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雷 李立國 許貝貝
1.安徽省阜陽市中醫(yī)醫(yī)院中藥制劑室,安徽阜陽 236018;2.安徽省阜陽市中醫(yī)醫(yī)院骨二科,安徽阜陽 236018
頸椎病是臨床常見疾病,指椎間盤發(fā)生退行性病變及繼發(fā)性病理改變,并出現相應臨床表現的一類疾病,該病病理機制尚不清楚,主要與頸椎生物力學失衡有關[1-3]。頸椎病引發(fā)的頸部疼痛是該病最普遍的癥狀,還會并發(fā)吞咽、視力障礙及頭暈等,給患者正常生活帶來極大不便[4-5]。目前,頸椎病的臨床治療缺乏特效根治方法,主要以藥物治療、手法按摩及康復理療為主。中醫(yī)認為,頸椎病是受外傷、勞損等因素影響,導致筋脈失養(yǎng)、絡脈痹阻,進而使骨筋受損所致[6]。中醫(yī)對頸椎病的治療方法較豐富,有推拿、針灸、中藥、牽引等,且因療法經濟安全,效果確切,越來越受到患者認可[7]?;罱j熱敷療法具有活血散瘀、溫通經絡的功效,本研究選取66 例頸椎病患者,觀察該治療方法對頸椎病的臨床效果。
選取2017 年2 月—2019 年2 月于安徽省阜陽市中醫(yī)醫(yī)院(以下簡稱“我院”)接受治療的66 例頸椎病患者。納入標準:①西醫(yī)符合《頸椎病診斷與治療中的若干問題》[8]中對頸椎病的診斷標準;②中醫(yī)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9]診斷為氣滯血瘀型頸椎病;③經X 線及MRI 檢查確診;④年齡20~60 歲;⑤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頸部疾病、既往有頸部手術史及惡性腫瘤;②老年性骨質疏松、骨髓炎或骨關節(jié)結核;③合并心肝腎嚴重功能障礙;④入組前1個月內接受頸椎治療;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66 例頸椎病患者分為熱敷組及常規(guī)組,每組各33 例。熱敷組男12 例,女21 例;年齡40~75 歲,平均(59.25±4.67)歲;平均體重(65.23±3.45)kg;病程3~20個月,平均(12.54±3.27)個月;頸型頸椎病9 例,神經根型頸椎病8 例,椎動脈型頸椎11 例,綜合型5 例。常規(guī)組男10 例,女23 例;年齡40~75 歲,平均(60.09±4.61)歲;平均體重(66.85±3.95)kg;病程3~21個月,平均(13.67±3.42)個月;頸型頸椎病10 例,神經根型頸椎病8 例,椎動脈型頸椎病12 例,綜合型3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常規(guī)組接受推拿治療方法,包括:①撫摸頸肌,用手掌撫摸或按摩頸項肩背部的肌肉20~50 次,以后部發(fā)熱舒適為度;②按揉頸肌,患者取坐位,右手拇指、食指、中指分別位于頸椎兩側肌肉隆起之處,自上而下,重復5~10 次;③后背推拿,患者俯臥位,醫(yī)師位于頭頂部,雙手平放,拇指位于肩胛內緣,自上而下反復推拿20~30 次,④拿項肌,醫(yī)師以拇指和食指、中指拿起兩側頸項肌,自上而下均勻用力,重復20~30 次。熱敷組采用中藥活絡熱敷方治療,方藥組成:艾葉15 g、紅花20 g、花椒10 g、透骨草30 g、制川烏10 g、川芎10 g、干姜15 g、防風30 g、香加皮10 g、麥芽10 g、劉寄奴10 g、獨活15 g、桑枝10 g、秦艽10 g,用法:取上藥研為粗末,加入青鹽、白酒各30 g 調勻,裝入布袋,炒或蒸熱后敷于患部,2 次/d,15~20 min/次,用后置于通風處,藥包冷卻后可重新蒸熱使用,每袋可用4~7 d,2 周為1個療程。兩組均治療4 周,治療結束后評估效果。
1.3.1 臨床療效 評價標準[10]:將臨床療效分為治愈、好轉、無效3個等級,疼痛、麻木等癥狀完全消失,頸部活動恢復正常為治愈;疼痛、麻木癥狀減輕,頸部活動基本正常為好轉;疼痛、麻木癥狀未減輕,甚至加重,頸部活動障礙未得到改善為無效??傆行?(治愈+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1.3.2 頸椎功能 采用頸椎功能障礙指數(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評估兩組治療前后頸椎功能,NDI 評價標準[11]:總共10個項目,每個項目0~5 分,總分50 分,≥25 分表示重度疼痛和不適,<25 分表示輕、中度疼痛和不適,分數越高表示功能障礙程度越嚴重。
