學生通過相互學習豐富觀察角度,提升自身的習作能力。
通過一次次“觀察”實踐,學生“觀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diào)動起來,學會主動留心身邊事,養(yǎng)成仔細觀察的好習慣,又在觀察中靈活調(diào)動自身的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等感官,形成立體的、全面的認識。學生在觀察中積累生活經(jīng)驗,為日后的習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假以時日,學生的習作能力定能有較大提升。
習作例文出現(xiàn)在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中屬于首次。習作例文的字詞與內(nèi)容并不是教學的重點,而應當引導學生著重學習作者采用的觀察角度以及語言描寫方法。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還應當注重習作例文與習作練習的整合,將單元習作的觀察方式加以整合,有目的地帶領(lǐng)學生擊破習作難點,培養(yǎng)學生習作自信心,開闊學生習作思維。
在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上冊的語文教材中,第五單元“習作例文”板塊收錄了《我家的小狗》《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兩篇例文。這兩篇文章分別以日常生活隨處可見的動物和水果為出發(fā)點,運用趣味性的語言,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也啟發(fā)了學生的習作思路。在《我家的小狗》這一例文中,透過作者的文字可以發(fā)現(xiàn),主角小狗“王子”會通過叫聲表達不同的情緒,它還喜歡跟火車比誰跑得更快。而在例文《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中,作者通過外形、顏色、味道等多個角度描繪楊梅細節(jié),教材編者更是通過旁批提示學生觀察的細致及其好處,并在文后練習中要求學生用表格的形式填寫楊梅的特點。為完成習題,學生反復閱讀例文,又根據(jù)練習要求從外形、顏色、味道等多個角度尋找楊梅的特點。在例文的示范下,學生意識到觀察可以有多種角度,如此一來,則開闊了學生的觀察思維,幫助學生樹立多角度觀察意識,打開學生的習作思路。
仿寫是學生習作的重要步驟。教材中所提供的習作例文,不僅是優(yōu)秀的習作示范,更是具有代表性的評改范例。教師要善于運用例文,幫助學生開拓習作思路,取長補短,不斷提升習作能力。
總而言之,觀察是習作的重要手段,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留心觀察生活細節(jié),才能發(fā)現(xiàn)生活的奇妙,為習作積累豐富的素材;而習作能力的提升又反過來促進細致觀察,豐富觀察的角度。小學三年級正是學生習作的起步階段,在這一階段,學生的識字能力與閱讀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也積累了一定的習作素材。通過學習“觀察”的方法,在教師的合理引導和習作訓練后,學生的習作興趣被充分調(diào)動了,習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作者簡介:浙江省瑞安市飛云第二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