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波 莫永彪 陳 剛 龍 飛 唐雄偉 吳 軍 沈國洪 謝延風
乙狀竇后入路是神經外科廣泛應用于治療小腦橋腦角(cerebellopontine angle,CPA)病變的手術入路[1]。術中要求暴露橫竇和乙狀竇交界,以利于天幕和巖骨背面的充分暴露。開顱時,為暴露橫竇-乙狀竇移行處,鉆取的第一個骨孔稱之為“關鍵孔”,臨床上多采用顱骨表面星點、上項線等解剖標記,確定“關鍵孔”在顱骨外表面的位置[2,3]。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顱骨表面標志與橫竇-乙狀竇移行處的位置關系,存在較大的解剖變異,若僅以此指導開顱會增加靜脈竇損傷的風險[4~6]。近年來,有文獻報道利用CT顱骨成像等影像技術定位“關鍵孔”,以此指導開顱,獲得較滿意的效果[6~10]。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利用CT靜脈成像(CT venography,CTV)聯(lián)合顱骨標志指導經乙狀竇后入路手術治療CPA腫瘤36例,發(fā)現(xiàn)靜脈竇損傷風險降低,骨質缺損少,節(jié)省開顱時間,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36例中,男21例,女15例;年齡43~73歲,平均54歲。聽神經鞘瘤24例,腦膜瘤9例,膽脂瘤3例;均采用標準枕下乙狀竇后入路手術;左側開顱22例,右側14例。本研究獲得重慶市合川區(qū)人民醫(yī)院醫(y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及病人知情同意。
1.2 影像學檢查 術前均行CTV檢查,以聽眥線為基線進行動態(tài)掃描,掃描方向從顱底至顱頂,層厚0.5 mm。經肘靜脈注非離子型碘對比劑優(yōu)維顯370 mgI/ml,用量60~80 ml,生理鹽水20~30 ml,用20 ml造影劑,15 ml生理鹽水做test-bolus,得到血管強化的時間-密度曲線,確定個體化的掃描延遲時間。在GE ADW 4.2 工作站,將CTV數(shù)據(jù)及平掃數(shù)據(jù)融合,再采用容積再現(xiàn)(volume rendering,VR)重組三維血管與顱骨影像,使血管與顱骨同時顯示。首先,在顱骨表面標志顯影明顯時建立以星點(人字縫、頂乳縫、枕乳縫交匯點)為原點,其與二腹肌間溝連線為X軸,過星點的垂線為Y軸建立坐標系。然后,在融合像中,尋找乙狀竇與橫竇轉角處,該處標記為“關鍵孔”,確定該孔在坐標體系中位置用于術中定位。見圖1。
圖1 CT靜脈成像與顱骨CT三維重建融合影像顯示“關鍵孔”與星點及二腹肌溝位置關系
1.3 手術方法 全麻后,取偏向健側的側俯臥體位,頭架固定頭位于前屈側傾位,上身抬高30°,頭下垂15°,前屈10°。使乳突區(qū)置于術野最高點。沿耳后發(fā)際內的“s”形切口,全層切開皮膚肌肉,暴露星點、二腹肌間溝及乳突后緣等解剖結構,在顱骨表面尋找術前描記出的“關鍵孔”,以此為第一孔的鉆孔位置;在“關鍵孔”及其下方各鉆一骨孔。明膠海綿推開硬膜粘連處,銑刀銑開骨瓣。觀察橫竇乙狀竇交界處與“關鍵孔”具體關系。術中緩慢釋放腦脊液增加手術操作空間,調節(jié)顯微鏡投射角度充分暴露視野,完整切除腫瘤。術畢嚴密縫合硬腦膜,復位骨瓣,逐層縫合肌肉皮下組織及頭皮。
