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立
(重慶市九龍坡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重慶 400050)
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是指起源于胰腺導管上皮及腺泡細胞的惡性腫瘤。此病具有起病隱匿、惡性程度高、進展迅速、患者生存時間短等特點,被稱為“癌中之王”。有報道稱,胰腺癌患者五年的生存率僅有10% 左右。胰頭腫塊型慢性胰腺炎是慢性胰腺炎的一種類型,是指伴有胰頭部腫塊的慢性胰腺炎。相關的研究指出,用超聲檢查診斷胰腺癌的特異性約為76%,用CT 檢查診斷此病的特異性約為83%,用磁共振功能成像檢查診斷此病的特異性約為93%[1]。目前,臨床上在鑒別診斷胰腺癌和胰頭腫塊型慢性胰腺炎方面尚存在一定的不足,誤診率較高[2]。除術后病理學檢查外,進行細針穿刺活檢是臨床上鑒別診斷這兩種胰腺疾病最準確的方法,但該檢查方法屬于有創(chuàng)檢查,其臨床應用受到一定限制[3]。因此,尋找一種簡便、無創(chuàng)、安全、敏感性和特異性高的方法鑒別診斷胰腺癌與胰頭腫塊型慢性胰腺炎至關重要[4]。本文主要是探討磁共振功能成像檢查在鑒別診斷胰腺癌與胰頭腫塊型慢性胰腺炎中的應用價值。
選擇2019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期間我院收治的30 例胰腺癌患者、20 例胰頭腫塊型慢性胰腺炎患者及同期在我院進行體檢的40 例健康人作為研究對象。這50 例胰腺疾病患者的病情均符合胰頭腫塊型慢性胰腺炎或胰腺癌的診斷標準,均經病理學檢查得到確診,且其均自愿參與本研究。其中,排除對造影劑過敏、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病歷資料缺失或合并有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的患者。將其中30 例胰腺癌患者、20 例胰頭腫塊型慢性胰腺炎患者、40 例健康人分別設為胰腺癌組、胰腺炎組與對照組。在胰腺癌組中,有男性19 例,女性11 例;其年齡為48 ~76 歲,平均年齡為(60.16±5.48)歲。在胰腺炎組中,有男性12 例,女性8 例;其年齡為43 ~79 歲,平均年齡為(58.46±5.19)歲。在對照組中,有男性26 例,女性14 例;其年齡為45 ~80歲,平均年齡為(59.68±6.03)歲。三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通過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對三組研究對象均進行磁共振功能成像檢查,方法是:用磁共振掃描儀對其進行檢查,囑其在檢查前禁食5 h。掃描序列為橫軸位梯度回波序列T1加權像序列、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橫軸位加權像序列、橫軸位同相位和反相位梯度回波序列及真實穩(wěn)態(tài)進動快速成像T2加權序列。一次性掃描全部序列,采集圖像。之后對研究對象進行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掃描,經肘靜脈為其注入對比劑(注射的速度為3.5 ml/s),再以相同的速度注入20 mL 的生理鹽水,然后開始進行掃描。在掃描時選擇PWI的靶層面,對病灶的最大層面(包括全胰腺組織及腹主動脈)進行掃描,掃描的序列為Turbo-Flash 序列和T1WI 序列,合理調節(jié)各項參數。掃描結束后,將得到的圖像傳輸至工作站,對圖像進行處理。在主動脈、正常胰腺組織及病變區(qū)畫出圓形區(qū)域,選擇合適的分析范圍。在此過程中不可切到臟器邊緣,并避開血管,盡可能地降低溶劑效應。根據病變的區(qū)域范圍減少圓形區(qū)域的面積,然后繪制數據表,表中包括不同時間各個部位圓形區(qū)域的信號強度及相應的指標。
比較對三組研究對象進行磁共振功能成像檢查時的最大灌注斜率、最大強化率及最大峰值時間。
用SPSS 18.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 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兩組間比較用t檢驗,三組間比較用F 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三組研究對象進行磁共振功能成像檢查的結果顯示,對照組健康人最大灌注斜率、最大強化率、最大峰值時間的均值分別為(19.85±5.82)%、(25.59±5.19)%、(11.89±2.46)s,胰腺炎組患者最大灌注斜率、最大強化率、最大峰值時間的均值分別為(16.53±4.62)%、(21.71±8.26)%、(26.78±15.64)s,胰 腺 癌 組 患 者 最大灌注斜率、最大強化率、最大峰值時間的均值分別為(10.79±5.21)%、(17.16±5.32)%、(51.79±13.64)s。對三組研究對象進行磁共振功能成像檢查的結果顯示,胰腺癌組患者的最大灌注斜率和最大強化率均低于胰腺炎組患者,其最大峰值時間長于胰腺炎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胰腺炎組患者的最大灌注斜率和最大強化率均低于對照組健康人,其最大峰值時間長于對照組健康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對三組研究對象進行磁共振功能成像檢查的結果(± s)
