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華軍 林施晴 張 研
1武昌首義學院醫(yī)院 湖北武漢 430064;2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醫(yī)藥衛(wèi)生管理學院 湖北武漢 430030
心理應激是指在危險性、危急性事件下產生的緊張焦慮狀態(tài)。當人們認為某種刺激可能會帶來嚴重后果和重大影響時,就可能會產生心理應激[1]。2019年底新冠疫情的暴發(fā)讓世界面臨一場重大的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一方面新冠病毒傳染性強、感染率高,病毒攜帶者的威脅性強,同時由于其突發(fā)性,在預防和治療上尚未存在特效方法,其預后具有未知性;另一方面,疫情初期的防控措施會對社會生產、生活造成不利影響。從各地區(qū)啟動公共衛(wèi)生一級響應開始[2],封閉管理、限制流動、停工停產等措施相繼開展,居民面臨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的挑戰(zhàn)。社會生活封閉化的困擾、疫情相關負面信息的輸入使居民在面對新冠疫情這一刺激源時,產生緊張焦慮狀態(tài),引發(fā)心理應激。
面對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受個體認知、性格特征、應對方式和社會支持等因素的影響,個體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應激[3]。心理應激是一種狀態(tài),它會帶來認知、情緒和行為三方面的反應[4],在疫情中可以表現(xiàn)為認知能力下降,偏向負性認知;情緒狀態(tài)不穩(wěn)定,負性情緒增多;個體行為異常,出現(xiàn)無法自控的強迫性行為[5]。這些心理應激反應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個體健康造成損害,有研究表明心理應激與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結局密切相關,如個體應激時生理上會發(fā)生一系列變化,如血壓升高、瞳孔放大等不良生理反應,且持續(xù)應激時,會引發(fā)抑郁、焦慮和睡眠障礙等[6]不良心理癥狀。疫情初期居民心理應激較為普遍、頻繁且程度深,因此本研究針對疫情初期居民心理應激的水平及其影響因素進行探索,為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針對性心理干預措施提供理論支撐。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在2020年2月7日對疫情防控指導平臺的385名受訪者進行調查并收集數(shù)據。調查問卷參考焦慮自評量表和簡易應對方式問卷,內容包括兩部分:①個人基本情況和疫情相關情況,個人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和職業(yè),疫情相關情況涵蓋睡眠情況、鍛煉情況、家庭生活物資儲備情況、防疫物資儲備情況、家中是否有密切接觸者等;②疫情初期居民的心理應激得分,包含三個維度:軀體化、情緒和行為,共20個條目,采用多級評分(非常符合、比較符合、比較不符合和非常不符合,相應的評分為4、3、2、1),滿分80分。居民心理應激得分越高,緊張焦慮狀態(tài)越明顯,心理應激能力越差。基于分數(shù)間隔三分位數(shù)劃分心理應激水平,40分以下為低水平、60分以上為高水平。用SPSS 21.0進行數(shù)據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單因素檢驗及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如圖1所示,385名居民的心理應激得分為42.17±10.51,總體處于中低水平。心理應激得分的單因素分析如表1所示,其中性別、職業(yè)、睡眠、家庭物資儲備情況和家庭是否有密切接觸者的心理應激得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女性、私企職員、睡眠不足、家庭生活物資儲備不足和家中有密切接觸人員者的心理應激相對高。不同年齡、教育程度和其他因素的心理應激得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職業(yè)、睡眠、物質儲備和家庭是否有密切接觸者是納入回歸的顯著性因素(P<0.05),性別不會對心理應激水平產生顯著影響。國企職員(OR=0.11)、充足的睡眠(OR=0.01)、家庭生活物資儲備十分充足(OR=0.21)是心理應激的保護因素;家中有密切接觸人員(OR=1.55)是心理應激的危險因素。具體而言,國企職員的心理應激水平是自由職業(yè)者的11%,即自由職業(yè)者的心理應激水平比國企職員更高。充足睡眠者的心理應激水平是睡眠不足者的1%,即睡眠不足者的心理應激得分水平比充足睡眠者的更高。家庭生活物資十分充足的心理應激水平是物資不足的21%,即物資不足的心理應激得分水平比物資十分充足的更高。家中有密切接觸者的心理應激水平是家中無密切接觸者的1.55倍。
圖1 心理應激得分情況
表2 心理應激水平的多因素分析:多元有序logistic回歸
調查顯示,疫情初期居民心理應激水平平均得分為42.17分,處于中等偏下水平,說明疫情初期居民存在一定的心理應激反應,有焦慮、不安和悲觀等負性心理,但總體上處于正常的心理應激反應范圍內。從居民心理應激得分的分布來看,多數(shù)居民的心理應激得分在30~50分之間,是低中水平的分布狀態(tài),少數(shù)居民的心理應激得分達到60分及以上,處于高水平心理應激狀態(tài),說明疫情初期存在小部分人群,心理應激反應強烈,存在明顯的焦慮、煩躁和不安等癥狀。此外,心理應激得分在人群中的分布呈現(xiàn)近似正態(tài)分布現(xiàn)象,心理應激水平呈中間高兩端低,整體上居民心理應激水平處于中位,低水平和高水平的分布較少。