“關鍵孔”位于星點正下方或內下方,在坐標體系中星點到“關鍵孔”正下方垂直距離在7~21 mm,平均(12.8 ±3.8 )mm;星點到“關鍵孔”水平距離在0~9 mm,平均(3.6 ±2.5 )mm。術中清晰暴露橫竇乙狀竇交界處,均無靜脈竇損傷。術中骨瓣一次成型,用時平均38 min,術中視野充分暴露,顯微鏡下全切腫瘤,術后無明顯骨質缺損,無皮下積液、切口腦脊液漏、顱內感染,乳突積液等并發(fā)癥,均恢復良好,無嚴重并發(fā)癥。
乙狀竇后入路于1905年由Krause首先報道。隨著神經外科發(fā)展,不斷有學者提出改良和擴展方案,目前,乙狀竇后入路是CPA腫瘤的常用手術入路[1]。該入路手術的重點在于靜脈竇不受損前提下有效地暴露橫竇-乙狀竇結合處以及乙狀竇后緣和部分橫竇下緣,盡量擴大手術區(qū)視野,同時還要盡可能保證骨瓣的完整性,減少或不用咬除過多的顱后窩骨質[7]。由于該入路骨瓣與橫竇、乙狀竇關系密切,且靜脈竇壁與竇溝內面常有粘連,若術中靜脈竇損傷,將導致術中大出血、空氣栓塞等嚴重并發(fā)癥。因此,為了在快速骨瓣成形的同時確保橫竇和乙狀竇不受損傷,術中選擇合適的第一鉆孔點,即“關鍵孔”以骨孔恰好能暴露交角處內側邊界為宜,該孔的選擇至關重要。
傳統(tǒng)手術多采用顱骨表面標志確定“關鍵孔”的位置,常用的解剖標志包括星點、上項線等等。應用最廣泛的為星點,即枕乳縫、頂乳縫、人字縫的交點,被廣泛認為正對橫竇-乙狀竇交界處[2,3],因此“關鍵孔”多選取在星點處或略前下方處。近年來,文獻報道星點等解剖標志與橫竇-乙狀竇交界的位置關系存在較大的解剖變異,若僅憑顱骨表面標志確定鉆孔點,大大增加靜脈竇損傷的風險[4~6,11,12]。Rhoton[13]提出為避免竇的損傷,建議在星點下方2 cm鉆孔,銑下骨瓣后用咬骨鉗擴大骨窗直至暴露橫竇下緣和乙狀竇后緣。此法雖相對安全,但卻增加了手術時間及骨質缺損范圍,術后常有骨質缺損致皮下積液、腦脊液乳突漏,甚至顱內感染;以及因骨質丟失過多而致骨瓣復位不穩(wěn)等。
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fā)展,為了確保安全,學者們嘗試了各種方法。有學者利用3D-CT顱骨成像技術,通過在顱骨上靜脈竇溝的走形定位橫竇-乙狀竇移行處,獲得了較滿意效果[9]。Sheng等[11]利用CT血管成像技術,對血管及骨質進行融合,尋找骨性標志物與靜脈竇關系,對臨床亦有一定指導意義。近年來較流行的增強現(xiàn)實技術,亦被學者運用在乙狀竇后入路開顱手術中[8]。同時,日益成熟的MRI導航技術輔助乙狀竇后入路開顱亦在臨床有越來越多的運用[14]。
我們根據(jù)既往報道的方法,進行改進,操作較為簡單,與MRI導航等技術相比,對硬件設備要求相對較低,適合在區(qū)縣一級醫(yī)院開展。本文病例通過術前顱骨CT三維重建找到骨性標志,建立坐標體系,同時在融合影像中定位“關鍵孔”,進行指導開顱,所有病人關鍵孔定位準確,關鍵孔均位于星點下方或內下方,骨瓣一次成形,骨瓣成形用時少,未有靜脈竇損傷,術后未有皮下積液、乳突積液、顱內感染等并發(fā)癥。因此,CTV與顱骨CT三維重建融合影像為乙狀竇后入路骨瓣開顱手術定位橫竇-乙狀竇結合處提供了較可靠依據(jù),對指導手術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