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qū)陽翟小學 曾毅任
非連續(xù)性文本自納入新課程標準,對第三學段學生提出閱讀要求,引起了教師的關注,但是教師對它還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其在統(tǒng)編教材中隨處可見,卻未形成一個宏觀教材體系。在質量監(jiān)測的背景下,教師選擇與命制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訓練材料時出現(xiàn)的問題,值得思考與探究。
自從非連續(xù)性文本納入新課程標準后,一份《感冒顆粒說明書》閱讀材料,考查了四年級至六年級小學生,甚至在低年級的校本作業(yè)中也出現(xiàn)了。這次考查對象是二年級,這份閱讀材料設置了這樣一道單選題:“這個藥品應該放在怎樣的位置?”并出示三個選項供學生選擇:“A.溫暖、通風;B.密閉、防潮;C.通風、防潮?!闭f明書上“貯藏”二字雖然很顯眼,但對于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無論采用哪種識字方法進行識字,也無法聯(lián)系到“應該放在怎樣的位置”之義,除非學生先前于課外積累了“貯藏”這個詞語,這樣的學生應該是屈指可數(shù)甚至幾近為零。因此,這樣的考查拔高了要求。
在二年級下冊校本作業(yè)中考查學生地鐵路線圖閱讀,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圖中地鐵線路的站點共預留( )站?!钡罔F路線圖如下。
圖1
關于“預留幾站”的問題,有的學生看圖,計數(shù)了第一個備注“預留”二字的站點到第二個備注“預留”二字的站點之間的站點數(shù);有的學生完全不理解,作答瞎蒙;有的則看到兩個站點備注“預留”二字,選擇兩個站點,不經思考,不加分析,純屬碰運氣。預留的站點是指設置了站點,暫時未對外運營。也許因為道路施工進度安排,也許有的路段施工復雜或交通不便利,少有乘客能到站點,所以暫時預留。學生如果沒有足夠的生活體驗,將難以理解“預留”的站點為何意。這樣的問題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是超標、超難、超能力了。這樣的考查缺乏生活經驗基礎,可謂是無效考查和閱讀浪費。
教學中,為了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教師常喜歡問學生:“從材料中,你獲取了什么信息?”信息指音訊、消息,通信系統(tǒng)傳輸和處理的對象,泛指人類社會傳播的一切內容。顯然這個問題的答題范圍廣泛,問題沒有指向性,給學生的體會是云里霧里。無獨有偶,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命制也出現(xiàn)了問題不明的問題。三年級上冊校本作業(yè)里安排了一張門診樓分布示意圖,設置了這樣的簡答題:“每家醫(yī)院都有導診臺,你覺得還有必要設置這樣的導醫(yī)分布圖嗎?”該問題設置的意圖是要求學生理解“導診臺”及其作用,然而命制的問題表述不清,指向不明。同時,這個問題還考查學生評價批判能力,超越這類文本的教學目標,實在是命制中的一個大問題。
1.文言文定位不準。文言文作為一種新的文本進入小學第二學段教材。語言拗口,學生陌生,使用課下注釋這把“拐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只需初知大意,閱讀無法連續(xù)。從一年級入學開始就有古詩學習的滲透,實際上學生對學習文言文不是很陌生。正確地解讀不同年段的教學要求,更能達到教學的有效性,從而避免過分地拔高教學目的,造成學生不必要的畏難情緒。
有這樣一份四年級上冊校本作業(yè),設計了如圖2所示的文言文閱讀材料及題目。
圖2
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一篇《王戎不取道旁李》,是小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在學習第一篇文言文之后,教師就設置文言文閱讀的校本作業(yè),未能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是拔高學生閱讀能力要求的表現(xiàn)。從教學目標要求來看,文言文教學的要求是初識文言文、學習文言文再到運用學習方法,循序漸進,即遵循了解認識文言文到學法指導、自行解決的一個遞進過程。受學生年齡特點、單元主題及教學梯度影響,學生文言文理解層次的發(fā)展是由認識到了解再到領悟,即從讀懂句子意思,過渡到讀懂文義,最后達到明白道理,指導生活的過程??傊?,上述文本問題不適合考查中年級學生。
