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
人是一個能動的主體,在不斷地與客觀世界的相互作用過程中,主體積累了一定的知識經驗和能力,并在頭腦中以觀念的方式形成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認知結構。認知結構同時也是一個能動的系統(tǒng),它是發(fā)展變化的,有著自我調節(jié)、自我完善的能力。它可以不斷地理解新事物,接納新事物,解決新問題,適應新環(huán)境。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任何外部影響都是通過“同化”和“順應”這兩種機能而被接收到主體認知結構中來的。從對內化過程,特別是復雜內化過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外部刺激內化的關鍵是刺激的發(fā)出者要揭示主體認知結構內部觀念之間的矛盾。并使其中與外部刺激一致的矛盾一方發(fā)展成為優(yōu)勢等級觀念。這一原理的實質,正如費汀格所說,改變人們觀念的方法只是現(xiàn)象,實質是共化了人們已有的認同點。
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追求是通過學科學習將學科育人價值內化為學生自身素質和自覺行為,逐步形成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而內化是將看、聽、想等思維觀點經過內證實踐,所領悟出的具有客觀價值的認知體系。學生對學科育人價值的認同與內化是知、情、意、行等諸種心理成分彼此聯(lián)系、互相促進的過程。學生內化是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相一致,自己所認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統(tǒng)一的態(tài)度體系,這種態(tài)度是持久的,并成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沒有有效的認同和內化,學生就不可能獲得應有的道德認知和法治意識,學生的道德認知和法治意識的構建也就失去了基本的準則和支撐。
依據學生認知基礎和內化規(guī)律,順應學生已有集體觀念創(chuàng)設適合學生內化規(guī)律的“臺階”,讓學生在體驗中自然感知已有的集體觀念和課堂活動中暴露的矛盾和不足,如我在“憧憬美好集體”一課的設計中,以完成“校園公益畫”作為本課的主線,整個活動分為三個步驟,步驟一:提前分組,布置活動任務,明確分工合作。步驟二:兩組完成較好的組分享成功經驗,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并概括愿景的內涵、特征。步驟三:其他六個組反思失敗經驗,教師播放視頻,引導學生理解集體中每個角色要承擔的責任及發(fā)揮的作用,進而深入理解集體合作力。教師在學生活動中,注意觀察學生在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的成就感,分階段、分層次進行總結、概括、引導、提升。在小組合作制作校園公益畫的過程中,有的小組體驗到了集體活動的成功感,此時適時讓學生總結愿景的內涵。集體愿景屬于精神層面,很難量化。加之學生在認同集體愿景的前提下,才會熱愛集體,有集體歸屬感,而這種認同和歸屬感是需要情感共鳴以及實踐參與獲得。學生有了前期的真實成功體驗,此時就有話說,教師就只需尊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同化其已有體驗,將學生的感性認知提升到理性認知的層次。他們也會把這種成功的體驗納入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并產生更高層次的要求:“我們如何做得更出色。”而有的小組體會到了挫折感,在體驗活動第三個步驟,由失敗的六個組總結失敗的經驗,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感知到了本組在“集體活動”中的不足,有了“無力感”和“困惑”,這些是學生真實感受到的,在這些體驗的基礎上,適時提出“怎樣提高集體合作力”。學生就被“點燃”了,他們急于分享失敗的經驗,當然更渴望自己組的問題被理解、被解決,可是限于學生的年齡和經驗限制,他們往往局限在表面現(xiàn)象上,說不深,說不全,而此時就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矛盾的臺階”(視頻短片內容:群狼的兩個狩獵過程,其中有狼王的領導,各個狼的分工、協(xié)作、分享獵物、懲戒、分享等)這個短片中的內容很豐富,適合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碰撞,適合不同思維層次的學生思考,學生在觀看以后,通過短暫思考,和自己的已有體驗結合,就很自然地有了一個更有深度的認識。