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嬋
【摘要】在幼兒階段,幼兒園可根據幼兒的飲食需求開展食育教育,幼兒食育教育能夠有效地幫助幼兒建立健康的飲食觀念,培養(yǎng)良好的飲食習慣,這對幼兒健康的體魄培育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對此,在對當前幼兒園食育教育中遇到的一些問題進行整理,進一步明確食育教育的目標,科學設置食育教育的內容,以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帶動幼兒參與,并通過有效的評價,總結教學經驗,從而更好的推動食育教育的開展。
【關鍵詞】食育教育;必要性;策略
一、幼兒開展食育教育的必要性
食育教育是當下學前教育階段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此階段下,幼兒對于營養(yǎng)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大眾的生活質量有所提升,在飲食方面,開始講究營養(yǎng)搭配均衡。但是,幼兒本身對于垃圾食品的抵抗力非常小,面對自己喜歡的食物,無法控制進食的數量,這就導致很多幼兒過量食用零食,對于新鮮的蔬菜和水果的食用就會減少。對此,通過開展食育教育,能夠向幼兒傳遞科學的飲食觀念,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能夠平衡水果、蔬菜、肉類等食物的食用比例,從而提升幼兒的抵抗力。
同時,從小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認知和判斷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讓幼兒對生活中的食物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影響到其以后的生活習慣。幼兒面對多樣化的食物種類,在選擇中很容易受到視覺和味覺上的刺激,比如說,一些幼兒喜歡吃油炸類的食物,不喜歡吃水果、蔬菜,油炸類的食物在加入了很多調味料之后,變得色香味俱全,幼兒很難抵擋,而幼兒并不知道食用油在反復使用后會產生有害物質,油炸類食物很容易造成脂肪的堆積。面對這種情況,幼兒園開展食育教育,可以有效地引導幼兒去更好地理解科學飲食規(guī)范,能夠讓幼兒具備最基礎的判斷能力,明白科學的飲食能夠不僅僅能夠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也能夠保障自身的健康發(fā)展。
二、幼兒開展食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食育活動目標不夠清晰
食育教育開展的過程中,無法避免會出現的一些問題,就目前來說,幼兒園在開展食育教育之前尚未明晰食育活動的目標。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為了更好地讓幼兒了解綠色蔬菜,食用綠色蔬菜,讓幼兒參與到食物的制作中,明白食物產生的不容易。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教師為學生提供的道具有限,對于制作的食物也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只要求幼兒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這表面上是尊重了幼兒學習的自主性,可是幼兒在對蔬菜不了解的情況下,很難選擇正確工具進行制作。這就說明,教師在開展食育活動時,沒有進一步細化活動的目標,這會直接影響到后續(xù)工作的開展。
(二)食育活動內容和形式單一
幼兒園在開展食育活動的過程中,通常都是在室內進行,室外活動很少,室內活動的內容,基本上也是圍繞著如何開展科學的飲食,科學飲食的搭配等等,這些內容對于幼兒來說,理解起來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因為,幼兒需要對食物的種類進行了解,才能夠準確地對食物進行搭配。由此可見,大部分幼兒園在開展食育活動的過程中,活動的內容比較單一,以教師講為主,幼兒的參與性比較低,這就極大地限制了幼兒的動手能力,與日常的文字教學無異,幼兒對于均衡營養(yǎng)搭配的理解會比較片面,不利于幼兒正確的飲食觀念的形成。
(三)食育活動效果評價不足
對于幼兒食育活動的開展,教師應該及時對活動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這樣才能夠為后續(xù)活動的開展總結經驗。但是就目前來說,教師在開展食育活動后,會對食育活動的過程通過文字記錄和圖片、視頻的方式進行記錄保存,但是卻沒有結合活動過程中幼兒的行為,去分析食育活動的設計是否符合本班幼兒的認知需求,是否達到了食育教育的目標,在后續(xù)活動的開展中是否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教師忽略了對食育活動的反思和評價,很難發(fā)揮食育教育的價值,也無法達到教育的目標。
三、幼兒開展食育教育的策略
(一)制定食育活動目標
