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幼兒園與小學是處于完全不同階段的教育,既相互聯系,又差異較大。而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則是要在差異之中尋求聯系,以培養(yǎng)幼兒良好學習習慣以及基礎能力作為側重點,幫助幼兒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生活之后的小學學習與生活。以下就做好幼小銜接工作提出幾點思考。
以終身教育思想作為幼小銜接工作的思想指導,在幼兒教育階段這一基礎啟蒙階段,培養(yǎng)幼兒的綜合能力以及良好習慣,將為幼兒的小學生活埋下伏筆,從而為幼兒的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筆者認為,做好幼小銜接工作,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對幼兒園與小學兩個階段的教育差異進行正確認知
首先,幼兒園與小學存在的差異是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溫馨舒適、富有童趣、符合幼兒身心規(guī)律是幼兒園環(huán)境設置的特點,而學習有固定教室、桌椅整齊擺放是小學育人環(huán)境的特點。幼兒園與小學作息制度的差異:幼兒園既有午睡時間,同時也有明確的教學活動時間;到了小學,學習生活節(jié)奏比較緊湊,沒有午睡,而且每天課程安排得很緊密。其次,師生關系呈現不同。在幼兒園,教師與幼兒之間的關系更為親密,給予幼兒無微不至的關懷與關愛,對幼兒的基本生活、飲食起居面面俱到。而小學老師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教學之上,對學生的飲食起居等關注較少。再次,幼兒園與小學的教育內容不同。幼兒教育其內容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被逐一體現,無論是區(qū)域活動還是集體教學活動,抑或班級樓道的環(huán)境布置,無處不滲透教育內涵。同時,隨機教育、生存教育也成為幼兒教育的重要內容。但是,小學則要按照國家統(tǒng)一教學要求而開展既定的課程教育。另外,教學方法不同。幼兒園教育生活化特點鮮明,以游戲為基本形式成為幼兒教育的一大特色。在教育活動中,更關注的是幼兒的直接體驗以及感受。小學教學中課堂教授是主要形式。在評價方式上,對幼兒參與活動過程加以評價,不設立考試。而小學既需要對其教學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評價,也通過各種考試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檢測。
二、加強幼兒能力培養(yǎng),促其全面發(fā)展
對于即將升入小學的幼兒來說,培養(yǎng)其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從做加法與做減法開始,如對大班幼兒進行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就可以做加法。大班幼兒注意力較為分散,通過漸次增加其閱讀時間,逐步培養(yǎng)幼兒的注意力以及閱讀的專注性,將學習、閱讀有效銜接起來。有的幼兒上課愛說話,為了幫助幼兒改變這一壞習慣,對幼兒在課堂上表現提出具體要求,通過減少幼兒上課說話的次數,給予一定的語言鼓勵以及物質獎勵,使幼兒能夠保持專注力。通過做減法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也能為提高幼兒的學習能力奠定基礎。有的幼兒聽說要上小學,感到苦悶、煩躁。面對幼兒的這一表現,作為教師要切實幫助幼兒克服這一心理,通過模擬小學課程的設計,使幼兒能夠快樂、自信地應對小學課程。比如,學習漢字,可以教幼兒練習漢字的書寫,通過小步遞進的方式讓幼兒從全部描紅到部分,再到獨立書寫,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要培養(yǎng)幼兒的社會能力,為幼兒升入小學做好準備。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注重對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yǎng),如主動飲水、如廁等,鍛煉幼兒的獨立性,提高其自理能力。并且循序漸進對幼兒提出要求,減少幼兒每節(jié)課喝水以及上廁所的次數,從而為幼兒適應小學課間如廁、喝水做好準備。培養(yǎng)幼兒的責任意識,在日常生活之中引導幼兒體驗責任與義務的內涵,主動服務他人,增強責任感與主人翁意識,讓幼兒通過輪流值日生培養(yǎng)責任感。循序漸進幫助學生建立規(guī)則意識。到了小學,各種各樣的規(guī)則與約束不斷增多,因此,在幼兒園要幫助幼兒建立規(guī)則意識。幼兒教師制訂活動規(guī)則,讓幼兒從中體驗規(guī)則,同時遵守規(guī)則,并且以現實例子讓幼兒懂得遵守規(guī)則與不遵守規(guī)則會帶來怎樣的后果,培養(yǎng)幼兒的辨別能力。為了提高幼兒的適應能力,帶領幼兒參觀小學校,對教室的環(huán)境、操場等進行熟悉,使幼兒產生親切感,更有利于幼兒增強體驗,為上小學做好準備。
三、家園攜手,增強共育能力
當幼兒進入小學,家長會對孩子的適應能力感到擔憂。因此,讓幼兒能夠自信地走入小學也需要家長做好一定的準備。轉變家長“重知識而輕能力”的觀念,將家園合力放在培養(yǎng)幼兒的良好學習習慣與基本能力上,幼兒園要與家長保持聯系,通過開展家長會、家訪、專題講座等活動加強聯系,及時反饋幼兒的表現。同時,家長也要配合幼兒園的要求,實現教育的一致性、連貫性。
因此,要切實做好幼小銜接工作,讓幼兒終身受益,則需要從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能力上入手,為其進入小學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趙艷茹.幼兒入學前的四項準備教學初探[J].求知導刊,20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