教師精心設計的那個“優(yōu)勢觀念”:第一,美好的集體是我們共同學習、共同生活的精神家園,引領我們成長。第二,在美好的集體中,每個人都能在其中獲得豐富的精神養(yǎng)料,擁有充實的精神生活,感受集體的關愛和吸引,凝聚拼搏向上的力量,堅定自己的生活信念。第三,美好集體是民主的、公正的。這些觀點在學生“渴求”的狀態(tài)下跳出來,引導學生已有觀念向前向縱深發(fā)展,對學生未來的集體生活也給了一個指引,幫助學生解決他們在集體活動中的問題,善于合作是優(yōu)秀集體的必備特征,如何在集體中與他人合作呢?教師引導獲得“成就”的學生通過體驗探究得出集體生活合作策略:分工協(xié)作,優(yōu)勢互補,相互幫助,共同進步,充分發(fā)揮各自的能力。而活動中“失敗”者則發(fā)現(xiàn)得更多,如發(fā)揮自己最大的作用,但要避免個人英雄主義,每個人都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不消極依賴或袖手旁觀等。教師適時提升:在一個集體中,時時刻刻都離不開成員的團結合作,有了它,集體才會有力量,有凝聚力,才會無往不前,個人也可以在集體的發(fā)展中得到歷練,得到提升,當然,為了讓集體充滿活力,我們也鼓勵集體成員相互激勵和競爭。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正確對待競爭與合作的關系,既要保持敢為人先、不甘落后的進取精神,又要樹立協(xié)作、互助的合作觀念;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最終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共同提高。當然,個人在集體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覷,發(fā)揮個人在集體生活中的作用,提升學生對合作精神的深入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也是這節(jié)課的主旨。這節(jié)課正是通過尊重學生認知內化規(guī)律設計有層次感的體驗活動,突破在道德法治課教學中灌輸為主的教育手段,而采用巧妙的活動設計,學生參與其中,體驗其中,提升了認識,解決了最需要關注的價值觀的內化和學生實際能力的提升兩大難題。
流程介紹:
此流程適合能開展活動體驗課的課型,開展以下課型,有以下建議:
第一個建議:寓情于理。對于道德與法治這樣理論性較強的課程,作為一線教師,始終要明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滲入始終是我們這門課首要的任務。面對這樣一個無形的任務,課程的活動設計中一定要考慮情感的滲入,有情感參與的活動才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和求知欲,否則學生便無法真正投入、參與思考、認同、改變。
第二個建議:尊重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學生的學習本就是一個自我內化的過程,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每個年齡段的學生都有著自己的認知基礎,教師在設計活動時需要把握大部分學生的認知基礎,但也要兼顧不同認知層次學生的需求,這樣設計出的活動就有了生命力和層次感。在課程的設計中,尊重學生認知的規(guī)律,抓住教學的契機,而并非生拉硬拽給學生搭建“矛盾的臺階”、認識的階梯,提供認識提升的空間,學生才能有興趣投入、探索、反思。
第三個建議:活動設計要結構化。也就是所設計的活動要有明確的目的性,活動設計要有階梯性、層次性,努力讓不同思維水平的學生都有提升。每一階段教師要準確地把握要達到的目標,并始終圍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所要達到的內化目標之間考慮到可能發(fā)生的情況,把握好“認識矛盾的激化點”,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點撥學生深入思考,引導學生通過階段性活動體驗,找到提升內化的點,引領學生有效認同,深化已有認知。
第四個建議:活動設計要留有空間。以往的活動課中暴露的最大問題就是教師為了課程的完整性,設計 “蘿卜坑”式的活動,也就是活動的結果是老師預設好的,學生沿著教師已設置好的思路,一路暢通無阻,活動過于圓滿。在這個過程中沒有“矛盾的臺階”,學生就沒有深入思考,當然也就沒有內化,這樣的活動只是一場走秀,不能引起學生有效認同,因此,教師在設計活動時一定要抓住活動與學生已有認知的矛盾點,給學生留下探索的空間,讓學生在體驗探索的過程中獲得有效認同,這種認同不同于簡單粗暴的說教,是學生經過認證的“認同”,它將納入學生已有的認知體系中,形成一種更深入、更持久的認識,將影響學生的終身發(fā)展。
參考文獻:
皮亞杰.智慧心理學[M].洪寶玲,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