結果顯示,不同性別和職業(yè)的心理應激水平差異顯著,男性心理應激得分低于女性,國企職員的心理應激得分低于其他人群。男性的心理應激能力較強,可能與男性理性、客觀的性格特征有關,面對突發(fā)事件,男性容易保持問題導向的思維方式,更專注于分析問題的成因,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而女性敏感、細膩和情緒化的性格特征可能造成其心理應激能力較弱,容易焦慮抑郁[7]。疫情初期社會環(huán)境的急劇變化,削弱了女性的心理應激能力,因而表現(xiàn)出較高的焦慮水平[8]。
國企職員的心理應激程度弱,可能是受個體認知和社會保障的影響。首先,國企職員較其他職業(yè)人群的受教育水平相對較高,同時體制內的工作環(huán)境讓他們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識和技能,有研究表明,高認知者有低抑郁的特征[9],認知通過心理應激間接影響個體情緒。國企職員的社會保障穩(wěn)定。在經濟支持上,國企單位受疫情的沖擊較小,國企職工的基本工資得到保障,滿足疫情期間的生活需求。相對國企,私企和個體戶受疫情影響,抗風險能力較弱,員工薪資保障水平低,甚至面臨倒閉裁員的失業(yè)風險。因此面對突發(fā)事件,私企和自由職業(yè)者相對于國企職員心理應激能力相對比較脆弱,容易出現(xiàn)較多的恐慌、焦慮和不安心理。研究也表明,因工作和收入遭受疫情影響的人群有更高心理困擾的可能性[10]在環(huán)境支持上,國企單位相對完善的制度和管理體系、在防疫抗疫中落實防控政策、實行嚴格的人員管控措施和衛(wèi)生環(huán)境要求,有利于增強員工的心理應激能力,減輕員工的恐慌和不安心理。
充足的睡眠和充足的生活物資儲備對心理應激能力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睡眠通過影響個體情緒,進而影響個體的應對方式,造成心理應激能力的不同。有研究表明,睡眠質量差的個體更容易產生焦慮和抑郁的情緒[11],當睡眠時長不足6小時時,可能會導致個體的精神緊張、思維和判斷力下降,出現(xiàn)難以控制的情緒和行為[12],影響到個體正常的行為反應模式,弱化個體的應激能力。同時,在長期的居家生活、工作和學習的情形下,睡眠不足可能會成為新的刺激源,增加應激程度,出現(xiàn)不耐煩、易怒等負性心理反應。生活物資保障通過增加社會支持有助于提高個體的心理應激能力。一方面,有研究表明,豐富的物資儲備可以提高居民在物資短缺時的心理承受能力[13]。生活物資充足的居民心理應激能力更強,較少出現(xiàn)不良情緒;而物資不足者由于缺乏必要的社會支持,生活保障不到位,容易產生異常情緒,如對不關注疫情的人感到憤怒、遇事易怒和難以脫離負面情緒。另一方面,生活物資不足者更易出現(xiàn)強迫性行為,如反復查看消息、反復測量體溫和反復消毒等,行為舉止偏離常態(tài)。疫情初期,市場運行紊亂難免帶來暫時的物資不足現(xiàn)象,生活物資作為重要的社會支持,當沒有保障時不可避免的會增強個體的心理應激反應,影響居民正常的情緒和行為。
家中有新冠肺炎密切接觸者會改變個體的應對方式,進而降低居民的心理應激能力。新冠肺炎病毒具有傳染性強,有研究顯示,疫情在社區(qū)傳播階段,湖北省多個家庭出現(xiàn)聚集性傳染,每個患者平均傳染給2.2人[14]。當家庭中出現(xiàn)密切接觸者,居民在心理上更敏感、焦慮,進而在應對行為上消極或夸張,如對任何活動都不感興趣、經常感到悲傷甚至哭泣及認為疫情比報道嚴重得多,心理應激能力隨之降低,心情悲觀、壓抑。同時,家庭成員間關系密切,家庭成員的應對心理和行為會存在趨同。重要家庭成員的消極應對會直接影響到所有的成員,從而降低整體的應激能力。有研究表明,當親朋好友中有疑似或確診患者時,個體產生心理問題的風險將大大增加[15]。本研究也發(fā)現(xiàn)家中有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居民一聽到有人咳嗽、打噴嚏就很緊張,會將身體的任何不適與疫情相聯(lián)系,還有部分居民食欲差、產生睡眠障礙等。此外,在這樣的應激情境下,居民承受著雙倍痛苦,一是來自疫情事件本身,另一則來自于失去親人的可能,都對居民心理應激能力產生巨大挑戰(zhàn)。
在這次疫情防控中,黨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果斷決策、政府部門的強大執(zhí)行力和全國人民統(tǒng)一的民族凝聚力,實現(xiàn)自上而下的全員參與聯(lián)防聯(lián)控。醫(yī)療資源的持續(xù)供給、生活物資的持續(xù)保障和生活需求的基本滿足共同構成了重要的社會支持,在居民產生心理應激反應時,從外力支撐轉變個體的應對方式,提高居民的心理應激能力。調查中還發(fā)現(xiàn)居民對社區(qū)宣傳教育、心理健康干預和環(huán)境衛(wèi)生治理有較高的需求。首先,建議政府動員基層單位定期組織健康宣傳教育活動,與居民面對面互動,解答其健康知識的疑問;其次,政府應積極與心理援助機構合作,開通線上指導和線下溝通的渠道,對居民的心理進行干預,特別關注女性的心理狀況[16],本研究顯示女性的心理應激能力較脆弱;再者,政府開展救治工作的同時,注重市場資源的調配和流通,要合理配置好人員,提高各崗位人員的工作效率,優(yōu)先生產糧食用品、日用品和防護用品等生活必需品;最后,堅持做到轄區(qū)內衛(wèi)生清潔消毒,提高企業(yè)環(huán)境清潔意識,特別保障私企的環(huán)境衛(wèi)生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