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寶
摘 要: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物理實驗能夠更加直觀地反映實驗物質的特性,體現(xiàn)其物質規(guī)律。從合理選擇演示實驗內容、積極進行大量小型實驗、進行實驗內容的更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實驗能力、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實驗教學、保證學生實驗探索興趣進行研究。
關鍵詞:演示實驗;高中物理;教學難點
一、合理選擇演示實驗內容
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的,教師在進行實驗教學時不僅要把控好時間,還需選擇適當?shù)膶嶒瀮热?,要根?jù)學生的學習水平選擇,有效提高實驗深度,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在對實驗內容進行選擇時還需要合理安排實驗過程,要在保證學生身體健康的基礎上進行不同類別的實驗,保障每一類物理知識都能夠得到相差不多的實驗演示,保證教學安排合理性,不同類別的實驗難度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教師在進行實驗之前要對實驗的難度與效果進行評估,并在此基礎上選擇最佳的演示實驗,這樣既能夠保證實驗效果,又可以有效保證學生的生命健康安全。例如,在學習“能量守恒定律”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利用小球從不同高度擺動,產(chǎn)生不同的速度的實驗效果,幫助學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這類實驗一般所需時間較短,又不會產(chǎn)生一定危害,符合課堂所需。
二、積極進行大量小型實驗
在現(xiàn)階段的高中物理教學中,部分教師認為實驗不僅需要進行精心的準備,還需要很多的器具,但實際情況是在物理課堂中教師可以隨時進行小型實驗,也就是微實驗。這種實驗就是進行規(guī)模較小的、不需要大量器具的實驗,在做這種實驗時通常需要與理論進行融合。例如,在進行“碰撞”的學習時,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做關于兩個物品碰撞的實驗,此實驗僅需準備兩種質量相差不大的物體,最好是球類,不必準備大量的實驗用品,并且因為其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學生還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識。通過此次實驗,我們清楚地發(fā)現(xiàn),物理微實驗具有方便性、隨機性的特點,十分適用于日常教學,且能夠起到有效輔助教學的作用。
三、進行實驗方式的更新
進行實驗的目的是為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專注度,吸引學生愿意對物理進行學習。因此在物理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實驗方式進行有效創(chuàng)新,演示的方向也不能夠僅限于一種,一定要多開發(fā)演示方向,如游戲型演示、情境型演示等,這能夠提升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例如,在進行“反沖作用”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在進行演示實驗時就可以與學生共同進行,并將學生進行分組,對最快完成實驗的小組進行獎勵,這樣能夠激發(fā)各小組間的競爭力,學生為了集體榮譽也會更加認真地完成實驗,其專注力也會得到有效提高。
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實驗能力
問題是學習的第一生產(chǎn)力。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問題教學法”,這種方法由來已久,孔子與蘇格拉底都曾應用過這種方法教育學生,其主要應用方式就是讓學生在自主理論學習后帶著問題進行實驗,這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由于問題是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產(chǎn)生的,其在解決后會產(chǎn)生一定的自豪感,更利于增強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在學生進行實驗時教師要注意從旁指導,加強師生間的協(xié)同合作,要注意與學生共同分析實驗現(xiàn)象,引導學生將實際問題解決,將課堂變得高效、有趣,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
五、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實驗教學
“創(chuàng)設較好的學習情境,將學習貼近生活”是中學教學過程中的任務之一,重視創(chuàng)設物理情境是新課改的要求,實驗教學是創(chuàng)設物理情境最有效的方法,物理實驗的真實性、形象性、生動性可以有效減少物理知識的枯燥性,這對中學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極易激發(fā)其興趣,引導和誘發(fā)其對物理的求知欲。因此教師應當盡可能將情境引入新課,使學生產(chǎn)生學習動力、興趣高漲,能夠積極參與學習活動,這樣教學效果也會相對較好。實驗是一種有目的的操作行為,學生在對教師的操作進行觀察時大概率會產(chǎn)生操作欲望,教師再進行引導,就可以將其好奇心轉為探索科學知識的熱情。
六、保證學生實驗探索興趣
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教學氛圍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健康積極的教學氛圍對學生的發(fā)展非常有好處。在高中學習階段教師要時刻注意學生的心理狀況。因此在進行教學時要注意保持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要利用多種教學方式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在擁有好奇心的基礎上進行學習。
總之,在高中時期的物理課堂中進行演示實驗有助于學生加強對知識的理解,既能夠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動手、動腦能力,是一件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但教師在進行實驗時一定要注意保護學生的安全,防止出現(xiàn)意外事故。
參考文獻:
楊樹菲.新課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演示實驗教學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9(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