2.篇幅太長。以某次四年級上冊校本作業(yè)里《動車上該讓座嗎》閱讀材料為例,這份材料由導語、網友評論、專家觀點三部分組成,共計640字。教材中,真正典型的非連續(xù)型文本閱讀材料編排在五年級下冊《金字塔》和六年級上冊《故宮博物院》。五下《金字塔》一文由兩篇短文組成,第一篇選自穆青的《金字塔夕照》,第二篇是一個非連續(xù)性文本。這兩篇文章風格迥異,互為印證,又構成了一組非連續(xù)性文本。六上《故宮博物院》由四則材料組成,材料三和材料四都是非連續(xù)性文本,材料三是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部分內容截圖。材料組合型的非連續(xù)性文本宜在第三學段中進行閱讀訓練,第一、二學段宜設計簡明、概括性的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材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新課程標準第三學段的閱讀教學目標中,對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是這樣表述的:閱讀簡單的非連續(xù)性文本,能從圖文等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選擇符合學生生活需求,滿足兒童生活閱歷,切合學生心理特點,合乎課程標準的教學內容,以“簡單”“找出”為教學目標,才是有價值的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教學。
很多專家研究發(fā)現(xiàn),PIRLS測試中的非連續(xù)性文本雖多間雜一些或圖或文或表格的資料,看似有些復雜,但文本本身因為主題的存在(題目顯示出主題),仍然具有一定的完整性,測試問題又指向明確,難度并不高。只要學生習慣了這種文本的形式,閱讀時細心一些,就能完成答題任務。教學時應根據學情、閱讀指引適當把握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求,低年級以識字認字、理解字詞義為主;中年級以關注標題,提取關鍵詞為主;高年級以深入關注細節(jié),換轉理解為主??偟哪繕藨c學段閱讀目標有所區(qū)別,既有所關聯(lián),又有所降低。
非連續(xù)性文本的考查,只側重考查信息整合與提取能力。學生是社會生活中的個體,不可缺少語文意識?!罢Z文意識”是新近流行起來的一個概念,它最早是由語文教育家王尚文先生提出的。他在《語文意識:語文教學的階梯》一文中指出,“語文意識”是指我們在聽、說、讀、寫過程中,對如何運用語言文字正確表達、如何遣詞造句、如何布局謀篇的一種自覺的、有意識的心理活動,即對語文的自覺關注。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是在語文課上進行的,自然屬于語文教學的范疇,既然是語文課程內容,那教師在教學時自然也應具備語文意識。
例如,四年級下冊習作單元“初試身手”板塊,創(chuàng)設了情境“星期天,你要帶一位同學參觀植物園”,安排了一張景點示意圖,要求根據示意圖畫出參觀路線,再按順序說一說。示意圖生動,風格貼切兒童心理特點。其編排目的性明確,訓練學生通過畫參觀路線,為寫好“游覽過的一個地方”厘清習作順序。教學時讓學生在示意圖上畫參觀路線,識別方向,找到參照物,運用方位詞說游覽路線雖是基本能力,但對于學生來講也是最有挑戰(zhàn)性的。因此,我們搭建一個梯子,要求學生完成以景點為核心關鍵詞的游覽路線思維導圖。思維導圖的制作幫助學生整理并運用方位詞,厘清游覽線路,使得原本靜態(tài)的圖變成立體,學生的思維更清晰,邏輯性更強,讓“說”與“寫”變得更有序。
以陳燕玉老師的中年級教學案例《必勝客促銷活動》為例,她開發(fā)生活素材作為教材指導閱讀。(1)“四大洲比薩”是什么意思?(2)爸爸想了解三人餐都包含哪些食品?能優(yōu)惠多少錢?(3)媽媽拿起宣傳單看,把三人餐念了一遍,不小心把“或”讀成了“和”,有礙嗎?陳老師選擇符合學生愛好、滿足學生求知欲的,具有時代性、典型性的文本,把生活情境拉進了課堂,引導關注大標題和關鍵詞,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了學生提取信息與理解語言的能力。
教學遵循由淺入深的過程,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材料命制也應遵循由易到難的科學規(guī)律,以生為本,以課標和質量監(jiān)測為導向,杜絕出現(xiàn)拔高要求、文本超綱、問題不明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