表1 對三組研究對象進行磁共振功能成像檢查的結果(± s)
注:* 與胰腺炎組比較,P <0.05 ;@ 與胰腺癌組比較,P <0.05。
組別 最大灌注斜率(%)最大強化率(%)最大峰值時間(s)對照組(n=40) 19.85±5.82*@ 25.59±5.19*@ 11.89±2.46*@胰腺炎組(n=20)16.53±4.62@ 21.71±8.26@ 26.78±15.64@胰腺癌組(n=30)10.79±5.21* 17.16±5.32* 51.79±13.64*F 值 24.304 16.745 115.817 P 值 <0.05 <0.05 <0.05
胰頭腫塊型慢性胰腺炎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胰腺炎,其臨床表現與胰腺癌較為相似,易被誤診為胰腺癌。目前,臨床上尚未徹底闡明胰頭腫塊型慢性胰腺炎的病因。國外的研究表明,胰頭腫塊型慢性胰腺炎的發(fā)生可能與患者血脂異常、酗酒、存在自身免疫功能障礙及胰腺先天性功能障礙等有關[5]。何偉杰等[6]研究發(fā)現,胰頭腫塊型慢性胰腺炎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內分泌功能障礙,表現為糖耐量異常、脂肪瀉、營養(yǎng)不良、脂溶性維生素吸收不良等。胰腺癌是一種惡性程度極高的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在我國,胰腺癌的發(fā)病率和致死率在所有惡性腫瘤中均居于前十位。根據胰腺癌發(fā)病部位的不同,可將其分為胰頭癌和胰體尾部癌,其中胰頭癌較為多見。目前,臨床上尚未徹底闡明胰腺癌的發(fā)病原因,一般認為此病的發(fā)生主要與患者患有慢性胰腺炎或糖尿病、酗酒、長期大量吸煙、脂肪和蛋白質攝入過量及遺傳因素等有關。胰頭腫塊型慢性胰腺炎與胰腺癌(尤其是胰頭癌)無論是臨床表現還是影像學表現都極為相似,故給臨床上鑒別診斷這兩種疾病增加了困難[7]。從病理學方面來看,胰腺癌和胰頭腫塊型慢性胰腺炎的主要區(qū)別在于細胞的形狀[8]。胰腺癌的腫瘤細胞會向周圍的胰腺組織浸潤,使正常的胰腺組織發(fā)生粘連,但胰腺的外觀與正常的胰腺組織大致相同。胰頭腫塊型慢性胰腺炎的病理特點是胰腺小葉間或胰管周圍纖維組織增生、導管上皮化生、纖維化、萎縮及慢性炎性細胞浸潤,且肉眼下可見胰頭腫大,呈結節(jié)狀,表面凸凹不平,質地堅韌,難與胰頭癌區(qū)別。對胰頭腫塊型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進行有效的鑒別診斷至關重要[9]。康鑫崴等[10]研究指出,胰腺組織屬于內分泌器官,其中含有豐富的內分泌細胞,內分泌細胞分泌的胰液屬于高蛋白組織液,在這種特點下對胰腺組織進行CT 增強掃描或核磁共振增強掃描可獲得清晰的圖像。磁共振功能成像技術是一種磁共振增強掃描技術,近年來在胰腺癌與胰頭腫塊型慢性胰腺炎的鑒別診斷中逐漸得到應用[11]。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胰腺炎組患者的最大灌注斜率和最大強化率均低于對照組健康人,其最大峰值時間長于對照組健康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主要是,與健康人相比,胰頭腫塊型慢性胰腺炎患者的胰腺組織血流減慢,腫塊區(qū)的小葉間或胰管周圍纖維組織增生、纖維化,導致微血管受壓變窄并出現炎性滲出,形成纖維包膜,使血管床的數量減少、灌注降低,進而可引起最大灌注斜率、最大強化率降低、最大峰值時間延長等影像學變化[12]。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胰腺癌組患者的最大灌注斜率和最大強化率均低于胰腺炎組患者,其最大峰值時間長于胰腺炎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主要是,胰腺癌易累及腫瘤周圍的血管,使血管壁遭到破壞,且胰腺癌屬于無包膜腫瘤,腫瘤內的血流灌注要明顯低于胰頭腫塊型慢性胰腺炎[13]。
綜上所述,磁共振功能成像檢查可作為鑒別診斷胰腺癌與胰頭腫塊型慢性胰腺炎的有效手段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