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靜 劉 濤 楊 益 朱 姍 李 楠 李 霖 夏慶梅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院,天津 301600
銀屑病是一種反復發(fā)作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與環(huán)境、感染、免疫、遺傳等因素密切相關[1-2],其病損表現為紅斑或紅色丘疹上覆蓋多層的銀白色鱗屑[3]。根據病情程度及體征的不同,臨床上將其分為尋常型、膿皰型、關節(jié)型、紅皮病型[4],其中尋常型最為多見[5]。不同地區(qū)、種族之間的患病率差異顯著,有研究表明歐美地區(qū)的發(fā)病率遠超亞洲[6]。在我國六省流行病學的調查中,銀屑病的患病率已高達4.7‰[7]。
中藥作為治療銀屑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臨床上極具優(yōu)勢[8]。王玉璽認為“風盛血燥、營衛(wèi)郁滯”為基本病機,故治以“祛風”為先[9]。禤國維認為毒邪侵入,積聚皮膚而致氣血瘀滯,故治以解毒化瘀為主[10]。各家治療銀屑病經驗頗豐,但所用處方組成靈活多變,用藥精髓難以掌握并傳承,缺乏一個全面的數據庫將有效處方進行匯總分析。本文搜索了近15 年來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及維普網中關于中藥治療銀屑病的文章,并通過中醫(yī)傳承輔助平臺(V2.5)建立數據庫[11],深入挖掘處方特點及用藥規(guī)律,以期為臨床提供新的思維方式和指導實踐的客觀依據。
以“中藥”“銀屑病”為主題詞,以“精確”為匹配項,以“2004 年1 月—2019 年12 月”為發(fā)表時間,其余選項為系統(tǒng)默認進行高級檢索。
與中藥治療銀屑病相關的臨床研究文獻;符合銀屑病的診斷標準[12];文中有明確的方劑組成。
綜述以及動物實驗研究;只針對老人或兒童的研究;樣本量<30;方劑中組成不完整或用量不明確;重復出現的文獻只錄入1 次;少數民族醫(yī)藥治療的相關文獻。
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3],將處方中的中藥名稱進行規(guī)范,以便于錄入。
1.5.1 方劑錄入與核對 將篩選所得的178 首方劑信息整理統(tǒng)計成Excel 數據表,由專業(yè)的研究員將其錄入,并采取雙人審核的方式保證數據的準確性。
1.5.2 數據分析 打開中醫(yī)傳承輔助平臺(V2.5)中的“統(tǒng)計報表系統(tǒng)”,對錄入中藥的四氣、五味進行統(tǒng)計分析。在“方劑分析”中選擇“頻次分析”,然后在“組方規(guī)律”中選擇“用藥模式”“規(guī)則分析”“新方分析”并導出相應數據。
所錄入的178 首方劑的193 味中藥中,寒性藥(1279 次)頻次最高,平性藥(343 次)次之;五味中苦味藥(1227 次)使用頻次最高,甘味藥(1058 次)次之。歸經中肝經(1240 次)頻次最高,心經(953 次)次之(圖1)。
圖1 中藥歸經頻次分布
對178 首方劑中包含的193 味中藥進行“頻次統(tǒng)計”分析,結果顯示使用頻次≥40 的藥物共有14 味。見表1。
表1 治療銀屑病頻次≥40 的中藥
“用藥模式”中支持度為35,置信度為0.7,可得到常用藥對50 組(表2),在“規(guī)則分析”中得出藥物關聯網絡圖(圖2)。
圖2 關聯規(guī)則網絡展示圖(支持度35,置性度0.7)
表2 基于關聯規(guī)則的常用藥物用藥模式
設置“新方分析”中的“相關度”為8,“懲罰度”為2,選擇“聚類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取核心組合22 組(表3),并最終演化成11個新方組合(表4)。
表3 基于復雜系統(tǒng)熵聚類的中藥治療銀屑病的核心組合