1.3.3 疼痛評價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估治療前后頭部、頸部及上肢疼痛程度,評價標準:0 分為無痛;1~3 分為輕度疼痛;4~6 分為中度疼痛,影響睡眠;7~10 分為劇烈疼痛[12]。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內采用配對樣本t 檢驗,組間用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熱敷組總有效率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治療前,兩組ND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NDI 評分較治療前降低,且熱敷組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DI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DI 評分比較(分,)
注:NDI:指頸椎功能障礙指數
治療前,兩組頸部、頭部就上肢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頸部、頭部上肢痹痛VAS 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熱敷組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比較(分,)
注:VAS:視覺模擬評分法
頸椎病的病理基礎是椎間盤的老化和退變,以骨質增生、頸肩疼痛及四肢麻木為主要臨床表現,以頸型頸椎病和神經根型頸椎病多見[13-13]。中醫(yī)將頸椎病歸為“痹癥”范疇,認為主要與風、寒、濕侵襲肢體筋脈,致使經脈血氣不通有關,治療當以袪風去濕、溫經通絡為指導思想[14-15]。膏藥療法、藥灸法聯(lián)合熏蒸療法、熱敷法等中醫(yī)外治法具有操作簡便、安全迅速、副作用少等優(yōu)點,且適應證廣泛,因此在疾病臨床治療中越來越受歡迎[16]。
熱敷法是對中藥和相應輔料進行加工處理,敷貼于患部相應穴位,借助藥物溫熱力祛除疾患;透皮給藥使藥性由表達里,內達臟腑,并循經運行,溫中散寒,疏通氣機,調整經絡臟腑陰陽[17-18]。目前應用的熱敷法有藥物熱敷法和普通熱敷法,前者包括擴藥包熱敷、藥渣熱敷、藥餅熱敷及藥液熱敷等[19]。彭亞等[20]用中藥濕熱敷療法干預腰椎術患者,患者術后腰腿疼痛得到有效緩解;趙俊等[21]將熱敷法用于骨性關節(jié)炎的輔助治療,結果證實中藥熱敷不僅能緩解患者疼痛,還能提高膝關節(jié)功能。本研究應用的熱敷藥方中紅花可活血通經、散瘀止痛;花椒有祛濕驅寒的功效;透骨草有活血化瘀、利尿解毒、通經透骨之功效;艾葉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祛濕止癢之功效;劉寄奴、川芎為活血祛瘀、通經止痛之要藥;制川烏有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的功效;干姜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的功效;防風味辛甘,性微溫而潤,為風藥中之潤劑;秦艽可祛風濕、止痹痛;香加皮具有利水消腫、祛風濕、強筋骨的功效;桑枝可祛風濕、利關節(jié);獨活具有祛風濕、止痛、解表的功效,麥芽有行氣消食健脾之功效。諸藥合用活血散瘀、溫通經絡、消腫止痛、舒筋接骨[22-28]。本研究顯示,治療后,熱敷組有15 例患者得到治愈,好轉14 例,總有效率為87.88%,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總有效率(63.64%)。治療后,兩組NDI 評分、頸部、頭部、上肢痹痛VAS 評分均較治療前下降,且熱敷組低于常規(guī)組,提示活絡熱敷方治療頸椎病效果確切,能有效緩解患者頭部疼痛、頸部疼痛及上肢痹痛,促進頸椎功能恢復,這可能與方中各藥通經、止痛有關。
綜上所述,活絡熱敷方治療頸椎病效果確切,能有效提高患者治愈率,緩解頸部、頭部及上肢疼痛,促進頸椎功能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