食育教育目標的確定是開展食育活動的重要前提,在明確教育目標的基礎上,才可以更好地對食育活動的內容進行科學的規(guī)劃設計。對此幼兒園需要根據不同階段的幼兒制定出明確的飲食行為目標、食物科學目標和飲食文化目標。
對于小班幼兒來說,飲食行為目標應該是讓幼兒可以保持愉悅的心情就餐,了解最基本的就餐規(guī)則和禮儀,在教師的幫助下可以慢慢養(yǎng)成餐前吸收和餐后漱口的習慣。食物科學目標為幼兒對食物產生一定的興趣,喜歡參與到食物的體驗和探索中,能夠對一些簡單的食物進行分類,并對食物進行簡單的制作。飲食文化目標為了解與食物相關的故事,逐漸開始喜歡參與到營養(yǎng)食物的搭配制作中。
對于中班幼兒來說,飲食行為目標為積極的參與到用餐活動中,做到愛惜食物,了解不良的食物對于身體造成的影響,能夠在用餐時保持桌面干凈整潔。食物科學目標為喜歡探索食物制作的過程,了解中國的膳食營養(yǎng)知識,對食物進行不同的分類,且能夠開始獨立完成食物的制作。飲食文化目標喜歡了解我國的飲食文化,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傳統(tǒng)飲食食物的制作。
對于大班幼兒來說,飲食行為目標逐漸開始朝著自主化轉變,已經形成了最基本的飲食行為習慣,尊重飲食制作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和工作人員,會嚴格的遵守用餐標準。食物科學目標享受食物制作和搭配的過程,能夠掌握不同事物的基本元素,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對飲食進行創(chuàng)新搭配。飲食文化目標會主動地向自己的朋友和家人傳遞飲食文化,將科學飲食延續(xù)到日常生活中。
(二)建構食育活動內容,創(chuàng)新活動形式
幼兒食育活動內容應該按照教育的目標進行設置,第一是飲食行為層面,需要按照餐前準備、參中自理、餐后整理和餐桌禮儀進行劃分。其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餐前習慣,能夠有序地進行洗手、穿戴好罩衣,在進餐的過程中,能夠先從簡單的餐具使用開始,在用餐結束后,要做好漱口洗手的工作。第二是食物科學層面,在此環(huán)節(jié)中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幼兒對食物最基本的認知,只有了解食物生長制作的過程,才能夠讓幼兒體會到食物的來之不易,才會更加珍惜,會將這種思想代入到飲食搭配中。比如說,對于生活中常見水果、蔬菜、肉類、調料、零食等進行有序的分類,讓幼兒了解不同的食物制作產生的過程,從而加深學生對于食品添加劑的了解,形成健康的食品觀念。第三是飲食文化層面,幼兒食育教育不僅僅是為了讓幼兒了解健康飲食,也是為了從健康飲食入手,讓幼兒對中國的飲食文化進行了解。
對于幼兒食育活動開展的形式,可以通過多樣化的形式展開,如創(chuàng)建主題活動,讓幼兒根據不同食物的營養(yǎng)價值進行搭配,做到葷素合理,既能夠保證各類營養(yǎng)的攝入,還要確保自己的小伙伴喜歡吃。幼兒園也可以建立專門的食育活動室,準備幼兒專用工具,這樣可以確保幼兒的安全,也能夠為活動的開展提供專門的場所。
(三)完善食育活動效果評價
對食育活動的評價需要從多個角度開展,首先教師要明確本次活動的展開是否完成了教育的目標,如,幼兒對于食物的認知是否發(fā)生了轉變;在與幼兒的交談中,幼兒能否表達出自己對于科學飲食的認知,幼兒能夠對垃圾食品進行區(qū)分,并可以慢慢地約束自己。同時,教師也要對食育活動的整個過程進行評價,觀察幼兒的表現,比如說,幼兒在用餐前是否已經養(yǎng)成了洗手、穿戴罩衣的習慣,在用餐過程中,是否能夠慢慢的使用用餐工具,做到不挑食,不浪費,保證餐桌的干凈整潔,用餐后能不能漱口、洗手。此外,在食育活動中,幼兒動手制作食物,進行科學膳食搭配,可以將學到的基礎知識轉化到實踐中,加深幼兒的認知,教師對每個小組搭配完成的膳食計劃進行評價,既能夠及時發(fā)現問題,也能夠通過適當的鼓勵,讓幼兒感受到科學膳食的樂趣。當然,家長、幼兒都可以參與到評價,多元主體的評價,更有助于食育教育的開展和優(yōu)化。
四、結論
食育教育對于幼兒健康飲食的培養(yǎng)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食育教育開展的過程中,幼兒園應該明確食育教育的目標,能夠在幼兒園內設置專門的教育活動場所,在實際教學中可以以多樣化的方式引導幼兒參與,培養(yǎng)幼兒的飲食搭配能力。同時,幼兒教師應該具備專業(yè)的營養(yǎng)搭配知識,在開展相關活動時,關注幼兒的需求和實際情況,設計出多元化的飲食營養(yǎng)主題,并能夠及時地對飲食營養(yǎng)搭配主題活動進行評價,關注幼兒的日常飲食變化,做出必要的調整。
參考文獻:
[1]馮新元.淺析幼兒“食育”活動開展的必要性[J].當代家庭教育,2020(22):53-54.
[2]陳靜.幼兒園開展食育的必要性與實踐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20(4):122.
[3]張俊娥.淺探幼兒階段開展食育教育的必要性及其促進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14):223.
責任編輯? 羅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