表4 基于復雜系統(tǒng)熵聚類的中藥治療銀屑病的新處方
銀屑病屬于中醫(yī)“白庀”的范疇,古籍中亦有“干癬”“松皮癬”“蛇虱”等別稱[14-15]。銀屑病歷史悠久,《諸病源候論》曰“若其風毒氣多,濕氣少,故無汁,為干癬也。其中亦生蟲”[16]。明清以前,多數醫(yī)家認為銀屑病為外因所致[17-18]。明清以后,隨著不斷地深入研究,各家提出銀屑病是由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外因以風濕熱邪為主,內因多為血虛、血熱、血燥[19]。
基于藥物屬性分析可知,四氣中以寒性為主,故治療上以清熱為要,平性、溫性藥為輔,五味中苦味為主,輔以甘味藥,苦寒以清熱,甘溫以益氣,甘寒以養(yǎng)陰,使得清熱而不傷津,養(yǎng)陰而不遏祛邪[20]。歸經中前兩位為肝經、心經,肝藏血,而心主血脈,故治療多是從血論治[21]。用藥頻率排前10 的分別是生地黃、赤芍、甘草、牡丹皮、土茯苓、丹參、白鮮皮、紫草、當歸、金銀花,故銀屑病的治療應以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為主,兼以養(yǎng)陰潤燥。
基于用藥模式分析可知,常用藥對是由高頻前10 的藥物以及白花蛇舌草、槐花互相組合而成,體現出了以清熱為主導、同時兼顧養(yǎng)陰的治療思想,其中生地黃與諸藥關聯最為密切,其性甘寒,為清血熱之良藥[22-24]?,F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生地黃能夠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抑制血管內皮炎癥,其提取物地黃苷A有滋陰補血和調節(jié)免疫的功能。
基于系統(tǒng)熵聚類數據分析,得到新處方11個,對其用藥和證候分析如下:新處方1 中荊芥透疹消瘡,解表散風[25],其與防風相須為用,以增強疏風止癢之功,葛根解表透疹,桑白皮引藥達表,四藥組合用以祛風透疹、潤膚止癢,適用于因營衛(wèi)失和、肌膚失養(yǎng)所致之證。新處方2 中白芍養(yǎng)血柔肝斂陰,生石膏善于清氣分之熱,牛蒡子宣肺透疹,土茯苓解毒利濕,用于治療血熱內蘊證。新處方3 中用黃芩以清熱燥濕,梔子涼血解毒,麥冬滋陰潤肺,三藥調和,桃仁與郁金共奏活血化瘀之效,桂枝溫通經脈,用于血熱內盛兼有氣血瘀滯之證。新處方4 中當歸、黃芪、川芎均為當歸飲子的重要組成,取其養(yǎng)血潤燥之功,加入白花蛇舌草以清熱,此方用于治療血虛風燥之證。新處方5 中牛蒡子宣肺透疹,蒼術祛風燥濕之力強,犀角清熱涼血解毒,木通滲利濕熱,火麻仁滋養(yǎng)補虛,用于濕毒蘊阻證。新處方6 中薏苡仁、黃柏、黃連三藥配伍以清利濕熱,天葵子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枸杞子有滋補肝腎之效,用于濕熱內郁證。新處方7 中川芎與桃仁合用以利活血之功,川芎兼以行氣,桃仁兼以化瘀,通暢氣血,槐花與白茅根皆能涼血,槐花亦能疏皮膚風熱、瀉肺金之氣,此方用于血熱內蘊之證。新處方8 中菝葜、澤漆破血清熱,山豆根用以清肺火,柴胡疏肝解郁,酸棗仁益肝而養(yǎng)心安神,用于肝郁氣滯之證。新處方9中石膏與知母清熱瀉火,土茯苓清熱解毒除濕,丹參涼血活血散瘀,用于治療熱毒瘀阻證。新處方10 中雞血藤活血補血,赤芍、牡丹皮共奏清熱涼血化瘀之功,石膏辛甘大寒之品,清熱瀉火,故本方用于熱毒壅盛證。新處方11 中槐花、赤芍、紫草皆清熱涼血,紫草兼以透疹,石膏瀉火,用于治療血熱熾盛證。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銀屑病的藥物及組合以清熱涼血為主、活血化瘀、養(yǎng)血潤燥為主,兼以健脾利濕、解毒散結。通過數據挖掘出的11個新處方從不同角度將藥物進行配伍組合,為臨床治療銀屑病不同證型提供參考,同時有待進一步的臨床實踐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